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感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022-07-06许淇婷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斯克利夫凯瑟琳伊丽莎白

许淇婷

阅读大量英国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错位感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写作手法。作者运用错位感,突显了角色与他所处环境的格格不入,这种命运的交错感使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迷惘、痛苦,产生了内心抗争。错位感的运用,往往能使小说作品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更加饱满。在接下来的文段中,笔者将用三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几个典型英国文学作品中错位感的运用。

一、《呼啸山庄》中的错位感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命运体现了错位感。希斯克利夫是恩萧收养的孩子。然而,他和他新的家人就像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与养父两个亲生孩子的童年经历完全不同。作者通过描写希斯克利夫与这一屋子家庭成员的冲突摩擦,将命运的错位感在我们面前铺展了开来。希斯克利夫命运的错位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希斯克利夫与家庭成员性格不相容

首先,他的性格与辛德雷和凯瑟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斯克利夫出身贫穷,由于无家可归和长期缺乏父母的爱,他在煎熬的童年中逐渐养成了隐忍和吃苦的性子。不幸的童年经历慢慢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安静而思虑颇多的男孩儿。与希斯克利夫相比,辛德雷和凯瑟琳成长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他们不用为衣食住行而担忧,较好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两个孩子成长为了小调皮蛋。从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保姆照看过的最安静的孩子……凯茜和她哥哥把人折腾得够呛……”

于是,这个“局外人”很快得到了这家父亲的宠爱,然而这却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长子辛德雷认为是希斯克利夫夺走了他父亲对他的爱,所以他痛恨这个“局外人”,一举一动都要和他作对。正如凯瑟琳所说的那样:“……不让他和我们坐在一起,也不让他和我们一起吃饭……发誓要让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希斯克利夫被看作是他们家的“入侵者”,也成为了辛德雷的眼中钉、肉中刺,辛德雷的敌意使希斯克利夫后续的生活很是痛苦。

(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错位爱情

《呼啸山庄》中的错位感还表现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中。希斯克利夫卑微的出身和地位成为了他与凯瑟琳相爱不可跨越的障碍。虽然凯瑟琳一开始爱上了希斯克利夫,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凯瑟琳这样描述埃德加·林顿:“……他会很富有……我将为有这样一个丈夫而骄傲。”是埃德加·林顿的出现改变了她的想法,她爱希斯克利夫,但她更爱体面的生活,这个能满足她虚荣心的男人使她对原本所深爱的希斯克利夫不屑一顾。“现在嫁给希斯克利夫会使我降低身份的。”她说,于是她嫁给了林顿,嫁给了她渴望的财富与权力。失去了凯瑟琳的希斯克利夫最后娶了伊莎贝拉小姐,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最终走向了令人唏嘘的悲剧。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受命运支配,最终两人都没能获得真爱,原本互相喜欢的两人分别与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是命运的错位导致了错位的爱。

(三)人物变化

希斯克利夫挣扎的生活和他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他命运错位的有力证据。在过去,他寄人篱下,经常被人轻视,他安静而胆怯。然而不断地被折磨后,他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个曾被遗弃的男孩儿后来成了一位复仇者。他煽动辛德雷养成坏习惯、婚后折磨伊莎贝拉……后来的这一切都体现了他的残忍。正是命运的错位让他一步步到达痛苦的高潮,最后吞噬了他的人性。

除了他的性格,他追求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在被心爱的女孩儿拒绝后,他开始追求金钱和权力,试图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他想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赢得凯瑟琳的爱。希斯克利夫曾经感觉到自己和所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这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周圍大环境的妥协,也是他缩小自己命运错位感的一种方式。命运的错乱逐渐使他迷失了自我,他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挤入上流社会,重塑自我,向贵族阶级看齐,缩小自己与他们之间的鸿沟,变得强大(实际上是残酷)是他对自己错位的命运作出的回应。

综上所述,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带进了一个似乎不属于他的家庭,他在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家庭成员大不相同,这对他影响很大,也深刻地改变了他。试想,如果希斯克利夫只是被一个普通的家庭收养,没有了巨大的差距感,他或许可以和他的新家人和睦相处,过简单幸福的生活。总览希斯克利夫的一生,作者想要表现的错位感在小说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命运的错位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作者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一生的描写将这一悲剧逐层展开。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错位感

另一个体现错位感的例子是《傲慢与偏见》。在这部小说中,错位感主要体现在旧社会与一位具有现代观念女性的对立中,下文将对此细细叙述。

(一)错位感的表现

1.父权制与女权主义的冲突

首先,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伊丽莎白是一位具有女权意识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家庭里只有男人才有资格继承家产。正如伊丽莎白的父亲所说:“我死了以后,这位表侄可以高兴什么时候把你们撵出这所屋子,就什么时候撵出去。”班内特先生这番话的依据便是当时的继承法,很明显,单从财产继承这一项便可看出,男人的权利要远远大于女人的权利。可即便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开明的社会里,伊丽莎白也从不在父权制面前低头,她性格坚毅,有足够的勇气与父权制抗衡,拒绝她不想要的爱。

2.新旧爱情观的冲突

其次,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与当时盛行的传统爱情观相冲突。当时的爱情观念强调出身门第,人们普遍赞同嫁入高贵的家庭是一个女孩儿最好的归宿,但这与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大相径庭。的确,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孩儿来说,嫁给一个有钱人确实是摆脱贫困的最好办法。但我们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拒绝臣服于金钱和权力,并对所谓的“高社会地位”不屑。她所寻找的理想婚姻是一种基于尊重、平等和精神共鸣的婚姻。即使她身边的女孩儿都在极力寻找有钱、英俊的丈夫,伊丽莎白仍然坚持自己寻找灵魂伴侣的初心。

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其他女孩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关于男女地位还是个人爱情观,抑或有关其他方面,伊丽莎白的思想观念都比同时期的人超前,这导致了她和自身所处社会的不协调,体现了错位感。

(二)伊丽莎白对错位感的反应

与《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不同,伊丽莎白丝毫没有被这种错位感所改变,而是选择逆流而上:

1.拒绝将爱情物质化

面对权力与地位,她没有贬低自己。当其他女孩儿都被达西先生和宾利先生所吸引时,她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财产而爱上他们。相反,她甚至被达西先生所表现出的傲慢所激怒。另外,从她拒绝柯林斯先生的求婚也可以看出她对钱的冷淡。柯林斯先生从班内特先生那儿得到了财产继承权,他所缺少的只是一个能帮他料理家务的太太,他能给伊丽莎白提供相对满意的生活。“我并不觉得我的求婚就不值得你接受……我的生活状况……情况对我非常有利。”然而,尽管他劝说了伊丽莎白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伊丽莎白仍然毫不动摇,拒绝嫁给他。她回答说:“我的拒绝完全是认真的。”

面对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她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妥协。伊丽莎白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信奉传统婚姻观念的女性,她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她的五个女儿找到理想的丈夫。在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之后,她勃然大怒。但尽管如此,她也丝毫没有影响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

2.不向男权主义低头

面对男权主义时,伊丽莎白从不退缩。在舞会上,达西先生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他说道:“她长得还算可以容忍,但还没有漂亮到能吸引我的地步。”这显示了他的骄傲。在当时社会,社会地位高的男人自带优越感,瞧不起女性,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具有男性主导色彩的社会。当面对“傲慢”的达西时,伊丽莎白回之以同样的傲慢。在面对男权主义时,伊丽莎白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他女孩儿不同,伊丽莎白不会将自己降格为男人的附属品,她心中的女权意识在男权色彩笼罩的旧社会中持续闪耀。

总的来说,伊丽莎白出生在一个男权社会,又成长于如此传统的家庭中,她先进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不轻易屈服的性格特点使她有别于其他女孩儿。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种种性格、思想和社会的对立,向我们展现了一种错位感。與普通人不同的是,在这种错位感的笼罩下,即使伊丽莎白与周围在很多方面无法融合,她也没有任何的内心斗争,她坚持自我,最终得到了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真爱。

三、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表现的错位感与她的“双性同体”概念

(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命运的错位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另一位能体现命运错位感的女性例子。伍尔芙是一个具有自由情感的女性形象。然而,她所生活的社会也是由男性主导的,他们具有典型的理性思维和线性思维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人,伍尔芙的思想观念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水平,生活在那样一种传统时代,也是一种命运的交错。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她的许多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欢迎。

(二)“双性同体”概念

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她不仅仅是反对社会父权制,专注于解构男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霸权,也没有狭隘地宣扬自己的女权主义,单纯地追求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相反,她引入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双性同体”意味着将男性的特征优势与女性的特征优势结合起来。这个先进的概念是她受错位命运影响而创造出的时代产物。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体现在她的小说《到灯塔去》中。在这部小说中,拉姆齐先生是伍尔芙父亲的原型,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之人,而拉姆齐太太则是伍尔芙母亲的原型,一个十分感性的女人。莉莉·布里斯科小姐是这部小说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她苦苦追求令自己满意的艺术作品,最终发现,只有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人也是如此。这一感悟正是伍尔芙在她所面对的错乱中领会到的。她把自己“双性同体”的概念展现在莉莉·布里斯科小姐身上,并通过笔下的人物向读者传达了这一想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伍尔芙的错位通过她小说中的人物所表现。面对命运的混乱,伍尔芙的反应与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和伊丽莎白不同:她并没有为了融入社会而屈服或是改变自己;与此同时,她也没有固执己见,孤身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而是将新旧两种不同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观念。

纵观整个英国文学史,不难发现错位感经常出现在作品中。运用错位感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增强小说人物的饱满度,是小说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事实上,在小说之外,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可能会有错位感。也许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过于“与众不同”;也许我们还会怀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或自身思想的正确性;也许我们会纠结于“我们是谁”“我们因何而来”;也许我们会被害怕或渴望的东西所折磨。但是,记住,不要轻易迷失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与世俗对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定不移地在生活中逆行,不过至少我们可以向伍尔芙学习,巧妙地吸收不同的思想,找到平衡点,与周围环境求同存异。

猜你喜欢

斯克利夫凯瑟琳伊丽莎白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完美的鲨鱼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历程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剖析艾米丽《呼啸山庄》里的复仇意识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