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诗歌创新性发展研究初探

2022-07-06洒焕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陌生化泰山手法

洒焕

泰山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临泰山,无不赞颂泰山,无不挥毫畅吟泰山。2011年由泰山出版社出版的袁爱国先生编纂的《全泰山诗》里,共收录了泰山诗作16000首,这些诗作从泰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意蕴等方面对泰山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纵览泰山景观。泰山诗歌是泰山文化的灿烂瑰宝,我们应如何深度挖掘泰山诗歌的文化价值?新时代要求我们要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继承泰山诗歌的精髓,创新泰山诗歌的新价值是弘扬泰山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保障。本文拟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分析有无相生、美在距离、意象跳跃三种表达手法,来诠释泰山诗歌,确保泰山诗歌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生机,铸就泰山文化的新辉煌。

一、“陌生化”理论

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的《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在人们的认知观念里,当生活中的某个事物被人类认识、熟悉、接受后,其艺术效果会逐渐减弱,甚至“枯萎”,很难再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逐渐被忽略。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以感性为前提的,其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行为,人们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当人们对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变得迟钝时,需要通过某些新奇的艺术技巧,改变人们熟知的形式,引起人们新的体验,增加人们感受的难度,延长人们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的基本内容。什克洛夫斯基主张,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可见,“陌生化”就是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从我们正常的感知领域移出,通过新奇的艺术技巧和创造性手段,让普通事物产生新的感知方式,产生新颖的艺术效果,并激发认知主体去重新反思和思考事物。通常,“陌生化”手法是所有能够使形式复杂化、延长认知时间、增加认知难度、产生新奇体验和引起重新反思的各种写作手法的集合。

二、泰山诗歌“陌生化”的原因

泰山诗歌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这些诗篇以泰山为审美中心,或整体审视,或选取一峰一谷,均展现出泰山的壮美。泰山诗歌蕴意丰富,不仅蕴含着泰山精神、生命感悟、人生理趣,也表征出中华民族博大、豪迈、虚怀等品格精神。同时,泰山诗歌还可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提升精神自由等。古人云:“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但是好诗天天读,亦会审美疲劳。泰山诗歌历经岁月变迁,其生动性或有减弱,需要人们去重新修复,让泰山诗歌鲜活起来。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泰山诗歌因时间久远,也会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疲劳,一种审美疲劳。当人们去阅读相同主题的泰山诗歌,或类似艺术手法的诗歌时,人们会习以为常,审美疲惫导致人们不再过多关注和思考其艺术魅力。泰山诗歌自古至今,人们对其一直停留在欣赏和阅读的层面上,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因此,探讨泰山诗歌的生动内涵,寻找诗歌文化生动传承的可行性,增强泰山诗歌的生命力,就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那么,如何去创新发展泰山诗歌,如何让诗歌文化赋予新使命,焕发新生机呢?“陌生化”理论为我们传承保护泰山诗歌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法。

“陌生化”理论实质上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技巧和方式去重新认识事物。其手法就是要想办法让读者提高新的理解力,增加对艺术感受难度和拉长欣赏的时间,让读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重新展示事物的艺术效果,以此达到新的审美过程的目的。这一手法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感受泰山诗歌,体验泰山诗歌的魅力,让人们从新角度去解读泰山诗歌,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从而确保泰山诗歌创新和传承。

三、泰山诗歌“陌生化”的应用表现

泰山是生命之山,是古老岩石的堆积,是文化之山、精神之山,是中华民族品格精神的浓缩。帝王天子登泰山封禅祭祀,文人墨客吟泰山挥毫泼墨,民众百姓爬泰山祈福纳祥,丰富了泰山的文化景观。泰山巍峨高峻、神奇秀丽的景色优化了泰山的自然景观。泰山诗歌文化也拥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是多层次、多色调、多情趣的艺术结构。其自然和文化的艺术结构使得泰山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创新发展泰山诗歌,是时代之需。“复活”传统的泰山诗歌,赋予泰山诗歌新的活力,需要其“陌生化”的表达。“陌生化”理论中“有无相生”“美在距離”“意象跳跃”等表现手法为泰山诗歌“再生”提供了“现代表达”的方法。因此,从“陌生化”手法入手,用新的视角诠释泰山诗歌,让泰山诗歌呈现新景象,是创新发展泰山诗歌的有效方法。

(一)有无相生

圣贤老子的至理名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既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又令人玄妙难解。“有生于无”并非“无中生有”,万事万物都处于“有”“无”的两种状态之中,“虚无”是最高境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同含义的词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其道理是相通的,都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熠熠的智慧结晶。泰山诗作流传千古,也有“有无相生”的有趣现象。

泰山自古以来给人们呈现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的形象,素来有“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泰山北斗”等美誉,但是泰山实际海拔并不高,仅有1545米,在五岳中次于华山和恒山,位居第三位。那泰山“至高至大”“山老大”的形象,这一虚虚实实的转换,就是“有无相生”自然规律的作用。

杜甫最著名的《望岳》中也有“有生于无”的新奇艺术手法。“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为诗作的开篇,即纵观泰山全貌,将泰山的整体形态纳入眼前,展示了泰山的宏伟巍峨,同时又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对泰山的具体面貌充满好奇。但是,整首诗歌没有给出具体的描绘。泰山的宏伟面貌是通过整个齐鲁大地青色横亘、无穷无尽的秀丽景色表现出来的。泰山苍茫浓郁的色彩促使人们用想象力去丈量泰山的广阔形体,虽然诗歌没有给出精确的形体面貌,但读者依靠“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表达手法,体会到泰山更加“有”气势的磅礴形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同样展示了泰山的高峻,但泰山的具体海拔,却没有告诉读者。但是,众山高度的“小”,凸显出泰山的“高”,这种高度空间感,让泰山高峻挺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无”泰山的具体面貌和精确海拔,但是却“有”了泰山“五岳之首”的美称。诚然,泰山的高度与其他山峰的高度相差不大,但是“有生于无”的新奇手法,让泰山的高大挺拔有着难以望其项背的效果。

“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这种虚虚实实、亦假亦真的写作手法,让《望岳》呈现出难以比拟的文学地位,也让人们在诠释解读这首诗歌时一直历久弥新,不断呈现出新的生機。虽然诗歌虚实交错的特征,增大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但是细读诗歌的过程也增添了艺术的美感和趣味,这也正是“陌生化”的特点。

(二)美在距离

“陌生化”手法体现的是同样一件“熟悉”的事物,通过运用“去熟悉化”的艺术手段被人们重新感知,让人们获取新的审美效果。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实践中,创作者们如何给读者传达新奇的审美感受,就是依靠新奇的表现手法将事物重新包装,“切割”和“整合”作品,使具体事物变得抽象,简单事物变得复杂,增加审美的难度,延伸读者与熟悉事物的距离,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距离感”既有现实的距离感,具有真正的物理空间距离,或远或近,清晰朦胧,远望近观,都能产生美的艺术体验,又有抽象的空间距离,难以具体表达出来,只能通过思维、心理或感觉来想象体会。泰山文化中,最有“距离”美感的风景名片当属“虫二”。“虫二”是济南人士刘廷桂所作的石刻字谜。“虫二”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心,去掉外周边缘剩余的部分,即“风月无”的寓意。其真正表达的涵义,是泰山风光无限美好,泰山风光秀美深远。“虫二”的距离美,是没有时空感的距离,此美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虫二”的蕴意布局正是“去熟悉化”手法的具体表达。还有,泰山极顶的三块巨石,相拥挤凑,悬于半空,被称“仙人桥”。人们通过“仙人桥”,似乎可以领略仙人的风姿,想必九霄云外的神仙也正是通过这“渡仙桥”现身凡间吧!自然界偶然巧合的造化,造就神奇的“仙人桥”,其“美在距离”的效果直接显现。

自然山水的远近距离,给山川形态带来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呈现。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泰山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如清代诗人施补华《登岱》写出了泰山的独特气势。“南涵吴楚北幽燕”,开篇即以宏大的格局展开,“吴楚幽燕”的地理背景将泰山置于庞大的空间中,此距离空间给人们不仅呈现出时空的漫漫久远,更让人体会到历史文化的悠悠绵长。“齐鲁分明列几筵”,随着视野的拉近,齐鲁大地,山川纵横,绵延的群山,此起彼伏。视点不断推进,泰山山脉的主体坐落在群山中间,宛如长桌短席中的主宾。空间距离的演进,让泰山由远及近,对泰山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呈现出泰山远观近察的不同面貌。

李白著名的《游泰山·其三》中也有“美在距离”的独特艺术手法。“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泰山极巅,黄河金带。神州大地的黄河在山东省内蜿蜒盘旋,与雄伟的泰山距离不过一二百里,但该诗句将黄河泰山间的空间距离无限放大。

登高远望大山大河,形如丝带;凭崖远眺四面八方,天地悠然。久经沧桑的黄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孕育着华夏文明;巍然耸立的泰山,浓缩了民族的精神。因此,黄河和泰山的交织,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并增添“美在距离”的奇妙效果。

在杜甫《望岳》中也有此应用。诗人从开始部分就给读者呈现出泰山的全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用远近相衬又相成的笔墨写出了泰山的层次感、立体感。泰山自古以来并没有多少惊人的自然变化,但“人有千面,物有万象”。人与泰山可随意调整的距离,让泰山拥有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景色。“美在距离”,让泰山变得更加美好。

(三)意象跳跃

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技巧。意境美则诗味足。所谓“意象”,即将寓意赋予景象中,用客观事物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是富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物象。当诗人通过具体客观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时,为产生新颖的艺术效果,诗人会将熟悉的客观事物陌生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意象跳跃亦是一种“去熟悉化”的表现手法。所谓“意象跳跃”,即在诗歌创作中,当一种观念不经过中间媒介就直接跳跃到另外一个相隔甚远的观念上时,话题突然转变,思维突然割裂,没有铺垫,没有照应,诗歌的跳跃意象就出现了。这种表达手法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延长了读者的感知时间,让读者体验不同的审美过程。

意象在诗歌创作中至关重要,因此不同意象的呈现方式会给人产生新的艺术体验。丰富的意象能够幻化出不同的审美感觉和情感体验。清代施补华《登岱》中的“沧海一丸看日出,翠屏千仞与云连”,将泰山的日出与云海生动展示出来,读者的想象力停留在朝阳穿过云海喷薄而出的画面中。但“丹楹碧瓦新祠宇,玉检金泥古岁年”,人们的思维突然转到了泰山极顶的古庙新祠上,跳转到封天禅地的古老故事中。意象的跳跃,让读者把中华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文化瑰宝紧密连接在一起。其诗句灵巧的起承转合,凝练的意象内涵,让人们熟知的泰山主题焕发新的艺术生命。诗歌结尾,“此去已通霄汉路,遥遥天语若为传”,诗人的思绪又表达出虔诚的祭天朝山者们最大的心愿,这种自由跳跃的意象组合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给泰山诗歌带来新的活力。

泰山诗歌是泰山文化的精髓,创新性发展泰山诗歌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从“陌生化”角度去诠释解读泰山诗歌,为其创新发展带来启示。“陌生化”手法帮助人们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常规视角,使人们对旧有事物产生新奇的感受,重新感知已有的事物。当下,我们应勇于承担“笔墨当随时代”的历史责任,创新发展泰山诗歌,实现泰山诗歌的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泰安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21skx051)。

猜你喜欢

陌生化泰山手法
层递手法
泰山之行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七步洗手法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