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法则

2022-07-07贾梦玮

山花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

贾梦玮

鲁迅认为青年可以不读中国传统书,可他自己比谁都读得多,客观上他也多多受惠于传统。他思想上反传统,生活却是很传统的。纪伯伦说:“我在我门上写下,‘把你的传统抛在门外,再请进!’结果没有一个人来访。”传统已是血液,不是你想丢就丢了的。T.S.艾略特说“创新不过是对传统的重组”,此话放在人文艺术领域大致不错。古曲发声雄,今时韵亦同,被重新发掘的传统总能迸发强大的活力;但“重组”是有前提的:要对传统有广泛而深刻的了解和体悟。传统久远而庞杂,要了解传统殊为不易。即使传统是敞开的,我们也会因为怯懦而懒惰。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两种情况:一是认为创新就是革命,盲目地去革祖宗的命,把反传统当成是创新的途径;二是完全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传统断章取义,强行把传统纳入自己的框架。比如孔子,他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尽可能去利用他,利用之前,当然必须先曲解他。国人也已经革过他的命。误解当然更多。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人们会想当然地觉得他是个古板的老先生。其实不然,老夫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六艺)与“乐”比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要宽泛,艺术是其重要内容。孔子明白艺术对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性。重视艺术,当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

而且,我还固执地认为,自己优秀的传统如果与别人的传统碰撞,也一定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让人欣喜、欣慰。没有这种碰撞与交流,创新可能缺少资源、没有动力。记得是2008年,我们一群所谓文化界人士去欧洲访问交流,有天到柏林郊区一家艺术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富人区,是古老的大宅改装而成。首先是阔大庭院中的那些参天大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是主人不咸不淡、不温不火、温文尔雅的态度;再次才是它丰富的收藏:十八世纪以来诸个历史时期、诸个艺术流派的绘画作品都能在这里见到。而且这里没有严格繁琐的安保措施,因为那些作品看起来就是自家挂在墙上的一些东西,根本不需要煞有介事。

在那家艺术馆,最难忘的一幕出现在我们即将离开之时。我们已与主人告别,绕过门前的草坪走到大路上,艺术馆二楼的窗户突然打开,一位男士站在了巨大的窗口,用高亢嘹亮的声音对着我们唱起了意大利歌剧,而且是男女声对唱的那种。我们是带着艺术交流的目的来的,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和我们“交流”,将我们的军!我们一行人中有弹琴的、写作的、摄影的、绘画的,就是一个声乐人才也没有,更不要说什么意大利歌剧的戏剧女高音了。怎么办?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离开,当然没人会拦着你,可中外艺术交流呢?中国人拿什么和西方对话呢?那位男高音只是藝术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是专业歌唱家。我们没有退路。

就在这焦虑、尴尬之时,一位同行的扬琴演奏家亮丽的女声适时直上云霄:是刘三姐的山歌!不但能对得上意大利歌剧的男声,而且颇具中西艺术咬合的张力。刘三姐的山歌够高、够亮,男女声你来我往,歌剧男高音与中国刘三姐的女高音久久缠绕,感动的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无国界的,双方无须听懂对方的歌词。艺术的最高法则就在于这情感与精神的相通与交融,是心灵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相互唤醒……等到中西对歌告一段落,我们再次踏上归程,窗口的男士不停地冲我们挥手,似乎也是依依不舍……

我喜欢艺术,却是艺术的门外汉,非专业人士。也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与艺术法则的感触非常多,也有点乱。

柏林郊区那家艺术馆丰富精美的藏品如今我已经淡忘了不少,除了离开时中西对歌的那场欣喜,艺术馆所标榜的艺术的《传统法则》我至今也仍有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国人对待艺术及艺术收藏的态度,自然多了感慨。那《传统法则》是用英文随意手写在墙壁上的,但有射灯打在上面,显然是主人看中而且希望能引起共鸣的:

Olde Rules

1.no money no art

2.retrieving my history

3.the 18th century

4.bringing back chivalrys “good mankers”

5.innocence and romance

6.art that matches the furniture

7.the return of the commissioned portrait

8.and the art patron

勉强可以译为:

传统法则

1.没有钱就没有艺术

2.追溯我们的历史

3.18世纪

4.重回骑士精神  “良好的风度”

5.纯真与浪漫

6.与家具相称的艺术

7.委托肖像画的重归

8.以及艺术赞助人的重归

在一个商品社会,金钱在每个领域都是必需的。艺术当然也一样,没有钱当然没有艺术,艺术要成为作品肯定要花钱。对此,其实不妨开宗明义。如今有些人又要遮遮掩掩了:强调艺术如何如何高尚、高雅,如何不能沾染铜臭。但强调得义愤填膺就让人感觉有点不对了,我们常常发现:钱常常是那些高调人士内在唯一的驱动力,只不过,因为可能还没有挣到钱,所以走上了看似愤世嫉俗一途。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艺术品的主要用途是送礼、贿赂,因为不好直接送钱,但艺术品可以“高雅”地洗成钱,所以所谓的艺术流通常常是无关乎艺术表达的。或者是投资,因为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高,“某某画家、书法家过去多少钱一平尺,现在涨到多少多少钱一平尺”,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艺术需要花钱,艺术可以产生效益,先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才能正确认识艺术的生产、流通、收藏,才可以避免两种情况:为了金钱让艺术苟且,为了艺术而穷困潦倒。

《传统法则》第2、第3条说的是欧洲的传统,而十八世纪是西方艺术的黄金世纪:人文精神高涨,启蒙主义的大旗高高飘扬;皇家不仅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且有着巨额的财富,显赫家族中也不乏艺术的崇拜与爱好者,艺术家生逢其时,名家名作迭现。中国的书画,传统里跟“专业”没有关系。书法更多的是实用,不可能有专业的所谓书法家;绘画除了实用的一部分外,也只是怡情养性。但不是专业其实也没关系,“喜欢”是艺术的基础。宋朝崇尚文化,上到皇帝下至普通的文士,都是艺术的行家里手,虽然都是“业余”的,却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高峰。明清两代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祖宗留下的东西值得珍视、需要研究,而不是为革命而革命,艺术这块,真的革了祖宗的命,根基也就没了,“钱”途也就断送了,现在中国人送礼与收藏的主体部分还是中国传统的字画、传统杂件。

“骑士精神”与中国传统讲的“情义”二字有其相通之处,可如今的所谓艺术界,常常受着“钱利”的压迫和诱惑。“良好的风度”说的应该是艺术家和收藏者、欣赏者对待艺术要有一个合适的态度,人性的表达与交流是艺术的核心,名和利、占有和买卖都应该是次而又次的要素。与钱脱不了干系的艺术照样可以不失高雅,前提是,个人的艺术表达、艺术欣赏、艺术收藏,能建立在精神与情感的吸引与交流上最好。

“纯真和浪漫”是真正的艺术家必备的素质和特质,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心灵是必须敞开的。但对于如今的中国人来说,“纯真和浪漫”是太奢侈了,这两样美好的东西真是久违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纯真和浪漫”常常被看作是“二百五”。“纯真和浪漫”可以成就艺术,而艺术可以涵养艺术欣赏者的纯真和浪漫,前提也是:艺术和人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心灵的基础之上。

中西的传统艺术,都是挂在墙上、置放在室内欣赏的,当然是须与家具与环境等相匹配的,否则作者再有名、艺术价值再高、再值钱也不合适,不能充分体现其艺术的美。水墨、书法挂在西式的房子里、油画置放在中式装修的屋子里,怎么看都别扭。艺术与人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即使在西方,“委托肖像画的重归”如今也遇到了挑战,因为摄影的普及,肖像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其实,再伟大的人像摄影与肖像画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自的追求不同,优秀肖像画的价值远非一般人像摄影所能及。一些所谓的藝术家,争着为名人画肖像、塑雕像,那是为了借名人出名,即使贴钱也干,根本没有人“委托”。

“艺术赞助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个陌生的概念。因为所谓艺术家大多都在卖钱,还需要赞助吗?给艺术家钱,当然是为了购买艺术品,为了投资、送礼(骨子里也是“投资”),谈不上赞助。这里主要看把“钱”放在前面,还是把“艺术”放在前面。首先考虑艺术的发展、艺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而投入资金,那是艺术赞助。这样也许不能马上见到收益,但长期来看,不仅是艺术收益,而且经济收益也会丰厚。如果以赚钱为目的,就只是投资,只不过是打着艺术的名义。这样的投资可能见效快,但是被金钱吹起来的艺术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同样是投入资金,前者是艺术的眼光,后者却是金钱的嘴脸。

在西方,过去艺术赞助人主要是皇室和大的家族。比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的美第奇艺术馆的藏品让人叹为观止。现在呼唤“艺术赞助人的重归”,当然是因为皇室所剩无几,而且剩下的也是象征意义上的皇室,财政上往往捉襟见肘,皇室作为艺术最大的赞助人与主顾是衰落了。私人财团,因为受现代企业制度的限制,往往也无法因为个人的爱好而不顾眼前的企业利润为艺术投入大量资金。大银行的艺术投资主要是光顾名家并让其作品升值,“钱”当然是排在了“艺术”前面,一定要说“艺术赞助”实在是很勉强。一个被金钱绑架的社会,真正“艺术赞助人”依然难觅踪影。此大背景下,艺术家个人的坚守,不仅难成气候,而且难以持久。明清两代,中国当然也有过艺术赞助人,比如盐商,比如参与戏剧创作、制作和演出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之中有一些是艺术的热心人,而且经常是超越技巧的“超专业人士”。如今传统戏剧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文化人参与造成的。

说西方的传统法则,和一些已经失去的传统,其实是想呼吁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准则:能不能有一种收藏,就是因为喜欢、就是有了感动,面对一件艺术品,内心被它击中,满心欢喜,或者哪怕有一点点领悟,为此我们可以不管作者的名气、作品的金钱价位而去收藏它。这话其实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忘了《传统法则》的第一条:“没有钱就没有艺术”,艺术收藏尤其不能缺钱。那么,就去看展览吧。

而且,只要有能发现美、发现艺术的“天眼”,处处都可能有艺术。艺术不过是要打破心灵的藩篱,正因为如此,刘三姐的山歌完全可以匹配意大利的歌剧。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