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万里咏梅诗的艺术特色

2022-07-06熊慧欣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杨万里咏梅俗语

熊慧欣

咏梅诗是以“梅”为描写对象,借描绘梅花的色彩和形态,来抒怀兴感的诗作。在杨万里现存的四千二百多首诗歌当中,有一百四十多首咏梅诗,这个数量在历代诗人中都是不多见的,足以见得咏梅诗在杨万里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杨万里咏梅诗中所吟咏的梅花种类繁多,庭中梅、林中梅、红梅、蜡梅、江梅、杏梅,都以不同的姿态,开在了诗人的作品之中。杨万里的咏梅诗创作大致分为诗人做官之前、出外为官、闲居家乡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咏梅诗创作既是对梅花的吟咏,也是诗人的自我抒情,杨万里的人格在咏梅诗中得到了彰显,梅花与诗人达到了精神上的完美契合。

一、杨万里咏梅诗的创作背景

杨万里创作大量的咏梅诗,既有宋代诗坛盛行的咏梅诗创作热潮对他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有他自身对梅花的喜爱。

(一)宋代咏梅热潮的兴起

随着人们对梅花认识的加深,梅花渐渐像“香草”“美人”一样被文人士大夫所固化,成为和“兰”“菊”一般具有高洁精神内涵的道德符号,咏梅也作为一个热门题材,出现在文人的创作中。但与早已成名于屈原《离骚》中的“兰”“菊”不同,梅花被写入诗史的时间要晚很多。

梅花早在《诗经》中便出现过,但真正意义上以咏梅诗的形式出现,最早应当是汉乐府诗集中的《梅花落》:“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这首诗中对梅花的清香、色淡已有所提及。到了魏晉南北朝时期,咏梅诗渐渐多了起来,如南北朝萧绎的《咏梅》:“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隋唐则是咏梅诗发展的过渡时期,中唐以后咏梅诗逐步兴盛。《全唐诗》中共有一百多首咏梅诗,如白居易的《新栽梅》:“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这时的咏梅诗在赞扬梅花美好品质的同时,借梅言志、借梅言情的特点更甚。自南北朝以来咏梅诗逐渐有了固定的模式,吟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韧冷峻,它的色淡、清香被看作是高洁、雅致的象征,它的早开则是梅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来源。文人借咏梅来达到以梅传情、言志的目的,此时的梅花已不仅是文人笔下的景物,更多的是文人借以抒怀的重要载体。

宋代是咏梅诗创作的高峰期。宋代作咏梅诗的诗人群是极其庞大的,有以梅为妻的林和靖、巨笔写小梅的苏轼、爱梅成痴的杨万里等。“据《全宋诗》统计,宋代的咏梅诗人在数量上达到了600人之多,且他们的咏梅诗作品多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十首的组诗、十二首的组诗、三十首的组诗,就连六十首的组诗都有诗人作出来,咏梅诗在宋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咏梅诗热潮在宋代兴起,除了对前人咏梅诗传统的继承之外,还与梅花自身的特点与文人审美契合有关。

身处如此时代背景的杨万里也不免在耳濡目染之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在选材上对梅花就有着一定的偏向性。

(二)杨万里个人的偏好

咏梅诗之所以为杨万里所偏爱,是因为它与杨万里情致内涵所契合。杨万里咏梅诗创作的高产也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杨万里是江西吉水人,自小在吉水长大,而江西是野生梅的分布地区,杨万里自小便熟知梅花的生长习性。后来杨万里外出为官,在赣州、临安、隆兴、袁州、漳州、常州等地,都有过一段时间的停留,直到辞官回归吉水,这些地区都是梅花的生长地区,梅花出现在杨万里的生活和诗歌中,或借梅花传达情思,或借梅花抒发自己的志向。梅花逐渐成为杨万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辞官回家的杨万里,隐居于故乡吉水,咏梅诗创作中多了闲适淡然,有种隐士的超脱之感,山间野巷无人来,隐者只是梅作伴。诗人此时的咏梅诗创作,有了创新之处—打破了梅花的道德符号,与前人赋予梅花的高洁的隐士、坚韧不屈的英雄形象不同,他另辟蹊径,使得梅花的形象有了不同之处,他笔下的梅花时而是俏皮可爱的孩子形象,时而是与之把酒言欢的知己梅兄,时而多情寂寞,时而又满面愁容。他打破了传统梅花形象的端庄、老成、持重之感,赐予梅花更加鲜活的形象,使得他的咏梅诗独树一帜。

二、杨万里咏梅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是作者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身主观情感的一种方式,杨万里的咏梅诗也是如此,杨万里的咏梅诗包含着诗人自己不同的情感内涵。

杨万里的咏梅诗包含着他对故乡故人的怀念。梅花在诗人的故乡江西吉水是很常见的植物,杨万里在外为官多年,辗转于各地,不能回家。面对着家乡常见的梅花,诗人的情思不由得被牵动,咏梅诗便成了他寄托思乡怀人之感的桥梁,如他的《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四首·其一》中前六句全是在写怀古堂前的梅花,春天还没有来到,怀古堂前的梅花已经在微风的催促下渐渐开放。看着开放的一小朵梅花,诗人担心梅花不耐清寒便将其轻轻摘了下来。短短的几句,也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流露了出来。

他在《瓶中梅花长句》中写道:“蜀人老张同舍郎,唤作谪仙侬笑领。如今茅屋卧山村,更无载酒来叩门。一尊孤斟懒论文,犹有梅花是故人。”诗人由梅花联想到旧时一同把酒赏花的知己好友,美好的旧时光从脑海中闪过,但奈何故人已经不在,只有这梅花陪伴在自己身边。全诗看似是在写梅花之景,其实是在借梅花抒发对故友和往事的怀念与追思。

杨万里晚年辞官返回家乡吉水,在故乡生活长达十五年之久,此时诗人更注重于对梅花内在精神的追寻,自得闲适的情感也不由得从他的咏梅诗中流露出来。同时,我们从咏梅诗中,感受到了他乐观、旷达的胸襟。在他的组诗《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其中一首写道:“长廊尽处绕梅行,过尽风声得雪声。醉里不愁飘湿面,自舒翠袖点琼英。”在梅林里一路绕行,等到风声尽了落雪的声音又响起,微醺的诗人看着身上的落雪却不显焦灼,而是缓缓摊开袖子想要把落梅的花瓣收进怀里。诗中无一字说闲,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唯美静好的画面,仿佛诗人、自然、梅花三者融为一体,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三、杨万里咏梅诗的艺术特色

杨万里的咏梅诗,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以口语、俗语入诗,在选词造句中避免奥古难词,追求通俗易懂,平易自然;在结构上层次曲折,灵活多变,构思新巧,加深了咏梅诗的诗境。

(一)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杨万里的咏梅诗也有着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梅言志、借梅传情等,增加了咏梅诗的艺术感染力。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咏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志向以及精神追求,杨万里便是托梅言志。他的咏梅诗数量庞大且高产,只因梅花符合他对于高尚情操追求的需要。杨万里诗中的梅花是孤傲、脱俗的美好情操的代表,通过对梅花形态的描写,来传达自己高尚的志向,如他的《普明寺见梅》中所写:“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冰消雪融春光正好,应该正是结伴踏青时节,普明寺这梅花却只有诗人和不染尘世的僧侣赏识。其中“忙失”一词大有深意,暗示城中的人忙着争名逐利,连看梅花的一点点时间都没有,即诗人对于争名逐利的一种讽刺。我们又从这“城中忙”“诗人闲”的一正一反的对比中,看到了诗人不追名逐利的高尚情操。他的《晓起探梅四首》也意有所指,诗的前两句给我们勾勒出了诗人不留恋世间功名利禄,归隐深山而自得其乐的隐者形象。后两句将佛、道两家与之对比,用佛道的苦,衬托出诗人闲居的乐,自得闲适之感顿生。诗人短短四句将自身淡泊名利的志向,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杨万里在咏梅诗的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诗人将梅花拟人化,梅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或是挂人头巾的捣蛋鬼,或是知人心思的解语花,或伤感,或恼怒,梅花的形象被诗人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鲜活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使人耳目一新。诗人也运用了大量比喻,将梅花比喻成仙人,比喻成知己,增加了咏梅诗的传奇性和故事性。

拟人手法的运用是杨万里咏梅诗中最为传神的地方。《至后与履常探梅东园三首》道:“两朵三枝梅正新,不疏不密最忺人,花枝夹径嗔人过,絓脱老夫头上巾。”诗人与友人东园探梅,三三两两的梅花在枝头绽放,似是嫌诗人打扰了它们的清静。当诗人从梅枝下走过的时候,偷偷地勾住诗人的头巾。拟人化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思想,懂得嗔笑,懂得气恼,生动的梅花形象跃入眼帘,让人回味。在《遣人探梅翟园,云尚未开》中,诗人说梅花“今年雪后悄无信,去岁腊前强半开”,“悄”“强”二字,将梅花拟人化,赋予了梅花人的生气。还如,《庆长叔招饮一杯,未釂,雪声璀然,即席走笔》中的“急雪穿帘绕蜡灯,梅花微笑古铜瓶”,更是赋予了梅花人的神态。他《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中的“憔悴不胜梅欲落,娇饶无对杏初繁”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杨万里的咏梅诗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比作仙人,将梅花比作梅兄,将梅花比喻成美人,赋予了梅花新的身份,使得他的咏梅诗别具一格。杨万里的咏梅诗中以梅花喻仙人,衬托出梅花的高洁,不似凡间的寻常花种。他在《雪后寻梅》中将梅花比作“梅仙”,他说梅仙是美玉做的风骨,雪做的衣裳,在诗人神奇的想象之中,变得瑰丽多彩,故事似梦似幻,对玉皇、海神、梅仙的一番想象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传奇的世界之中,既使我们对雪后梅花娇艳的风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又从侧面烘托出了梅花似仙的高洁形象,此花只应天上有,错将此树种人间。

(三)通俗幽默的语言

杨万里的诗歌以平易自然、构思精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为世人所熟知,他的咏梅诗也具有以上特点。杨万里在语言上不追求辞藻华麗,而是另辟蹊径,以口语、俗语入诗,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来写梅花,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入诗,给他的咏梅诗带来了一股生动之气。

杨万里的咏梅诗语言平易自然、通俗易懂,与他爱用口语、俗语有着重要的关系。他在《正月三日骤暖多稼亭前梅花盛开四首·其一》中写道:“绝爱西湖疏影诗,要知犹是未开时。如今开尽浑无缝,只见花头不见枝。”整首诗歌并无深奥的词汇,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不同于宋代“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宗旨,起到了独树一帜的效果。而俗语在他的咏梅诗中也有所体现,如《发通衢驿见梅有感》:“忙中掠眼雪枝斜,落片纷纷点玉沙。虚过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诗中的“妨底事”便是一种俗语的表达,诗人将这一俗语运用在诗中,拉近了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便于读者的接受。俗语的加入,也使诗歌别有一番情趣。再如,《梅花下小饮》中“今年春在腊前回,怪底空山早见梅”中的“怪底”也是“怪得”的俗语表达,用惊讶的语气,写出了诗人见到早梅的欣喜。组诗《蜡梅四首》中也有俗语的运用,诗人说“蜜蜂底物是生涯,花作餱粮蜡作家”,此处的“底物”便是“何物”的意思。宋人将“老夫”称作“老子”的俗语,在杨万里的咏梅诗也有所呈现,如《与张功父梅诗十绝句》中的“老子年来不愿余,秪惭霜鬓入金铺”,《晓起探梅四首》中的“仙家忍饿禅家苦,老子梅边政醉吟”就有所体现。杨万里以俗语入诗,将诗词从高雅的殿堂拉出来,使之变得平民化、日常化。

杨万里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了梅花的不同形态。他既赋予了梅花灵魂,让它有前人所寄寓的美好品格,清冷高洁、坚强不屈、凌寒独放,又赋予了梅花新的形象,俏皮可爱、多愁善感,是杨万里的知己。杨万里的咏梅诗创作,即自身喜好的体现,也与南宋咏梅热潮的发展不无关系,他曲折地向我们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倾向。咏梅诗作为杨万里诗歌的重要部分,我们能从咏梅诗中找到“诚斋体”的影子,对于研究杨万里的“诚斋体”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杨万里将他的情志深深地埋藏在咏梅诗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故乡、对故人的怀念,对隐逸时光的喜爱,对自己年华逝去的苦闷。我们也在他的咏梅诗中看到了他不追逐名利,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咏梅诗蕴含着杨万里对士大夫君子人格的恪守,以及不坠于俗世的高尚人生追求。

猜你喜欢

杨万里咏梅俗语
又一次突破:杨万里的启示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点绛唇·咏梅月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杨万里诗一首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