APP下载

浅论陈丹青油画的现实主义之美

2022-07-09崔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陈丹青现实主义题材

崔桦

[摘 要]上世纪中叶,西藏作为油画题材来源地,已引起画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为切入点,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我国近年来西藏题材油画创作做阶段性评述,通过回顾我国西藏油画创作的历史图景以及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引出油画民族化现象的学理脉络。文章重点论述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创作思想,对陈丹青《西藏组画》中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陈丹青以其明确的创作思想、创新精神和纯正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西藏普通人民的生活情景,使中国油画创作在题材选取与绘画语境方面得到突破,冲破了文革以来“革命性”主题性创作的樊篱,形成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面貌特征。

[关键词]陈丹青;西藏组画;现实主义; 题材

[中图分类号] J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2)02-0055-05

On the Beauty of Realism in Chen Danqing's Oil Painting ——Taking "Tibet Group Painting" as an Example

Cui Hua

(The Open Univercity of Shaanxi,Xi’an 710119)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Tibet, as the source of oil painting subject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e art world.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tudy of realist painting sty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dopt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make a staged review of the creation of Tibetan-themed oil painting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By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e creation of Tibetan oil paintings in China and the realist aesthetics, it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nationalization of oil paintings. Theory contex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Chen Danqing’s creative ideas in "Tibet Group Paintings",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alist creation principles in Chen Danqing's "Tibet Group Paintings". Chen Danqing used his clear creative idea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ure oil painting language to depict the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in Tibet, which enabled Chinese oil painting creation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subject selection and painting context, breaking through the "revolutionary" theme creation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barriers of the former have formed a unique feature of realism.

Key words:Chen Danqing; Tibetan Group Paintings; Tealism;Subject theme

“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成功的藝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可见要紧的不全在你画什么,而仍看你怎么画。”——陈丹青《让艺术说话》崔 桦.浅论陈丹青油画的现实主义之美[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

坐落在青藏高原上的西藏,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以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坚毅的性格,古朴艳丽的民族服装,深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以及原始、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风情,像磁石般地吸引着不同时期众多画家不远千里来此采风创作,从而使得一批批描绘西藏题材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一批批画家由此应运而生,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要数董希文、艾轩、陈丹青等。董希文(1914—1973),是创作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曾受到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他在描绘西藏题材方面卓有成效。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就三次出入西藏,创作出《春到西藏》、《千年土地翻了身》、《拉萨河边》等使人当时耳目一新的油画作品,热情地讴歌了当时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新面貌新生活,为西藏油画艺术宝库增添了灿烂的一页。艾轩(1947—)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创作西藏题材油画的高手,其描绘了多幅西藏可爱的小女孩以及空灵美幻的自然风光,虽然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表现西藏的人文风貌的神秘之美,也为西藏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一页,其作品的背景多数是西藏苍凉无际的自然,走进画面的女孩子是自然中的精灵,他们孤独地依偎着自然,眼睛流露出无限的孤寂和迷茫。加上艾轩的油画语言沉着,理性与精致,使其画面呈现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其一幅幅美感强的西藏女孩作品的叠集,致使其作品孤寂与感伤的情调更加突出。陈丹青(1953—),他的西藏油画显然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他于1979年至1980年在拉萨完成的《西藏画》,以其深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大胆叛逆的创新精神,冲破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和苏式性创作模式的束缚,用纯正的眼光以及写生般的直接与果断去描绘西藏人民日常生活的片段,正像当时罗中立的《父亲》一样,使当时中国绘画创作一下子从天堂回归到了人间。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法祀1981年在观看首届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时讲到:“在这一次展出的作品中,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同样以他油画技巧的逼真吸引无数观众。画中刻画的藏民形象和环境背景,是那 样肖似和可信,使从来没有去过西藏的人,似乎身临其境,似乎这些藏 民就在我们身旁他们长年曝晒于高原日光之下,黝黑的皮肤、佩带装饰的衣着和帐蓬,似乎散发出酥油的气味,他们的穿戴和生活用的器皿,质感表现得如此强烈,敲之铿锵有声,这种可以引起触觉感受的物质感,只有当油画技巧达到逼真时才能达到。”[1]

虽然创作西藏题材的油画并不是陈丹青的专利,但它却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油画语境,将西藏题材创作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的《西藏组画》不仅成为中国绘画创作的里程碑,而且成为西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因此,研究探析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取向,成了我国绘画界专家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形成基因、创新精神以及绘画语境特点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以予业内同仁交流共勉。

一、《西藏组画》的现实主义思想及其成因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被公认是当代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持续获得国内外画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其中主要原因是这组油画闪耀着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光茫,具有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最淳朴画家米勒的影子。

米勒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题材为主,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的高贵的绘画只能描绘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毅然加入现实主义的巴比松画派,迁居到巴黎郊区丹枫白露村,一边劳动一边创作,先后创作了《播种者》、《牧羊女》、《拾穗者》等众多国人家喻户晓的名画。在创作中,米勒从不虚构画面情景,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着、生活着的法國农民的真实生活中获得来源,并注以饱满的热情形成杰作。其多幅作品已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法国巴黎美术创馆收藏。正如罗曼罗兰在他所著的《米勒传》中说的:“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过去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 的感觉与表现”。[2]

作为富有深邃美学思想的陈丹青,他深受米勒画风的感染,尤其是1978年来华展出的十九世纪法国乡村绘画大展,他有幸直观了米勒、库尔贝、柯罗几位大师的杰作真品,这些画家们以不迎和社会主流媚俗的独立姿态,回到乡间的挑战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陈丹青的思想。可以说,由于参观这次展览,开启了陈丹青创作《西藏组画》的思路。他要在《西藏组画》的内容上进行新的选择,象法国乡村画派尤其象米勒那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藏普通的民众,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去表现西藏人民的生活状态、生活情景和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从而创作出有别于当时流行绘画作品,以实现自己的心中创作的夙愿。而事实上也正好证明他的这种想法和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其一部惊世骇俗的《西藏组画》隆重推出为他戴上了耀眼的光环。

二、革故鼎新,《西藏组画》的突破与创新

《西藏组画》创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绘画创作仍然没有走出“红、光、亮”的阴影,以主题性和思想性为主导的美术创作观念,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很多画家还继续在创作主题性的作品和在描写“乌托帮”式的领袖人物像、工农兵形象、英雄群像、大题材、大场面创作方面苦苦求索。[3]在这种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潮下,陈丹青没有随波逐流,他决定像法国现实主义乡村画派的米勒那样,走自己想走的创作道路。在艺术道路的选择上陈丹青讲到“艺术兜了一个大圈子,原来就可以去画我眼睛看到的东西 ,我这才悟到库尔贝在一百年前的宣言对绘画的影响是何等重要,既然我们这里推崇这些现实主义画家,既然他们的作品并不 印证我们的理论,我也就不必为我的画是不是创作而烦恼了”。[4]

这种逆行者的创新精神理念,使他获得创作《西藏组画》成功的关键所在。美术史告诉我们,每一位创作者所作的作品都与其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在时代背景与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家们根据自己所思、所想、所爱,所感记录生活进行创作,才会使艺术家具有更多的创作优秀作品的可能性。[5]陈丹青《西藏组画》正好成地功佐证了这一点。1976年,陈丹青借调到西藏搞创作, 这为他深入西藏生活积累西藏油画创作素材提供了一次良好机遇。他面对使他耳目一新的西藏天地和西藏人民不同于内地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不断反思中国当时的文化艺术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面对所积累的大量西藏创作素材,总结自己以往创作上的得失,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决定用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全新的创作方式以及全新的绘画语言来讲述好西藏普通人民的生活故事,并以七幅连组画的表现方式加强作品的重量感、形式感和艺术张力,以此向世俗的思想主题性绘画公然宣战。陈丹青曾经讲到:“我的敏锐只在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我喜欢普通的细节,我内心充满往日在底层的种种印象,离开这些印象,我就 缺乏想象”。[6] 他首次果断地将主题的快感服从于绘画的快感,将绘画的粗糙、虚伪激情、单调的理想主义转化为浓郁沉着的真实可信的生命力。在绘画语言上也是鲜明有力的,既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的表达特点,又不失自己的个性特点。在谈到陈丹青油画技法时,冯法祀讲到:“陈丹青的油画吸收北欧画派的技巧,不少地方学习了他的指导教师昊作人的画法,流露出比利时画派的色调和笔法,有些地方吸收了蒙卡契的作法,可贵的是他从前辈手中继承的传统,经过消化,能够为自己的创作需要服务。他用色单纯,笔触潇洒,注重色彩、笔触与形体的结合,作为油画的语言,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7]因此,可以说,《西藏组画》并非单纯地追求笔触的快感和画面本身的构成以及绘画题材的新颖,其主要目的是秉承现实主义的一贯创作标准,反对矫饰叙述的创作态度,提倡绘画创作的真实感和人文精神,这事实上已为其后国内85艺术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的勃起埋下了伏笔。[8]所以说《西藏组画》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它对于推进我国秉承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原则,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导向作用和持久的影响力。

三、《西藏组画》的美感双重性体验与纯正的油画语境表达

美感双重性即美感所具有的个人主观直觉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矛盾统一的属性。俄国作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指出:“美的欣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直觉性”。[9]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鲜明的绘画风格,而且要有强有力的绘画语言支撑。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共七幅,其中包括《母与子》、《进城之一》、《康巴汉子》、《朝圣》、《进城之二》、《牧羊人》、《洗发女》等,这些作品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表现西藏人民生活的真实和画家本人情感的真实。在创作《母与子》这幅画时陈丹青讲到:“《母与子》 就是无意中由几张速写触发 灵感画成的,虽然起先没想画,但却是动手最早的一张。这些把孩子揣 在衣襟里的牧女,当她们散坐在地上哺乳时显得特别美。其中一个牧女 看去十分老实,她的长相很单纯,孩子的脑袋用力拱进她衣襟吮奶时,她呆呆的出神的面容给我印象很深。我想起许多一辈子辛辛舍苦的劳动妇女,人们喜欢把她们画得精力饱满,笑逐颜开,其实她们经常是疲 倦的,默不作声的。感人之处也就在此”。[10]

所以他总是以求真、求实、求美的目光,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去描绘西藏人民日常生活的片段,其完美的构图形式、厚重、强烈、和谐的色调,以及流畅简练的笔法在《西藏组画》中的每幅作品中随处可见,他笔下的藏民不再是载歌载舞,转经拜佛的宣传符号,而是一种深沉、厚重、雄浑的民族文化载体。在多幅作品中,能够看到他试图尝试一种纯正朴实的油画语言表达画面,以此打破在人们头脑中成为定势的苏联式色彩构图安排,使作品表现的题材能够趋于自然、生动和真实。[11]例如:在《牧羊人》一画中对一对在旷野拥吻的情侣的描绘上显得尤为大胆和直白,强悍有力的汉子仅露着赤膊的背影显得强壮而主动,女人的动作则显得羞涩、笨拙而僵硬,看似不和谐的种种元素却赋予画面全然不同的生力和诱人的美感。在《康巴汉子》这幅画中,以直立式的构图形式,“描绘了五个并肩站立的康巴汉子,他似充滿激情,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悬挂着佩带,步伐勇武稳重,威风凛凛,显示出西藏男人异常强旺旷达的性格力量”。 [12]《西藏组画》的油画语境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与真实,使得日常生活的情景在画面呈现显得可亲可信,画中人物的形象看似信手拈来,无论是朝圣的信徒,憩息、哺乳的母子以及跟随丈夫进城胆怯的少妇都如同现场目击般的真实自然。这种形象真实自然的油画作品在当时中国油画创作中很难看到,只能在陈丹青《西藏组画》中以及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的农村题材油画中一饱眼福。[13]

综上所述,形式风格的探索,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必将堕入形式主义的泥坑。现实主义本身要求形式风格多元化,要求对形式作无止境的探索。生活不论是现实的和历史的,是无比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要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才能予以贴切地反映。即使同一生活内容,由于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的气质、好恶各异,所谓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反映 生活的形式也因人而异。[14]在研究探析陈丹青《西藏组画》中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艺术不能墨守成规,文化艺术只有在不断革故创新中才能得到繁荣发展。艺术 兜了一个大圈子,原来就可以去“画我眼睛看到的东西 ,我这才悟到库尔贝在一百年前的宣言对绘画的影响是何等重要,既然我 们这里推崇这些现实主义画家,既然他们的作品并不印证我们的理论,我也就不必为我的画是不是创作而烦恼了。[15]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秉承和发展了欧洲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想原则,革除了当时中国世俗绘画创作的弊端,从而开辟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新语境,新理念和新方式之先河,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引导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陈丹青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他的《西藏组画》将会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册,成为西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闪烁着的时代创新精神和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光芒必将继续影响中国美术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法祀.喜看油画结新蕾[J].美术研究,1981(01).

[2]罗曼·罗兰. 米勒传[M].伦敦:达克华斯出版公司,1902.

[3]徐累.陈丹青油画近作简介[J].艺苑(美术版),1999(02).

[4]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美术研究,1981(01).

[5]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6]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 美术研究,1981(01).

[7]冯法祀.喜看油画结新蕾[J]. 美术研究,1981(01).

[8]高原.为人生而艺术[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9]朱立元.艺术美学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8).

[10]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 美术研究,1981(01).

[11]王偲.陈丹青与《西藏组画》接受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12]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 美术研究,1981(01).

[13]姚博哲.藏族题材油画表现形式的嬗变与发展[D]. 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14]冯法祀.喜看油画结新蕾[J]. 美术研究,1981(01).

[15]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 美术研究,1981(01).[责任编辑 张宇龙]

猜你喜欢

陈丹青现实主义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张岪与木心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陈丹青 “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