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企业绿色创新的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7-08张洪菊宋思杨余永昌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6期
关键词:绿色企业

陈 前 张洪菊 宋思杨 余永昌

(1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2 南通市市政设施管理处 江苏南通 226006)

引言

“创新·绿色”已成为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绿色·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必由之路。作为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主体和载体,企业是推进社会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点和孵化器。提倡企业绿色转型意味着鼓励企业跳出高投入、高污染模式、高能耗增长模式,向低碳减排、节能环保、循环发展转向,继而由点及面、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企业能否顺应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综合要求?存在哪些绿色创新障碍?本文调研南通地区绿色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企业清洁生产及环境政策落地访谈分析,试图从企业的视角探讨制约企业绿色创新的因素,并就其提出初步设想和对策。

1 南通绿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作为绿色创新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多种协同创新手段,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创造社会绿色价值,有利于企业提高生态效率,也有利于塑造绿色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了鼓励企业绿色转型,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绿色创新,从调研结果来看,现阶段南通地区工业企业近年绿色R&D投入稳中有升(见图1),2020 年工业污染防治施工项目投资额为62184 万元,为2010 年投资额的五倍;如2020 年南通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4.67%,同比2010 年增加8.37%[1],区域整体绿色创新初见成效。

图1 南通地区部分绿色R&D投入

但绿色创新能否继续稳步推进,形成良性循环?调研结果表明:现阶段仍存在部分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不高的现象,21.91%的企业认为没有绿色创新的必要。除绿色创新意识不足外,资金不足及创新孵化机制不健全带来的创新成本风险、信息来源不足等也制约了企业的绿色创新发展积极性,继而影响企业可持续绿色创新行为(如图2)。

图2 绿色创新活动的阻碍因素情况

另一方面,企业创新需要因地制宜,注重成效。在创新生态环境欠丰沃时,硬性推进企业绿色转型,易引发部分企业应付式绿色创新现象,提质增效形式大于内容;非但如此,因不愿意追加绿色环保投入,挫败绿色创新人员积极性、隐藏环保设施带伤运行等,可能带来恶性循环。以企业清洁生产较为典型。清洁生产提倡对生产过程和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正是践行绿色发展、促进低碳循环的重要载体之一[2],对任何行业皆有意义。多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指导文件,地方政府也给予积极策应。现阶段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以重点行业强制清洁生产为主,非重点行业的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审核较为罕见;另外,清洁生产审核以工业企业为主,服务业、农业、畜禽养殖业等缺乏对清洁生产的基本认识;清洁生产审核成效也参差不齐,走流程、“抄作业”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偶发咨询机构不进行现场核查分析便出具审核报告的现象。

2 原因分析

2.1 缺乏主管创新意识是制约了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原因

图3 阻碍创新的常见意识观点

创新意识不足、内在动力不强是制约和阻碍企业绿色转型的首要因素。在有创新技术落地的企业中,61.73%的企业认为创新意识起一定主导作用,37.64%认为起重要作用,认为创新意识无作用的仅为0.93%。在企业清洁生产访谈中发现,部分企业缺乏主动创新意识,甚至对绿色创新存在种种顾虑。部分企业家和员工缺乏积极创新思维,对清洁生产普遍认识不足,其中以企业家创新理念和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并直接影响员工参与清洁审核审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和质量。

作为企业带路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强对员工和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3]。追其原因,一是效益驱动使然,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家在主观上始终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当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时,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或利润较小,导致绿色创新发展态度消极,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承担创新投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试验开发包括小试、中试,调试运行;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人员、可靠性、成品率和效率的保障,研发周期需要较长时间运转,导致投入或将长期没有回报。

因此,在现阶段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绿色创新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创新意识、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强化创新需求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2.2 资金供给是制约企业绿色创新的外部因素

资金是企业运营维系的血液,也是影响企业一切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调研数据显示南通地区近年来企业绿色R&D 投入稳中有升,绿色R&D 投入一方面显示了近年企业绿色转型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带给企业一定的资金压力。根据调查,18.49%的企业觉得绿色创新成本过高,11.89%的企业认为缺乏银行贷款等其他外部资金支持;11.34%的企业认为缺乏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支持,有6.67%的企业认为缺乏风险投资的支持。如何筹集绿色创新资金就成了当务之急。在企业清洁生产访谈中发现,清洁生产审核中无/低费方案较易收集和落实,而真正能升级改造的中/高费方案在实际操作时难见踪迹,或审核报告中常以更替老化设备出现。

企业绿色创新是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的系统性工程,创新资金投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企业感受绿色创新带来资金压力相对应,若能加强市场导向、增进企业绿色创新后利益获得感,将有助于调动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

2.3 人才及信息不足是制约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除创新意识和资金外,人才、信息等支持要素也会成为制约企业绿色创新的绊脚石。统计表明: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绿色创新活动的比例占16.24%;信息传播阻滞也是绿色创新重要阻碍之一,15.53%的制约来源缺乏技术信息,缺乏市场方面的信息(5.45%)以及缺乏合适的合作伙伴信息(6.96%)均占据一定的比例。企业拟定清洁生产审核时,同样困惑于信息的来源及环保技术的甄选。

政府如果能加强相关的公众信息服务、促成企业和科研场所产学研合作,为信息提供示范来源或甄别依据,将会大大助力企业的绿色转型。

3 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丰沃的创新生态环境

绿色创新“大生态”的良性构建及运行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的绿色竞争力。

(1)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氛围

创新环境是创新企业成长的土壤。一旦形成区域创新环境氛围,将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事实上,任何典型案例都是示范指导书,如江苏合源科技有限公司环境信用良好,用排污权抵押获得高额绿色贷款,公司将其中部分用于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实现余热回收,每年将为公司节约300 万左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案例在当地形成示范后,多家企业紧追其后,绿色信贷迅速推广开来。政府可借助典型案例萃取绿色创新发展经验,助力绿色技术更大范围及更深层次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同时致力于让绿色创新行为可持续且有支撑,最终变成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制定实用管用的创新政策扶持

政策在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无声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不能单纯依靠铁腕治污,柔性引导和加强优质治污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会更有利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真正解决,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南通地区取得目前的绿色创新成果离不开一系列的创新环境政策和制度,如:环保总监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协商污水排放限值政策等,除需完善现有环境政策和制度外,还可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机制,建议通过设立绿色创新专项引导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等,每年遴选出一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降低企业绿色创新风险。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绿色创新转型。

(3)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市场杠杆

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绿色转型同样要突出市场导向。只有尊重和把握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使绿色创新形成良性循环,长久发挥绿色创新的活力和魅力。目前,城市普遍存在绿色消费市场发育不足,亟待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有助于企业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

3.2 发挥政府执行层面的支持引导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引领和督促作用。调研中发现:同区域不同环境政策,如绿色信贷的影响力不完全相同。绿色发展导向是变更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驱动因素[4],政府在面对区域经济、环境目标和工作方法时,当绩效沟通不畅容易存在执行断层。如何提升政府的执行力,以更好发挥环境政策的作用,助力企业绿色转型?需要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

(1)强化服务管理意识

服务是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的绿色创新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探索过程,政府部门需要及时雪中送炭以实现为企业尽可能提供便利和服务。针对部分企业绿色创新意识不强、对官方倡导的绿色创新有排斥心理等,提升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努力把硬生生的指标和要求转化为真情实意的服务和支持。

(2)推动PDCA 绩效循环

在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中,政府绩效沟通往往成为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调研中发现,现阶段推行的部分环境政策效果不明显,尚未发挥其激励引导效果,与政府的绩效沟通有关。PDCA 循环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政府的绩效沟通[5]。所谓PDCA 循环管理模式,即将管理分为四个环节:活动规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效、调整改善,并循环反复。PDCA 循环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帮助政府有效改善绩效水平,而且能在管理模式上找到新的突破。以推行环境政策“差别化水电价”为例展开说明:多年前,南通就开始探索差别化水电费环境政策(P),即结合环保信用评级,将环保信用转化为无形资产。对评级为红色、黑色的企业,进行惩罚性高水电费收费。这在历史上曾一度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开始走上污染整改的正轨(D)。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乱差企业的不断淘汰出局,现存企业环保信用等级绿色居多,差别化水电价所体现的引领作用便变得微乎其微。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差别化水电价的政策引领作用,需要政府在执行该政策时进行调整改善(C),如进一步量化考核企业环境信用,继而让不同企业差别水电价有所体现,从而让该环境政策实效凸显(A)。PDCA 循环模式有利于预防既有政策在不同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3)加强考评与奖惩

没有评估考核及奖惩分明的政策将形同虚设,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环保法及系列污染防治法,企业普通感受到倒逼型环保机制的压力。地方政府也可结合地方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或惩罚环境政策,并对企业进行评估考核,继而引导企业增加绿色R&D投入,自发开展绿色创新活动。

(4)完善服务管理职能

①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便捷的特点,及时将实用新型的技术,提供给企业参考。如逐步建立行业的清洁生产信息网络,加强国内外清洁生产的交流与合作。②建立本区域动态的人才资源库,对促进区域内企业产学研合作有着战略性的支持作用。③建立和完善决策咨询机制。针对企业在绿色创新中种种疑惑,充分发挥好我市技术创新专家库及相关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有专家和团队辅助决策咨询的长效机制,消除企业后顾之忧。④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典型示范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在企业治污过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好的治理技术、处理设备不能良性运转等,容易人才流失都较为常见,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的组织实施是政府绿色创新服务和监管的着力点之一。

3.3 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

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只有企业和员工自主产生创新需求,自发创造创新手段才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灵魂。企业要想绿色转型成功,首先是要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6],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核心因素。在企业人才培养上,引入领军性人才固然是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一个途径,但本土化人才则更熟悉企业情况、具有适应性强、不易流失的优势。因此,探索引、培并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更能促成绿色创新;当创新人才和绿色投入不受制约,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演化的结果。如南通精华制药集团管理创新,试点成立了“知识产权银行”,承诺员工个人创新成果即“知识产权”可换算成积分后存入公司的“知识产权银行”个人账户,并兑现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此举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实施半年即斩获发明专利10 余项,公司也成功入选江苏省龙头骨干企业培养项目,获得“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殊荣。当然,企业和个人彼此创新成就的背后,还需要增加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才能更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企业绿色创新一方面离不开创新生态大环境,另一方面,亦需要自身着力,多手段协同创新。好的环境政策是培养绿色创新企业的坚实土壤,但无论是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绿色R&D 投入,或严格法制倒逼企业提高绿色创新能力,要考虑实效性和精准性。地方政府具体执行环保政策时,要有堵有疏,既要有铁腕治污的魄力,也要能顺势利导,协作企业技术改造,促成企业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绿色企业
节俭绿色
企业
绿色低碳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绿色环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