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助力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探索

2022-07-06张帅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创新探索社会实践

张帅

摘 要:高校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智,培养个性,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一种重要方式,思政育人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但是,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类型狭窄,项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加强教育制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积极探索新的社会实践方式,使思政育人的教育效果得到持续优化。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思政育人;创新探索

思政育人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在学生的思政育人中得到了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把思政育人融入思政育人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向。思政育人是一种能够满足思政教育的内部需要和总体目标的多元集合,为构建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思政育人是从整体上加深学生对思政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思政育人视野下,构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生明确自己的定位,达到准确育人的目标,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实践助力高校思政育人的支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育人理论课的实践性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宁强调,一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轻蔑和偏离,都是为了加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捍卫无产阶级的政治独立。高校思政育人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思政育人。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和弱化意识形态,反对质疑中国文化的活力与竞争力,反对宣扬文化的西方化,坚决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学生的思想安全。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系起来,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进思政育人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文化理论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室就是一个透镜,透过它,同学们可以看到不能直接认知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课程观念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几个层面上得到了新的理解。高校思政育人实践课是基于课程理论与课程文化的结合。从课程文化的角度来看,新时期的课程文化是一种浸入到特定的课程、社会情境中的文化。也有学者提出,课程文化的实质是与统治阶层的思想融合。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课程文化意识的观点,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类的人文精神。另一些学者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从文化视角来理解和发展人类的行为。从课程和课程文化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既是科学又是课程,又是规则,也是多元主义。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综合素质教育,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发展课程文化能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并能使课程内容与时代同步。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集体为中心的社会。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理论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理念创新

科学和人文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知识引导与知识传播、赋能相结合,是将实践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的一种创新。首先,从宏观上讲,科学教育是一项科学活动,它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的能力,对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而寻求真理的前提是善。其次,在微观层面上,高校学科结构、师资状况等因素对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进程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科学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导致了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技能,而忽略了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强调了书本知识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要求。人文學科的科学素质不高,很难为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造成了学生缺乏跨学科知识的能力。时代的发展,使人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紧密结合。要实现教育知识、技术、价值的有机统一,就要通过搭建科技与人文的交流平台,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地运用,从而增强教育的整体实力。为此,学生要从功利主义转向文化传承,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培养。

二、学生思政育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增长智力、磨练意志、培养健全个性、提高社会责任感。思政育人的实质在于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提升其思想政治品德,从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所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年轻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熟、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阶段,他们要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技能的释放、人生的展示和事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社会实践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状况的一种心理行为,它可以使他们的成人情感、社会情感、自理能力和生活技巧得到提高。散文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实践载体,它为学生的思政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内容和方法,它承载和传播了有关的内容,使其具有客观性、主观性、承载性、传导性、工具性和中介性的有机统一,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和操作。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由单纯的教育方式向自我教育方式转变,从而使思政育人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二)思政育人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引导

年轻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处于不断深化学习、提升精神的阶段。实践活动如职业社会实践、校园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对学生知识的深化、技能的提高和人际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被西方文化所渗透,其思维的复杂性使得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两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化是红色,而政治专业化、社会实践和政治化则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思政育人正如学生健康成长的1",而社会实践则是0",不象1那样高,有再多0也没有作用。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实践离不开思想的指引。高校思政育人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其接受程度、思想政治素质和效果。

三、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来看,由于学校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社会实践育人范畴窄化,压缩了育人的空间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国情,为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充分的准备。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广泛、投入大、社会影响大、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其中社会的活动以讨论、辩论、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为主,以本科生毕业论文和专业实践为重点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社区社会工作、勤工助学、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开展课外文化、科技、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第四种是网络游戏、情景模拟、网络培训等社会网络实践。但当前,人们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仅将其理解为社会假日实践、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是学生校园文化的一种美化,使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它被视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检查、装饰、传递等行为,因而在分配资源时,忽视了对社会实践的关注。

(二)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成效

社会实践教育的特点是在项目管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两极分化。在项目管理方面,高校组织专业部门和人员对挑战杯和三次实地考察的传统优势进行评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不过,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赞助人本身的联络人来完成的。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志愿者等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中,往往只有精英群体才有参与的机会,有些学生对社会实践和教育的获益并不清楚,对此持负面态;有些是电力公司,他们会主动地进行可以被评价和授权的工程,并且会处理那些不会产生任何的消极后果。从社会实践的效用出发,可以通过反复比较、尝试和验证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科研训练等,通过反复比较、尝试和验证,不断地比较、尝试和错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有些人却以爱国主义,铭记历史以及僵尸式参观博物馆和教育基地为幌子,仅仅靠照相和递交文字资料,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三)新情况下新的社会实践的需要

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在价值取向上,学生要重视其教育引导作用,尤其是理想信念、目标、行为、社交活动、智力、个性、创造力等。就开放性而言,目前的社会实践教育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提高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实践技能的缺乏,造成社会企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处理不到位,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也是一种形式。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智能、物联网的发展,高校的理论知识获取变得更为方便,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社会活动。从社会实践的工作模式上来看,由于其高度的随机性、临时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是实现项目化、长期化、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社会实践阻力思政育人的具体策略

(一)深化教育理念的变革,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

社會实践活动往往限于社会实践、工作学习、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很难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要解决目前的社会实践资源短缺问题,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再认识。社会实践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校园活动,应将辩论、讨论、规划、展览等社会实践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加强与校园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等的相互影响,使高校的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要实现思政育人的一体化,就必须将其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并探讨知行合一、加强其价值引导功能。

(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其价值取向

在新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到社会实践教学中,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长期、持续地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个人成长要素、制度机制要素、活动实施要素、环境约束因素等要素,把追求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要素。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保障、评价、监督等功能,把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作为构建社会实践的根本准则,并将其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建立以爱国、奉献、正直、同情为基本准则的全民参与。探索以项目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持续推进项目立项、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的平台建设。

(三)坚持创新,探索社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要把新时代信息技术、高科技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文化创意等社会现实相结合,在原有的社会实践教学中,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社会实践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跨领域、跨部门协调,形成合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新的时代人。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购物、旅游、娱乐、交友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2020年爆发,使得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云课程,云会议,云采购,这些以前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都成了人们的生活来源和学习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资料来源、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复杂性,加之青少年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纵容,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因素在网上教育中的作用,把网上实践和现实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

高校思政育人教育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和发展。将实践性培养模式引入到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洁.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路径优化[J]. 现代交际,2021(18):66-68.

[2] 刘玉霞.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理论逻辑与提升路径[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1):102-105.

[3] 余鹏,杨道坤.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模式[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5):39-41.

[4] 任雪月. 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模式浅探[J]. 文教资料,2020(29):65-66,19.

[5] 杜江鹏.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模式及其价值[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2(1):60-61.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创新探索社会实践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基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新探索
新常态下人事档案的创新管理探索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基层刑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