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07-09张威曹远琳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张威 曹远琳

摘要:在“大思政”的育人背景下,职业院校更要注重建构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体系,丰富“课上思政”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赋予“课下思政”更多的内涵,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日常生活、课外实践中。“课上思政”筑基石,“课下思政”强载体,“环境思政”促融合,实现知识与实践体系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C-0003-05

一、“大思政”理念的基本闡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大思政”视域育人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有大格局和宽视野,在理论和实践中,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系统。结合职业院校的校情及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要构建职业院校“大思政”视域协同育人体系,一方面要丰富“课上思政”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另一方面要赋予“课下思政”更多的内涵,形成“两课思政”协同育人的效应,实现知识与实践体系的互联互通。在“两课思政”协同作用下,强化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体现政治性,突出时代性,彰显职业性。

“大思政”即“以人为本”,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与课外实践的育人全过程,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注重知识育人和价值育人的协同推进,在“三全”育人的合力下,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的有效统一。

二、职业院校思政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价值观差异需审视

当前,世界环境的变化、文化多元的碰撞、思想观念守旧等方面的挑战相互博弈并长期共存,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在青少年中流行,“95后”“00后”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状况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新媒体的过度使用让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到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种种现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因时而变。

(二)教育载体联动性需加强

“大思政”视域下,人、时、空是辩证统一的整体[1]。全员育人为基础和前提,全过程育人为载体和依托,全方位育人是延伸和保障。《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总结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包含了如课程、实践、文化、网络、心理服务等丰富的育人载体,不同载体一般包含共同的育人元素。然而,不同载体分属不同部门和岗位,各部门单兵作战,很难形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育人机制。当前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全员育人的人员整合不充分、全过程育人的关节点对接不顺畅、全方位育人的联动不紧密等问题,重专业轻思政,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各自为政,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衔接不畅,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思政教学的形式需丰富

一些学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忽视线上交流、课后实践锻炼的辅助作用,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课程思政更多地停留在就知识论知识的层面,与思政育人脱节,甚至有部分教师把与专业无关的思政内容硬性嵌入教学进程,不但起不到思政育人的作用,还破坏了专业课程本身的逻辑完整性。

三、职业院校“大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在多年的反思与实践中,我们建构了“大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体系,并依据这一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如图1。

(一)全员——“课上思政”筑基石

1.德智融合,知识与价值联动。“课上思政”,即所有课堂教学都要注入思政元素,进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要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读(原著)、听(报告)、讲(讲授)、谈(讨论)、看(影像)、写(心得)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在知识与价值的联动下,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弘扬工匠精神,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各学科教师应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和课程思政浸润式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回归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诉求,从而构建“大思政”格局[2]。

2.以德立身,教育者先受教育。要真正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实施“三全”育人,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要通过对教育者的再教育,形成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认同,将“思政课大练兵”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场域疏离,建立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一支“可信、可靠、敢为、乐为”的灵魂工程师队伍。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要定期接受教育培训、考核,增强知识储备,提升研究能力,夯实立德树人的本领,着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

3.培育工匠精神,“课上思政”改革创新。职业院校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培育内容,构建“徳技并修、产教融通”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 将“企业”搬进校园,同时将企业的工作场景和学校的实训场所统一起来,学习即工作,让企业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做好学生—学徒—职业人的顺利过渡。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求变精神、敬业精神,以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在“课上思政”的改革创新中,努力体现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形成全面育人的新视域,如探索“动起来的思政课堂”,创新方法传授知识,注重引入大国工匠、爱岗敬业的人物案例故事,教育学生向榜样学习,将职业理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思政”视域。

4.“热点”教育,实现价值引领。职业院校学生对当下“热点”浅阅读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网络海量信息中,学生很难一一筛选、识别内容,受猎奇心理等因素影响,聚焦网络热点居多。而这些热点问题正面与负面信息混杂,教师应充分开发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提高政治站位,以目前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思政课“大课堂”教学理念,推进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展教学时空,建设思政课网络资源平台和交流互动区。要持续推动网络育人,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要闻、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增强政治理论修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推广“学习强国”“青年之声”等高水平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浏览观看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坚持“引导、指导、疏导”相结合,架构起多级别、多层次的新媒体矩阵,建设和完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主流阵地。如利用公众号等平台开办“党史铸魂”“学思践悟”“读红色书籍,讲党史故事”等栏目,在“党史铸魂”栏目连载体验式“云瞻仰”文章,让广大师生“云”观百年党史,“云”听百年初心,提升文化活动的感染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全过程——“课下思政”强载体

1.重视“课下思政”,打破育人屏障。“课上思政”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形式上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而“课下思政”更偏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目前职业院校“课下思政”的定位,已经从单纯的校园文化活动,转变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支撑。“课下思政”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艺术、创新创业、团学工作等,为学生在职业院校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载体[3]。社团在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社团思政对接课程思政与专业同步教育,发挥“小社团、大思政”的特色功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教书、管理、实践”协同育人的原则,打通“课上思政”和“课下思政”的屏障,切实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课上思政”的“三观”教育相融合,结合“课上思政”的学期成绩,对学生宿舍管理、团员教育、诚信行为等进行考核。课程教师在成绩考核中,也将第二课堂参与率纳入“课上思政”的平时成绩,进而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五育”融合。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德育与智育融合,知识与价值联动。在体育锻炼方面,通过球类等体育项目社团平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美育关乎青少年素质禀赋的养成,重点从文化和艺术经典引导学生寻找人生意义,从创立非遗社团到高雅艺术进校园,不同程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提升美育素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自身规律,在学习生活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家务劳动、科技创新等劳动实践活动,以弘扬时代精神。

3.加强“日常思政”教育,筑牢育人主阵地。学校要积极主动聚焦学生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因“事”、因“时”、因“势”、因“群”、因“材”,将思政教育内容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业成绩、行为养成、综合素养,每一项考核指标都具体可测。从坚持科学化管理、落实常态化培养、布局多样化发展三个维度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引导他们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指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引领。重视学生学业规划,将不同年级、不同发展层级的学生纳入导航体系,切实指导学生科学制订、有效实施和适时修正学业规划,实现对学生学业的全过程教育引导。推进学生成长温暖工程,注重“我为师生办实事”的开展实效。以“助学·筑梦·铸人”为方向,发挥朋辈示范的引导力量。实施心理素质提升计划,搭建自助测评、网络平台和“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等实践平台,实现经济助困与心理帮扶有机结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得益彰。

4.创新活动形式,注重知行合一。职业院校学生课下生活时间相对充分,要创新活动形式,注重知行合一,将思政内涵融入第二课堂,可以使“课下思政”有体有魂,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可量化考核的创新活动模式[4]。可以结合时政,以主题班会、升旗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类专题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建党百年爱国教育”“宪法宣传”等专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红歌传唱、经典诵读、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使命在肩,培育爱国情怀;开展“课间十分钟”等活动,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

5.实践增强本领,提升职业素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构建“育人共同体”,促进学校、家庭、企业等领域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建好“社会大課堂”,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岗位,创造更多机会。职业院校应积极围绕校内实训、专利创新、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广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组织主题教育实践,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在职业技能方面,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进行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创建“影视动画”“天生我材”等专业工作室,将专业兴趣相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深化专业技术的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能力,提升专业自信,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全方位——“环境思政”促融合

1.队伍协同,发挥教育最大效能。学校要注重将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建立学与教的协同评估机制,加强师生交流,为协同育人创造有利条件。协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发展。要形成各学科与学工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比如由思政老师与学工老师共同组织竞赛学习、课外活动,活动成绩纳入学生学分,以此实现课内外的协同管理。学工教师与思政教师“两支队伍”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隐性显性等方式加强协作,这也是职业院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在具体育人的实践中,思政教师可以承担“班主任”或“班级导师”的角色,增加了解学生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并将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学工教师要注重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具体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两支队伍协同工作,发挥育人的最大效能。

2.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纵深育人。育人空间是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和阵地,构建全方位整合资源的有效载体[5]。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培养潜能、服务社会,全面发展、多元成才。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三大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可以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精准高速对接,保证各项育人工作的同频共振、互联互通。

3.打破闭环,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思政教育资源互联互通的整合机制,可以有效打破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屏障,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育人资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还要注意信息的广度和多元化;既要设置面向校内学生和职能部门的版块,还要为家庭和社会的校外教育资源设置分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模式,打通育人的全部空间,改善各部门育人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服务机构等,开拓实践活动空间,实现校内外育人团体的同向同行。

4.增加投入,建立激励保障体系。职业院校在“课上思政”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听课和教学督导机制,统筹教育资源,拟定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的效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观测点。在“课下思政”方面,应提供稳定的经费,保证第二课堂等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要注重顶层设计,制订“课上思政”与“课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计划,依照专业类别确定教学要求和育人步骤,进一步形成职业院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关注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这不仅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要求。学校要在“大思政”的视域下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促进“课上思政”和“课下思政”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娜,刘志文,刘大军.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21(4):129-134.

[2]景莉,李惠清,李静,等.“课程思政”视阈下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5):78-80.

[3]莫兵.“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第二课堂系统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1-3.

[4]陈洪静,梁珍.“三全育人”体系下职业院校德育與第二课堂融合探讨[J].广西教育,2020(19):155-156.

[5]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52-56.

责任编辑:华轩

猜你喜欢

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