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人生意义:寻找“你”

2022-07-06顾雪馨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驯服小王子马丁

顾雪馨

“在我们的世界里,每一‘你’注定要演变为‘它’,无论友情、爱情还是亲情。但请一定记得我们之间曾经有过‘我你关系’,这样会使我们更加平和。”恰恰是这句总结性的话语,实现了笔者与此书的全然相遇。

一、相遇

与作者相遇。马丁·布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哲学家,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用“我与你”构建了一种相遇式的关系世界,是一种相互交往的平等對话关系,其一生参与的活动基础均是以“我与你”关系为枢纽的相遇哲学。他提出了关系本体论,认为“关系先于实体”,只有在关系中才能认清人的本质。《我与你》可以说是马丁·布伯的问鼎之作,文中富有诗意的哲学语言以及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对于部分读者来说,与其相遇的确存在些许困难,但如果将其所述的双重关系带入现实生活中去体验,那么再尝试去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关怀便轻松许多。

与读者相遇。读书报告伊始,笔者提出了在本书中最爱且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笔者作为一名读者因这句话的出现而实现了与本书的全然相遇。为什么?布伯说:“孩童并非首先知觉到对象,尔后建立与它的关系;相反倒是,建立关系之努力率先出现。”没错,在笔者还是孩童之时,曾认为世上所有人皆同“我”,世上所有人皆为“你”,于是笔者放肆地忽视他者特性,全身心地倾注“我”之热血。随着时间推移“我你关系”亮起了红灯,笔者开始因“你”之世界的疏远而日渐恐惧和悲伤。笔者不禁发问,那曾微笑着的一双动人的眼睛,如今为何目露凶光?是幻觉与想象吗?笔者常困惑于此,无法自拔。而当理解布伯所言之“世间之每一‘你’按其本性注定了要演变为物”时,笔者成长中的诸多无可奈何一瞬间被消解,使自己康复了起来。彼时,在“我与你”的相遇情境下,阅读绝不是单向作用,不是书籍对读者思维的单纯改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产生了心灵的相遇。

笔者看来,相遇已是上上签。布伯认为,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我和你相遇在家庭中、校园里,自体一直在寻找客体,“我”一直在寻找“你”,而由于“你”的出现,“我”不再吝啬倾吐原初词,事物也逐渐由碎片变成整体。不言而喻,这是人之生活中的美好所在,是生命之间相遇的美好体验,但我们不可强求其长存。所以,拥有过,便足矣。

二、关于爱

首先,布伯认为,情感寓于人,但人寓于爱,同时认为爱不会依附于“我”,而将“你”内容化、物化。或许我们可以察觉,布伯所说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爱—一种没有“进入”的爱,是没有主奴之分、主从之别的爱。在《对空言说》中,苏格拉底认为“对等互惠”是真爱的标准,而沿着这个标准的梯子往上直到接近最高处,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享。在他所描绘的对等互惠的恋爱关系中,既没有单向的交易,也没有强制和操纵,不按照我们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对方,恋爱双方彼此克制,双方都为了对方而唤起自己身上最美好的思想。细细想来,这不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吗?就像王小波对李银河说“爱你就像爱生命”,余光中对范我存说“我余光中都是你”,周恩来对邓颖超说“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但对你,我唯心”。实然,我“爱”你是一种存在,而非占有。

其次,布伯论及“爱本为每一‘我’对每一‘你’的义务”,笔者将这份“爱”理解为专一与唯一。我“爱”你是一种直接无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中介,是面对面的相遇。好似父母对刚出生的孩子,只求其平安健康和快乐;好似情侣刚刚相爱,恨不得给予对方全身心的自己;好似杜威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他者特性,鼓励其自由成长。《对空言说》中苏格拉底将交流比作爱欲,虽不恰当,但爱必然宠爱特殊,他指出施爱者与被爱者要构建对话非撒播,即口头一问一答的亲密,这一点与布伯的想法“‘爱’本为每一‘我’对每一‘你’的义务”,即“爱”也要构建对话非撒播,其实是两者在不同领域的观点的不谋而合,两者均强调唯一性。

最后,布伯还说,爱是人与人之间唯一仅存的关系。那么“恨”该如何表达呢?“恨之本性就是‘失明’,你只能仇恨一整全在者之局部枝节。”爱能爱一个人的全部,恨却只能恨一个人的局部。我们恨一个人只因我只看到了它的局部,指的是我们认为不可原谅的那部分。爱是盈满世界的作用力,当与人相遇时,如若我们置身于爱中,如若我们能坦诚相待,无论其善良、邪恶、美丽或丑陋,我们都不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不仅凭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一个人,要学会无差别地去爱,那样我们就跨越了不可逾越之极点:爱一切人!

三、“我你之梦”

“我你之梦”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梦想的追寻?这里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纵观现代社会,“我与它”的关系司空见惯,“我与你”的关系成了无价之宝。诚然,我们的世界生病了,而患病的原因在于人与上帝、“我”与“你”的分离。《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认为,人们活在了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许多事物被物化、内容化,人类逐渐形成了商品逻辑的思维,也就是布伯所言的“我它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中竞逐商品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帮自己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化身为“它”,实现了“它”的演变—自私自利、敏感多疑、金钱至上。职场中为了得到领导赏识的内卷行为、无良餐厅为了节省成本对饮食不负责的行为等等,这一张张“焦虑的清单”无一不是对“我你关系”的伤害。当婚姻变成商品、友情变为商品、教育变为商品……当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到处被商品化所充斥、被商品逻辑所垄断,那么我们将无法获得这些领域本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即便“我它关系”不讨人喜欢且肆意横行,布伯仍承认,“我它关系”不可能脱离人类生存而单独存在,人没有“它”不可生存,但只靠“它”生存,则不复为人。所谓关系是相互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是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相互成就。“我它关系”并非邪恶本身,我们应注意的是切勿让人类过度依赖这种不讨喜的关系,否则将相互影响使人失去本真。尽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在“它”之世界,但人们对“你”的强烈渴求又使人不断地与“它”反抗,正是这种反抗迸发出了人的精神、道德、艺术及世间种种。所以,布伯对“我你关系”的追寻,是笔者十分钦佩和向往的。他一直坚持并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人性化的关系—“我与你”。在阅读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本书时,最令笔者难忘的是小王子的了不起,即当他见尽人生百态中的“它”之后,仍然能保持童心的“你”,勇于信任人也敢于驯服人,并对天地万物持有一份温柔的感受和深厚的感情—我你之情。马丁·布伯亦是如此,他承认这个世界无法摒弃“它”,无法创造或者维持纯粹的“我与你”关系,但仍不放弃呼唤“你”。

至此,笔者认为“我你之梦”一方面是痴人说梦的“梦”,一方面也代表着梦想的“梦”。上文提到“我你关系”是无价之宝,十分难能可贵,那么想要在充斥着“我它关系”的社会生活中长久地充盈着美好的“我你关系”,仿佛是无药可救、白日做梦。但是,无论如何“我你之梦”该是我们一直追尋的梦想,因为放弃追寻“你”的生活,是无趣且无期待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追寻“你”?出路在哪?解药又在何处呢?

四、追寻人生真谛

如果我们要追寻人生的真谛,解决“我它关系”在社会中的拥堵,那我们绝不能脱离相遇、平等、爱等词汇的支撑。马丁·布伯认为,追寻“我你关系”的长存,要学会建立与上帝的对话,要明白走向“永恒之你”是治疗社会疾病的良药。

别忘记原初词!我们该回到原初词之中,来追寻人生的真谛,原初词是人之本、树之根。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说世界具有二重性并提及了一组词,即“我与你”和“我与它”,其中“我”具有双重性,不可能单独存在,只有组成项。因为“你”中必隐含“我与你”中的“我”,“它”中必隐含“我与它”中的“我”。同时,他认为原初词“我与它”塑造了一个经验世界,而“我与你”塑造了一个关系世界。如何解释?凡是灵魂无法相遇,彼此无法产生共鸣,其中一方把关系中的另一方沦为满足我之利益、需求、欲求的工具,是“我与它”的关系;凡是灵魂可以相遇,彼此能产生强烈共鸣,双方放下所有的预期和目的并全然投入其中的,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于他人而言,“驯服”是使“我与你”关系“一路绿灯”的途径之一,是追寻人生真谛的有效方式。这里所指的“驯服”的想法来自《小王子》,“驯服”不是征服,并非关系双方压倒性的压制,也并非一个人必须听从于另一个人,使其屈服。恰恰相反,“驯服”是对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联系,是一种相互性和对等性的体现,是一段经由爱进入的美好关系,不论友情还是爱情,都应该相互驯服,彼此尊重。小王子和玫瑰之间实现了相互驯服,小王子也单方面驯服了狐狸。所以,要使“我与你”的关系长存,需用心去了解“你”在意的人或物,用心将其“驯服”,当“我”与“你”相互驯服时,“我”绝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而这样的纯粹的“驯服”关系,让生命拥有了意义。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

于自身而言,忠于“我”,才能遇到“你”。布伯说,和“我与它”截然不同的沟通模式是“我与你”,这是一种独特的模式。任何一对师生、亲子、夫妻或者劳资关系都是不同的,我们都是独特的人,不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你是你自己,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个体是绝无仅有的。布伯也曾在《无声的问题》中讲到,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开始,假如自身不以积极的方式去生存,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生存将依旧是无意义的。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老一辈说“我们那代人都这样”,抑或会听到一些母亲说“其他孩子们都这样”,显然此类群体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忽视了“我”的独特性。简言之,人可以有社会的相似属性、相似阶层以及相似的那类人群,但是“我”只有既活在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人群中,又活在独特的个性中,才能遇到“你”,才能活得精彩,从而追寻到人生的真谛。

《我与你》创作了近一百年光景,时至今日,对现代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我与你》将双重关系置于社会现象的大背景之中,致力于分析世间的种种关系。

“掩卷之余,倍感此书似薄不薄,斯文似短匪短,非再三咀嚼玩味不可。昔乎自己常陷于‘我与它’纠结,无暇常与早已作古的布伯作‘我与你’之会,只好一边慨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边以‘慎思笃行’的中国古训聊以自慰了!”这是何光沪先生在此书最后提及的一段话,是属于他的所思所感。而笔者再三咀嚼过后,脑海中流转的两个关键词是“值得”与“感谢”。纵使马丁·布伯的这本书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阅读,纵使马丁·布伯的部分观点存在缺陷,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我”的共鸣,成功构建起了“我你关系”,同时也给笔者的成长倾注了无限力量。

诚然,世界是二分的,人与人相处,人和万事万物打交道,都不会脱离“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种关系。遗憾的是“我与你”是不能保证的关系,是偶然的关系。当我们每天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里时,不要忘记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关键部分,是“我与你”的关系,而这正是我们成为完整的、有爱心的、善良的、大写的“人”的基本条件。不如在我们充分地享受当下“我你关系”的同时,也不忘鼓励越来越多的人用“我与你”关系来看待和处理各种事物,相信世界将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

简言之,请享受当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猜你喜欢

驯服小王子马丁
时间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小王子
驯服的野马
神笔马丁
小王子的圣诞节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Max讲故事——驯服杀手
驯服“飞鲨”第一人
呆萌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