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上海某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调查研究

2022-07-08张鑫甜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区工业园区园区

张鑫甜

(上海华闵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5)

引言

工业园区的形成是从区域企业群的形式转化而来,最早的企业群概念出现在1920 年代的经济学讨论中,马歇尔在192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专业化分工,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直接促成了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相对集中,最终引起企业群的出现[1]。工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刺激地区经济活动,但也会带来集中化的环境健康问题[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5 年召集一次专家会议,讨论如何考虑并纳入“环境因素”到工业区规划与管理中,他们认为如果以更加可持续的观念和方式来开发运行工业区,如果环境关注在工业区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融为一体,则能避免积累性损害效应,并于1997 年推动出版了《工业区环境管理技术指导准则》[3]。

1 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角色及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全市范围共有104 个工业区块,包括国家公告园区、老工业基地和新增重点工业基地、城镇工业地块,这是上海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些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在城市生态环境大目标中起到多个关键节点的作用。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的总目标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中提出: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韧性之城”。向上衔接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2035 目标,向下指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

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所处位置如图1。

图1

表1 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指标评分表

基于上述的工业园区管理角色,本文作者尝试建立一套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和分值权重如下表,之后根据某工业园区的调查研究结果,作出管理绩效评价分数,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得分为Q:

Q=∑(二级评价指标得分×权重)满分为100 分;得分90 分以上,园区环境管理为优秀;得分75 至89分,园区环境管理为优良;得分60 至74,园区环境管理为及格;得分60 分以下,园区环境管理为差。

2 本研究案例工业园区的现状概述

2.1 园区开发历史

该工业区建于2000 年,根据其后编制的《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工业区产业导向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装备为重点的制造业。

2.2 园区企业概况

工业区正常运行企业涵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6 个行业类别,从各行业企业数量来看,工业区主要以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为主,共计占总企业数67.61%。从各行业产值来看,食品制造业是最大贡献者,属于工业区主导产业,占28.97%,主导行业优势明显。

3 案例工业区与各层级规划政策相容

3.1 工业园区规划与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容性

该工业区旨在发展以绿色食品加工、绿色环保产业为主的低污染、环保型、高科技的一类工业和其他低污染的相关产业。规划区域范围内不涉及禁止和限制开发的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生态空间,不涉及生态保育区或生态走廊,不涉及禁止和限制建设区。区域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通过规划,将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的入驻,有利于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该工业区的建设符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以及《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7]147 号)要求。

3.2 与其它上层规划的相容性分析

跟踪评价详细的比对分析了工业区规划与 《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和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上海市区域三线一单、《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等的相容性分析,结论是基本符合以上规划与政策。

4 园区发展的各类环境制约因素现状评价

4.1 区域环境质量

跟踪评价期间开展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声环境现状监测,同时以园区的国控监测站点基准年的数据作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和声环境均能符合相应标准,与上轮规划环评对比,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4.2 资源能耗的状况

工业区能源主要以电力、天然气、轻柴油为主。工业区两大主导产业: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值能耗均低于上海市该行业平均水平,也优于园区平均水平。工业园区内单位产值用新水量高于行业平均值的行业为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金属家具制造业,园区应重点关注这些行业的节水减排工作。

4.3 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废气排放为重点因素分析

工业区内SO2、NOx与烟粉尘主要来自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产生烟粉尘。SO2及烟粉尘排放量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NOx排放量以食品制造业为主。园区内主要VOCs 的排放主要来自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家具制造业等,油烟主要来自食品加工企业,臭气主要来自饲料加工企业及化妆品分装。现状产生VOCs 企业基本具备有机废气收集处理措施,但部分企业仍存在未将处理后的有机废气通入符合高度要求的排气筒中排放的问题。根据统计,该工业区内,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家具制造业是单位产值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4.4 园区企业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状况

(1)园区企业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工业区所有企业入驻企业已及时完成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等相关工作。园区持续在区域内进行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治工作,淘汰关闭多家环保违法违规企业。(2)园区企业排污许可证申领情况。工业区内工业企业基本已办理排污许可证。(3)园区环境管理现状。工业区已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主管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工业区的排污纳管申报、推进企业的改扩建建设、新建绿化及工业区的水务等相关工作;企业服务部负责工业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计财部负责工业区内规上企业的能耗、水耗等相关统计管理工作。(4)园区环境监测体系。园区尚未建立区域层面的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机制。区域内各环境要素的监测主要以入驻企业环评及验收阶段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为主。为实现园区环境目标,掌握园区环境质量,监督园区企业排污,应建立全面、系统的环境监测体系。(5)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园区已设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保办公室对园区内各环保项目进行管理,负责落实园区的具体环境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为贯彻和执行国家、上海市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协助主管领导协调区域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活动;落实和检查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指定区域的环境管理规划、体系、条例和方针;指定区域环境管理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5 园区环境现状问题汇总

5.1 园区产业能级不高,部分区域布局无规律

现状园区内,通用设备制造业除个别企业产值较大,其余企业规模不大,产值较低,园区土地产出率低于城镇工业地块平均水平。未来园区除继续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当进一步引入产出率较高的都市型工业等创新型产业的企业,为园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5.2 资源能耗较高,尚待优化

现状园区能耗用量前十的企业中,有2 家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高于该行业平均水平;水耗用量前十的企业中,有2 家企业单位产值新用水量高于该行业平均水平。园区应当加快产业结构及能级的调整,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节能措施、淘汰落后产品和产能、积极采取节水措施等,进一步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

5.3 部分企业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企业与管理部门的环保意识均不断提高。园区持续开展清理整治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园区内大部分未曾开展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企业完善了环评手续,并按要求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但从现场调查的结果来看,仍有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生产车间杂乱;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缺失或效率不高、排气筒设置不规范;废水收集池滴漏;固体废物贮存间设置不规范等。

5.4 环境管理水平应进一步提升

园区已设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保办公室对园区内各环保项目进行管理,但未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未开展例行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未能对园区的环境质量历史变化有效记录。建议建立针对整个园区范围的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点位应覆盖所有园区及周边主要敏感点;监测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土壤、地下水;并针对区域内重点污染源开展监督监测,实现对园区排污及区域环境的长效监控。

6 该园区的环境管理评价分以及对环境现状问题的建议

6.1 环境管理自我评价得分

结合现场调查园区所有企业的管理措施现状,结合园区区域环境监测数据、排气筒排放监测数据,以本文第一章节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分。

评分表如表2:

表2 案例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评价得分

该园区的环境管理评价分Q=75 分。

根据本评价体系评判,该园区的环境管理为优良。通过一级指标得分判断,园区在区域环境管理方面工作优秀,该项一级指标得分为满分;在企业污染监管、企业资源利用管理、企业环保措施监管三个方面基本到位,一级指标得分较高。园区规划制约因素指标得分较低,充分显示出在园区规划层面需要做出改善,以降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制约。

表3 该园区环境管理一级指标得分

6.2 环境现状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工业区的环境准入制度应针对主导产业的变化不断调整和适应区域环境质量要求而同步更新,并逐步提升准入门槛。

根据园区产业导向和规划要求,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对工业区现有企业调整和未来项目引进,分别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包括产业导向、土地占用、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环境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等。

(2)工业区风险防范体系需完善。由于工业区目前及未来均不涉及重大风险源,主导产业中不包括化工等大量使用危险品的企业,所以园区整体环境风险较低。园区已制定园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应急防护预案,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及召回制度等,需定期更新完善风险管理和防控体系。

(3)完善例行监测制度。工业区未单独设立环境监测站,且目前工业区尚未设置有例行监测制度,缺少对园区内大气、噪声、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的历史监测情况。园区应制定产业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计划,并落实对于环境监测费用,委托有监测资质和能力的监测单位定期对产业区的环境质量开展跟踪监测。

(4)按要求持续推进企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按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部令第48 号)、《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沪环规[2017] 6 号)等要求,以《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 及各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为基础,持续推进园区内各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工作。

(5)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①大气环境:严格控制工艺废气排放;加强工艺废气治理,严格控制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区域开发过程施工扬尘。②水环境:开展地表水环境整治工作;加强节水及中水回用措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建立水环境监控体系,实现废水排放的长效监控;提高全民节水意识。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实施全生命周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防范企业关停、搬迁过程土壤环境风险;强化废水排放企业土壤、地下水风险防范措施;定期实施土壤、地下水监测。④声环境:通过优化用地布局减少噪声影响;严格控制企业噪声源。⑤固体废物处置:源头控制实现废物减量化;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

(6)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业区应将清洁生产作为项目准入、项目监管的一项重要指标。优先引进清洁生产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禁止引进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先引进使用清洁原材料(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小)的项目,限制引进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比如国家优先控制污染物等)的项目;根据环保要求推进相关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企业能源审计,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及能源审计的实施,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该工业区工艺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结语

工业区环境管理工作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次调查的工业园区,在区域环境质量、企业能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企业环境管理措施落实几个方面都比五年前规划环评期间有较大改善,园区的发展建设符合各个层级的规划管理要求。针对园区在产业布局以及企业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欠缺,本文也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建议,包括提升工业园区企业环境准入门槛,持续推进企业排污许可证申领以及加强企业例行监测制度的实施。本文也开创性的提出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在城市环境管理系统中的逻辑角色,可以说工业园区管理者能否在园区规划、开发、运行阶段的管理中都融合环保理念,能够影响一个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的进程。

猜你喜欢

工业区工业园区园区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