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敲”为何不负贾岛

2022-07-06张丽锋

博览群书 2022年8期
关键词:贾岛警句知音

张丽锋

贾岛是以“推敲”故事而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推敲”成就了贾岛,使贾岛赢得了盛名,觅得了知音,收获了当代与后代的众多“贾粉”。《唐摭言》载五代李洞“慕贾阆仙为诗,铸铜像其仪,事之如神”。《郡斋读书志》载:五代孙晟“尝画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可以说自有诗人以来,享受这种崇信的,未尝有过贾岛者。至于其诗歌影响,闻一多在《唐诗杂论·贾岛》中说到“由晚唐到五代,学贾岛的诗人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甚而提出“晚唐五代为贾岛的时代”判断。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得不从贾岛“推敲”的苦吟精神谈起。

“推敲”的故事生成

从推敲到苦吟的印象生成来界定贾岛作为“吟苦客”的历史形象究其根源始于两个原因:一是贾岛诗歌创作中对“苦吟”一词的高频使用;二是出于后世的史书、笔记对贾岛苦吟故事的讲述。如王定保的《唐摭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欧阳修、宋祁等主编的《新唐书》等。

贾岛在诗歌创作中频见对“苦吟”的表达,有直接为之,有间接为之。据笔者统计在贾岛现存400余首诗歌中,直接使用“苦吟”一词的计四次涉及四首诗。如“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英雄典宥州,迢递苦吟游”;“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其间接表达苦吟的地方则随处可见了,如“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夜长忆白日,枕上吟千诗”“沟西吟苦客,中夕话兼思”“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品味这些诗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作为“吟苦客”的创作者形象以及他平时作诗之苦的日常情景。

可以说贾岛以“苦吟身”“吟苦客”的诗意表达构建了人们对他认识的首因效应。其后学者多沿袭此一认知来构建文学接受史中的贾岛形象。如韦绚整理的《刘宾客嘉话录》载: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王定保《唐摭言》载:

(贾岛)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帚。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志重其冲口直致,求之一联,杳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也。因之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

其后关于贾岛推敲的这两则轶事经何光远《鉴诫录》、欧阳修、宋祁等人主编的《新唐书·贾岛传》和辛文房《唐才子传》的发酵,贾岛关于“秋风吹渭水”和“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俨然成为其苦吟的最佳案例,广为后世读者接受与传播。此案例如从文献的角度来考据其是否是真实的历史,存在着诸多值得质疑之处,然从义理的角度而言其苦吟精神确是当时时代对贾岛形象普遍的接受与集体书写。

因以上二则推敲的故事在史书与笔记小说中的叙述形成,贾岛推敲以求“丽句传人口,科名立可图”(《酬胡遇》)的信息遵循传播学中优先效应给读者以先入为主的接受偏差。我们在认识贾岛时自然会为“贾阆仙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的司空图式的判断所遮蔽而出现贾岛诗歌有警句而无佳篇的误判。在这里有一点特别需要说明:贾岛诗歌多警句、秀句是事实,然对警句、秀句的认识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警句、秀句、佳句是一诗当中的诗眼和灵魂。如《論语》所引均为《诗经》之警句,子路终身诵之的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佳句,而不是《诗经·邶风·雄雉》全诗。杜甫“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论诗则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谈创作则曰“文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杜甫论诗与创作均有追求“佳句”,强调警句的倾向。贾岛之后,有诗人李洞“尝集岛警句五十联,及唐诸人警句五十联,为《诗句图》,自为之序”(《唐才子传·李洞传》)。李洞这种以集诗句为句图的方式是中晚唐以至北宋时期摘句吟赏来论诗的常见方法。此种方法上追子路诵诗,下为后世诗话摘句评选所吸收。可以说,唐朝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警句、秀句的特殊追求已经产生了警句效应或说警句崇拜。基于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贾岛的生活时代是以创作警句、秀句作为追求风尚的,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贾岛试图通过苦吟推敲“丽句传人口”的诗篇来赚取科名的用世之心。

“推敲”的苦吟精神

贾岛在推敲上的苦吟精神接近一种入魔的状态,究其原因学者们是见仁见智。闻一多在《唐诗杂论·贾岛》中提出贾岛苦吟“那是由于癖好”。齐文榜在《贾岛集校注·序言》中韩孟诗派的角度切入,提出“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苦吟创新精神使得贾岛“执着苦吟,悉心推敲”。李嘉言在《长江集新校》中提出:“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是同他的生活苦、思想苦、作诗的态度苦分不开的。”然究其苦吟精神所从何来,最直接的方式还是从其诗歌文本中来进行推敲琢磨。

《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是对贾岛在诗歌创作上讲究推敲苦吟的真实写照,这种对推敲的艰难追求不仅给作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即便是读者穿越千年也会被这种艰难感染而垂泪。试问“两句三年得”的创作,“一吟双泪流”的诗歌于诗人而言其价值何在?如果说写诗予人的是如此苦难的话,我们又何必孜孜于此呢?答案在后面“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诗意表达中。读者至此才恍然大悟: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创作目的在于求的“知音赏”。“知音赏”恐怕才是贾岛一辈子执着于苦吟,入魔式推敲的终极追求。如果不能赢得“知音赏”,那么其结果则只有“归卧故山秋”重回佛门了。我们把《送别》与《题诗后》进行对比就会为贾岛“求知音”的强烈诉求所深深打动。《送别》诗曰: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一生沉沦下僚,虽然也有着“愿为出海日”的志士终夜心,然“碌碌复碌碌”才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丈夫不得意,”只有“素琴弹复弹”以求知音,这种情怀与“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决绝几乎是相同的情志表达。求的知音赏是贾岛在诗歌现实的世界中赢得诗友的精神需要,是贾岛在现实世界中求知音援手以仕进的现实需要。而这一切靠什么呢?靠贾岛“二句三年得”的苦吟精神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此,对贾岛“二句三年得”的苦吟精神我们可以从求知音角度来进行。

贾岛在苦吟精神下的创作实现了其人生轨迹的第一转折。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创作艰辛,一方面是其“苦吟身”的真实描述,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贾岛本人对诗歌创作有着一种迥异于常人的偏执追求。这种偏执的苦吟中有着“在唐末社会活动文学化的风气里,所有社会阶层都有文士化的倾向”(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也与贾岛自身特殊的人生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唐书·贾岛传》载:

(贾)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唐诗纪事·贾岛》载:

岛为僧时,洛阳令不许僧午后出寺,岛有诗云:“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韩愈惜其才,俾反俗应举,贻其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由是振名。

从以上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到贾岛之所以能获得韩愈的垂怜欣赏是依靠贾岛自伤之诗赢得的,也正是有了韩愈作为知音对贾岛诗歌的欣赏和鼓励,才坚定了贾岛离禅入世的决心。

贾岛的苦吟精神中有着自我在诗歌创作中的满满自信。贾岛从和尚到士人的身份转变,价值观与人生信仰、追求的改变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学才华与韩愈“知音赏”的合力结果。贾岛之所以离禅入世在客观上有着韩愈的知音赏,在主观上有着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自信,有着“何时一登陟,万物皆下顾”的仕进豪情。在贾岛推敲故事的叙事中,因“游心万仞,虑入无穷”得神思状态而冲撞刘栖楚与韩愈二人未必为历史真实,然其寂然凝虑苦吟状态无疑是真实不虚的。这份推敲的功夫是韩愈劝说贾岛离禅入世的切入点,也是贾岛在文学的世界中以诗歌往来寻求知音的重要凭借。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推敲苦吟中,我们不能纯然界定为艺术上的追求,其潜意识中是以经苦吟推敲而撰写的诗歌作为自己在文学上寻求知音的一种欲望表达。诗歌是唐代文人交往中的重要献纳礼物。因此文人之间的交往,用苦吟推敲以加持诗歌警句则是一种自觉的主体行为。明白此,我们就能明白贾岛何以为构思《忆江上吴处士》冲撞刘栖楚,为构思《题李凝幽居》而冲撞韩愈,为一首《题朱庆馀》而经历“天寒吟竟晓”的煎熬了。在诗歌的创作与交往献纳中,以诗歌求文学上的知音是心灵上的情感需要。倘有人能读懂其诗,以诗歌相知则情逾骨肉,倘没能赢得知音赏,剩下的只有不平则鸣了。

贾岛的苦吟精神中饱含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女为悦己者容,诗为知己者赏。贾岛当然懂得以诗歌来求知己的重要性,我们也能从其推敲中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一往情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选自《题李凝幽居》为忆友人之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选自《忆江上吴处士》为访友人之作。二诗在对其中秀句创作的反复推敲中,诗人贾岛酬答友人以求奇文共欣赏的潜在诉求当然是应有的题中之义。两诗主旨在表达诗人对友人李凝与吴处士的深情厚谊。在现存贾岛与一百余位朋友的往来诗歌中,我们无处不能感受到贾岛交游待人上的真诚与深情。如《酬厉玄》“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送李戎扶侍往寿安》“临别不挥泪,谁知心郁陶”;《题朱庆馀所居》“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等诗。其中《寄柳舍人》“一宵三梦柳,孤泊九秋江”堪与杜甫《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相比而毫不逊色。也正是因为贾岛对朋友的这份真挚,以及在酬诗创作中所融入的推敲苦吟,使得贾岛赢得了整个晚唐的尊崇。《全唐诗》中有70首赠贾岛诗作,在贾岛去世后有33首怀念贾岛的诗篇,这是整个《全唐诗》2200余诗人中赢得后人广泛怀念的第一人。

“推敲”的人生意义

贾岛在苦吟精神的创作下,欲以诗歌推出“丽句传人口”的传播效果,敲出“功名利可图”的仕途大门。贾岛的推敲苦吟不仅仅是生活苦、人生苦、创作苦的反映,在其中更蕴含了他对人生的全部理解。贾岛有诗《朝饥》曰: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

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

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

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正如诗中所言,贾岛的生活时常处于“此舍朝无烟”“釜中乃空然”的生活困境之中,他依旧持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精神。他的苦吟就其意义、目的而言,直接导向“知音赏”上来。我们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贾岛推敲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贾岛在推敲苦吟中以求仕途进取上的知音。贾岛虽出身于佛门,然其“日日攻诗亦自强,年年供奉在名场”的仕途求进之心始终是其贯穿一生的主导思想。在贾岛的诗歌中类似《夕思》“会自东浮去,将何欲致君”;《就可公宿》“由来多抱疾,声不达明君”;《即事》“自嗟怜十上,谁肯待三征。心被通人见,文叨大匠称”等体现功名意识的诗句随处可见,“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并不是一句即兴语,而是其龌龊生活中能够斗志不减的主导精神。如他的《古意》: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该诗首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碌碌复碌碌”的无奈和失望,颔联谓自己如同祖逖刘琨有闻鸡夜起的志士豪情;颈联抒发不等闲的志士良马却得不到伯乐垂青的痛苦;尾联中诗人在凭吊和氏持玉璞而不识良工的悲哀。清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载:

贾诗最佳者,终以卷首《古意》为尤。“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使人读之,不胜抚髀顾影之悲,可与魏武《龟虽寿》篇并驱。

刘备抚髀、曹操咏诗与贾岛碌碌之诗在表现志士英雄建功立业之志上的追求上是一致的。贾岛也正是基于其以志士自诩的用世追求上,才期望获得知音赏,寻求“知音目”。

贾岛推敲苦吟以求仕途进取上的知音,是基于政治与生活的双重现实需要。贾岛自视甚高,也曾以易水荆轲为比畅谈自己“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才华,但面临“年年供奉在科场”的岁月消磨,无论是他的物质生活还是其仕途发展都需要另走献纳一途以求更快的进步来改变现实生活的困境。献纳之礼用诗歌和文字来充当,是唐代士人的通行之法。从元和七年贾岛入京应举以来,有25年时光在场屋中蹉跎煎熬,其间贾岛创作了大量投递献纳之作。其投递的对象主要有:仕进的对象,有地位、有品行、有文化修養的高级官员。这些官员有张籍、韩愈、柳公权、令狐绹、李益、杜驸马、元稹、姚合等人。如《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

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

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

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

地只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寄长武朱尚书》“白衣思请谒,徒步在长安。”以新诗作献纳之礼,诉“云雪压我脑”的窘状,抒“白衣思请谒”的衷情。

贾岛的献纳投赠之作,也赢得了其投递之主或多或少的扶持和帮助。献纳的回馈之一是这些献纳的对象在物质生活上曾给予贾岛以必要的经济帮助。贾岛平时生活拮据,衣衫褴褛,甚至一日一食以艰难度日。如以“衣”为例,其《戏赠无本》“补缀杂霞衣”;《苦卢仝》“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客喜》“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崇圣寺斌公房》“近来惟一食,树下掩禅扉。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等诗。贾岛向这些达官贵人的投赠有时会收到一些衣食等物质上的回馈。如“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就是贾岛病中接收到来自韩愈衣食寄赠;“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则是令狐绹在冬季来临时给予的棉衣寄赠。献纳的回馈之二是献纳投赠之主在贾岛仕途进取中给予切实的帮助。如《新唐书·贾岛传》载:

(贾岛)累举,不中第。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

由此则史料可见,贾岛虽然“坐诽谤”被诬为科场十恶,然终能以长江主簿走向仕途来收场,其中必然有贵人相助。可能是令狐绹,或另有其人。然无论是谁施以援手贾岛能为长江主簿的结果证明:贾岛以苦吟润泽献纳投赠之诗的做法确实为其功名的获得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在这首《送别》的诗句里表达了知音之于仕进的重要性,同时也倾诉了自己在“行行且低眉”的苦吟推敲中求得知音知的一生辛酸。生前的贾岛是寂寥的,身后的贾岛却赢得了晚唐五代以及后世的深深推崇与追忆。可以说苦吟不负贾岛,而贾岛也成了推敲的一个传奇。

(作者系文学博士,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贾岛警句知音
“推敲”一词的由来
知音
名言警句的神反转
贾岛寻医记
也说诗词警句
山水知音
名言警句要记住
书法欣赏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