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研究

2022-07-09俞睿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双一流高质量发展

[摘 要]建设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意义重大,跨学科融合发展是艺术学科实现突破,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艺术学科的创新本质、国家对跨学科发展布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都需要艺术学科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抓住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渠道加大对跨学科体系建设,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艺术学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艺术学科;跨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J1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2)02-0037-05

Research on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Artsubject under Pouble First-Class Background

Yu R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10013)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world-class art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rt discipline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and become a world-class discipline. The innovative nature of art disciplin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enhanc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mpel the art discipline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build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s through establishing encouraging mechanism, reform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enriching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other channels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Double first class”; Art discipline;Interdisciplinary;Development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这为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跻身世界一流教育强国,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 201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高校要“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学科的跨学科综合发展是艺术类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其突破传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艺术类高校如何立足传统学科,构建新的跨学科体系框架,实现学科的新突破和行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是艺术类高校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俞 睿.双一流背景下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

一、我国艺术学科跨学科发展现状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由原来文学门类一级学科调整为新的学科门类。该门类包含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已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名单中,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位列其中。这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突出特点是在某一个艺术领域特色突出、学科内部发展完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促进了专业学科的长足发展。在跨学科发展方面,首先,以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专业类艺术高校的学科门类增多,呈现综合发展趋势,并已在专业领域形成完备的学科细分体系,学科内部专业之间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跨学科发展态势。如中央戏剧学院已经形成了围绕戏剧形成的各个细分专业,如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到音乐剧、京剧、歌剧、舞剧、偶剧等各专业,以及跨学科专业如戏剧教育、戏剧管理、电影电视、戏剧学等专业和系科。其次,一些综合类艺术院校虽然不在一流学科建设之列,但已形成包括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学科体系,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均在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管理等领域设置了较为完备、全面的学科体系。另外,就跨学科发展而言,已经有高校开始重视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建设与发展,跨学科专业的增设已经成为趋势。如在教育部新设专业中布点数排名前8的文科专业中有和艺术学相关的“艺术管理”,该专业2016年批复,当年只有2个,3年时间总量就达到29个[2]。从组织形式来看,有的高校已形成了一些跨学科学院,有些则组建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部门,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创新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城市设计学院等跨学科组织初具雏形。

二、我国艺术学科实现跨学科发展存在的局限

(一)学科壁垒、重叠现象突出。随着1999年开始的全国大专院校扩招,艺术类院校也随之扩大了规模,原先的系科升级为学院,而为了满足学科细分的要求,专业方向越分越细,形成了固有的、细分化的研究领域与学术边界。因此,由学科细分、新增等造成的学科“壁垒”、甚至重叠现象较为突出。如美术学科里所设的“雕塑”,在设计学科里的“公共艺术”也同样涉及;音乐学科当中的“作曲”中的传统的作曲属于音乐学科,而数字音乐制作则属于戏剧影视学科下面的数字媒体范畴;而数字媒体设计也很难定义为设计学科或是戏剧影视学科。这种学科细分实际上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一些特色优势学科因学科壁垒固化,学术资源过于集中,无法形成辐射和引领效应,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而弱势学科也因学科边界固化,无法与优势学科聚力,形成互补、融合关系。数字时代也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形式均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形式形成互动和互联,如果无法突破边界,则学科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学科评价体系固化造成学科建设相对封闭,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受当前评价体系的影响,为了迎合评价指标体系,学科建设目标集中于一些具有显示度的学术成果和指标,忽略了学科内在发展逻辑,注重成果的即时性,忽视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些学校的某些学科之间甚至为了学科评价结果互相争夺一些交叉学科的成果归属,造成学科发展裂隙和鸿沟壁垒越来越深。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并未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鼓励机制,这也造成高校内部的相关机制无法形成,外部导向性和鼓励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跨学科专业发展还处于高校的自发自觉状态,无法形成规模,更无法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三)学科建设对相关产业开放度不够,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要形成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就要求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行业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而随着文化艺术创新创意行业的不断更迭,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开放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学生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性实训演练,则会导致其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和拓展未来自我潜力。而现实情况则是大多数高校的学科建设仍在围绕论文发表、不同层级课题等指标进行,缺乏与行业实践和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因此无法真正满足行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就业率低,或就业后很难适应行业要求也给学校的学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无法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这些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所突破。

(四)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还存在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艺术类院校在学科体系构建、学科建树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比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在一流人才培养、学术参与及显示度、国际话语权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中能进入世界QS艺术类院校排名榜的学科数量还偏少。国际一流艺术类院校都在加大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式发展,如欧美的一流艺术类院校都在聚焦艺术与数字经济、医学及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叉与跨学科发展。因此,只有以国际一流艺术院校的学科发展作为参照系和对标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国内艺术类学科的长足发展。

三、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背景下实现艺术类高校跨学科发展的依据

(一)藝术教育的本质是“美”的教育,即要求学生具备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要求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美”有所创新,因此,跨学科发展是艺术学科获得突破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从艺术学科的内涵来看,艺术学科不仅包含某个艺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艺,更涉及审美、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3],从艺术学科的外延来看,随着信息社会、后工业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艺术学科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包括信息呈现、人工智能、创意产业、工业、医疗等各个行业及产业都需要艺术的全方位参与。艺术的跨学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成为现代社会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助推剂。唯有学科之间互动、融合才能产生学科创新,而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也能够为艺术领域的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

(二)国家的学科发展布局要求学科之间加强融通,促进跨学科发展。根据国家的学科发展布局要求,“学科交叉”是发展学科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培育一流学科的有效途径。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就是要求新文科内的学科领域之间,相近学科之间、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式发展。这对于艺术学科来说,就要求艺术学科之间、艺术学科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及人文社会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鼓励新文科(包括艺术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进行融合。国家的这种学科发展布局是出于对学科发展的长远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不仅有内在分化的需要,更需要拓展其外延,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时代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需要传统学科跳出学科的固定圈层,将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而艺术学科作为大人文学科范畴内的一份子,更需要突破创新,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跨学科发展。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来看,不同的教育体制都在鼓励跨学科发展,以培养更具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均采用“学院”与“系科”分离的体制,学院只负责学生的学籍和后勤,系科则按照学科划分,负责教学,这样的院系设置方法就是为了综合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英美的一些高校也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及学科协同教学的“共同体”式学习及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以及构建教师跨学科协同教学的体制。这样的体制不仅有利于培养“一流”人才,促进人才自由流动,鼓励多元人才的培育,同时也有利于培育组建交叉学科,形成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

(四)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要求学科之间形成互动,以创新和多元的形式展现中国艺术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自信”。艺术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以鲜活的非语言形式传播中华文化,增加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而多学科的互动,如艺术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能够为艺术创造新的表现形式,能够让文化体验更加鲜活,更能增加文化的传播力度。因此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和创新式发展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

四、打造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实现艺术学科跨学科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对艺术类学科发展来说,更要从制度体系改革、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加强我国艺术学科的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艺术学科体系。

(一)加强制度及体系改革,为跨学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于学科的层级化设置,学科的分类分为一级学科及下属的二级和三级学科。这样的学科分类能够保证学科在层级及次分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并通过领域内的学科建设固化学术边界,丰富学科建设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行业发展已经呈现出多元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艺术学科与科学技术、商业、管理、医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交叉融合,而这种融合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因此层级化的学科设置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新的形势需求之下,就需要对学科体制及体系做出改革,形成了有利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培育和鼓励性机制。纵观国内外学科建设模式,大体分为规划建设型、立项建设型、学科特区型三种[5],其中“特区型建设”模式更有利于培育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交叉学科的行程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立项建立起对交叉学科的初期培育机制。立项之后的交叉学科需要资金、人员等政策扶持,在经历了初期发展阶段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及基础后,需要建立固定的学术组织或研究机构,保证交叉学科的常态运行和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学术范畴和方向。在培育交叉学科的过程中,学校要为该学科建立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选聘、薪酬及考评制度,通过“自身培育”和“校外引进”等多种形式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加强人才流动,采取灵活的选聘制度形成较为固定的人才团队,并以团队的考评机制促进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的行成和固定,以期为跨学科的发展提供后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以特色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学科优势重组,促进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艺术学科的特色人才需要形成一整套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就要在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方案、科研、创作展演、就业创业等一系列环节等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统筹规划,取得创新性突破。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尝试设置一些跨学科专业,在招生计划方面向跨学科专业倾斜,在教学方面为跨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型培养方案,建设跨学科合作的教师队伍及教学协同机制,在科研和艺术创作展演方面提供鼓励激励政策,形成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就业创业方面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形成创新创业孵化机制等等。如果跨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能体现在在生源质量、在学质量、就业发展等各个环节,那么跨学科人才培养就能从理想走向现实,帮助交叉学科及跨学科专业在艺术教育、创作展演、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这也有利于这批跨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应行业及部门脱颖而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在新兴行业担当重任,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这样的尝试也将反作用于学校的学科改革,使得跨学科专业的发展产生辐射效应,带动传统专业不断革新,产生新的成果。

(三)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在交叉学科的培育过程中,形成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课程改革和设立上做出相应调整。交叉性的学科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的学术边界,结合社会发展前沿对于艺术学科提出的需求,做出教学改革和调整。就艺术学科而言,在理论类课程设计方面应该结合“大文科”的学科建设要求,强调“传承与创新”以及提升综合审美文化的课程建设。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鼓励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及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做出深入思考和比较,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结合多元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进行现代性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文化理念和理论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水平。鼓励学生通过辨析和批判的方式对人类审美文化发展做出深入思考,让知识“去真理化”,提升对“新知识”探索的热情[6]。在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应该结合产业需求和社会文化需求,做出创新性课程设计,并结合国外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引入项目带动教学的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跨学科实践与研究,以产业带动课程体系改革,让跨学科实践课程能与产业结合,适应产业对于跨学科复合人才的需求。

(四)广泛开展跨学科合作的国际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传播与创新。艺术学科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即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对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在教育部开展的新文科建设六项任务中第2项任务就是要强化价值观的引导[7],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价值观的基础就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因此,广泛开展艺术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中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传播与创新有利于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在对艺术学科的跨学科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并與西方现代文明与理念相结合,对国家文化精神进行深入的提炼,对国家文化“品牌”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创造出文化艺术精品;要注重中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传播与创新;更要注重通过广泛开展跨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力度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背景的国际化艺术人才,实现从技艺培养到国际化文化通才的转向。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及构建国际性联盟组织,主动构建有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特色的教学、科研及创作话语圈层,一方面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及文化界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艺术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相通、共融,重新构建“以我为主”的文化认同体系,提炼文化共情价值体系,形成文化共鸣,加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普遍认识[8]。

建设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意义重大,跨学科融合发展是艺术学科实现突破,跻身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跨界、融合在各学科、各行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艺术学科更应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抓住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渠道加大对跨学科体系建设。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艺术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壮大是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利于构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互信,在世界走向多极化背景下构建对于中国文化的普遍认同,一流艺术学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跨学科发展将助力艺术学科开拓观念、打破传统、适应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以艺术之美构建未来美好生活的多维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周星. 新文科视域:艺术学科发展点、线、面建设景观[J].艺术教育2020(12):15.

[3](英)奥康诺.艺术与创意产业[M].王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65.

[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6.

[5]葛宗男,等.艺术类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0(1):62.

[6]吴岩.“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探索与争鸣,2020 (1):29.

[7]周星. 新文科视域:艺术学科发展点、线、面建设景观[J].艺术教育,2020(12):14.

[8]俞睿. 跨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艺术化传播策略[J].江苏大学学报,2021(2):89.

[责任编辑 张宇龙]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双一流高质量发展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