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度情常寄,千番兴久蕴

2022-07-06黄澜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居图师弟富春山

黄澜

2022年6月1日,将迎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十一周年。谨作此文,献给大痴公,祝愿“画合璧,人团圆”。

—题记

它是苏东坡诗中的“远山长,晓山青,云山乱”,是陶渊明构建的虚灵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抛洒的江中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是先祖大痴道人在人间错过元朝科考后“兴之所至”的“满分卷”。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一丘一壑,辗转曲折。随着《富春山居图》的徐徐展開,富春山水的旖旎风光绵延于你我眼中。“大美无言,大道至简”,可以想象,当年大痴公如何深情凝视这片热土,这片热土又是如何在他的笔下焕发勃勃生机。这一程富春山水,在他的眼中泛起层层涟漪,在心中荡漾开去,在笔尖舞动起来,舞出一幅绵延不绝的宝藏图—《富春山居图》。

欣赏画作之前,大痴公有交代“俾先识卷末”,谨遵其之嘱,品卷末之跋文:“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至堂。”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和无用师弟来到富春山中居住的大痴公,迷醉于这里独好的风光,顿生将锦绣江山之美,用笔墨之趣吟咏千古之念。那时,大痴公步履从容,像一片流云在江浙四处闲游,只要一有兴致,便慢慢地画上轮廓,布局构思,再填染笔墨,这一切让他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三四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完成这幅画。

“画画不过是游戏而已。”游戏又何必匆忙结束?如此说来,这是自娱之乐,得身心之适、性灵之适。兄弟情义之兴、笔墨淋漓之兴、山水纵情之兴、诗情画意之兴,一切“亹亹布置”,好一个“兴之所至”!

一、“兴之所至”于高山流水兄弟谊

故事的有趣之处,从这里开始,通过跋文,让我们大胆放飞想象。这一天,大痴公在南楼再次“兴之所至”“援笔写卷”,无用师弟全神贯注地欣赏着令人“心脾俱肠”的画作。大痴公挥毫皆气韵非凡,风雅清逸之气迎面袭来,焦重浓淡、皴擦点染,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无用师弟目不转睛地追随着每一处“神来之笔”,不禁为这妙不可言的天工之作而痴迷。大痴公搁笔转身,瞬间读懂了师弟的心绪。无用师弟由定气赏画的入神转为双眉紧蹙的焦虑,两人情不自禁陷入了静默。

师弟无用,名郑樗,字无用,乃大痴公同门师弟,同为全真教金月岩之弟子。江浙之游,富春之隐,无用师弟随行左右,情同手足,数十年如一日,并殷殷期盼大痴公勤勉完成此画,圆其得画作之愿。这令人不禁想起了《伯牙鼓琴》的典故。“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这不正是“大痴作画,无用赏之”吗?无用陪伴大痴公时日良久,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轻抚长卷,请求曰:“师兄,吾尤好此画,君不妨写一跋文表明赠予我之意呀!”你看,无用师弟眼光真是智慧而“老辣”,他料定此卷必为人间圣品,小心翼翼地用袖管轻拭卷轴,这分明的爱惜化为眼中温暖而晶莹的芒花,深情地述说:“师兄,恐此画有不祥之运,或漂泊,或被巧取,或被豪夺……”没等无用说完,大痴公双眉舒展,浅笑轻叹,娓娓而谈:“无用多虑。我早已为此画卜过一卦,没想到师弟惜画如惜我。”无用师弟眼中深深的眷恋之情,怎藏得住大痴公善解人意的心灵,他即刻拈笔写上:“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写罢,就此搁笔,嘴角微微上扬,轻捋华须,安慰道:“此画的命运,实属颠沛流离,你我学道、悟道多年,皆懂一切听天由命,大道顺天,一切皆非你我左右。无用啊,今日题跋以表赠画于你之意,并告知后人,望其明了创作此画之艰辛历程和倍至心血,望其多加善待。你我修道,更应了无牵挂,勿须执着啊!”

无用听兄一席话,豁然开朗,眼中的晶莹泪花顿闪万丈光芒。大痴公的慷慨馈赠,不仅送上了倾注一生心血的佳作,也赠上一份诚挚的兄弟之情。这份爽快豁达之情令年过花甲的无用倍感如获至宝。无用师弟深知拥有此画不久矣,依然深表荣幸之至。

不知道多少人会钦羡这位年近古稀的无用师弟陪着耄耋之年的大痴道人隐居于山清水秀的富春山中,多么幸运;实在钦羡这位“爱恨尤未割”的无用师弟成了《富春山居图》的首位拥有者,多么幸运。不知道多少人惊叹于大痴公的“兴之所至”随手“亹亹布置如许”,无意之中成为了名画家。不知道多少人惊叹老画家的“兴之所至”画成了一幅“传世佳作”,历久弥新。画作中的山居,温暖、唯美、和谐,“兴之所至”挥毫间,足见高山流水兄弟情。

二、“兴之所至”于笔墨淋漓欢喜心

风雅一挥,“江山如此多娇”。大痴公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兼修李成之法,又得赵孟頫指授。自身勤勉作画,笔耕不辍,开创了“浅降”山水的新高潮,显示了卓尔不群的绘画才气,笔墨淋漓的欢喜之心。

墨、赭、纸、水、笔的圆融交合,皴擦点染于方寸之间,起承转合于勾勒之际,古意今韵于交融之刻,一纸丹青传递着形神俱美的万种风情,将歌颂自然、敬畏自然、向往自然的情怀送入酣畅淋漓的笔墨之间。元代文人贡性之《题黄子久》语:“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痴”。

缘于这份“大痴”情怀,他身背画囊从常熟出发一路云游,阅山水秀丽之景,摹奇峰怪石之乐,听松涛虫吟之趣,将山川河流万种姿态呈于画纸。这份海纳百川之胸臆,吐纳八方之气度,拥揽山河之情怀,尽显笔墨之意,尽随欢喜之心,尽展大痴豪情。一笔挥之,一笔晕之,所描之物,彰显神韵。大痴公在泼墨山水之间施焦、浓、淡、赭同行,这汪洋畅快肆意之气,怎一个“兴之所至”了得?随着线条章法的延伸,墨点乱中有度的浮游,让生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清代画坛元老级画家感慨:“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斐然于笔墨之外。”

天地为大痴公所用,天为师,地亦为师,天人合一为道,“幸甚至哉,天地为大痴师化也!”他汲取自然之灵气,悟自然之道法。心悟生韵,笔韵随心。笔随心转,意随天转、地转、日转、风转、水转,痛快淋漓之态,好一个“兴之所至”!

泼墨挥毫间,墨点跃动中,不假雕琢之美尽显畅快之意。纵有一笔败了,将错就错,描上几笔,改上几点,他追求的是人生的“不可预测”之美。一笔一墨中,章法自然规矩而不失灵动,循“古法之意”不越雷池半步,尽显崇敬谦虚之态。大痴公在这份淋漓笔墨欢喜中,将绝妙墨色之彩,无穷神韵之美,匠心创意之精表现得张弛有度,将步履所至,目光所及、心灵所悟皆入画,让神思与山水如水乳相融。笔墨淋漓欢喜心,传世佳作挥毫间,好一个“兴之所至”!

三、“兴之所至”于风月无边山水情

这份兴致,投射着一颗宁静致远、恬淡天真之心,折射著无欲无争、物我两悦的淡泊情怀。题跋如是说:“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遥想大痴公当年,寒来暑往,云游四方,纵情山水,自画卷随行,勤勉作之。他从山间走来,在林中穿行,于松石坐忘,于冬雪垂钓。遇山山转,遇花花开,悠然自洽。无用随行,吟诗品茶,把酒言欢,浅熏之际,铺陈画卷,山水灵泉之乐,丘壑千仞之趣,纵情布置。“一纸一毫一行囊,一人独画一山居”。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山高水长,大痴公身怀山川河流之盎然兴趣,游戏笔墨纵情之喜,每遇好景,随时写生。他创作的山水画法论著《写山水诀》中记载:“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他终日于乱石丛中静坐,让山水形成于心中的“风水宝地”。

“平生常做少年游,羁客天涯草木秋。”幽谷溪涧之间,苍郁松林之下,江渚沙石之上,大痴公悠然静坐,或吟诗,或奏笛,或摹景,或高歌,或畅饮。“忆得松林长啸罢,归时明月遍秋山。”兴趣盎然的山野,“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与林泉对话,与天地谈心,与山水交情,让山水之灵气润泽其心,感悟人世渺小,对生命倾注关怀,让情感升华,让自我回归,达到新的境界。这境界既使人豁达,又叫人悠然;既想告别灰暗过往,又愿面向光明之未来。大痴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只想用画笔感性地将山水之趣流泻于画纸,注入天、注入水、注入道、注入无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天人”在画卷完成了完美的“合一”,并展示于世人,山水精神诠释于画作,传递给每个人。

兴之所至,情为所感,情为所寄。宋朝的覆灭,元朝的不期而遇,生不逢时的无可奈何,为官之途的多舛之运,内心矛盾的抉择之举,明净的心被生活扭曲得变形。时代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却在“玩笑”中创造了一个传奇。这眼前的山水,给予他一份心灵的慰藉。山泉潺潺流淌,似母亲温柔的双手抚过双肩;山风飒飒吹拂,似养父浑厚嗓音回荡心间。日出东边的山坳,晨钟在微曦中惊来了飞鸟。山中的野果,坡上的鲜花散发着清幽的甜香。喧嚣的红尘之外,能有这样一处宁静之所,这里没有对神童的期盼,没有对仕途的绝望,没有入仕的欲望,没有牢狱的痛苦,至真、至善、至美、至静的山居,“我一定要留住它”。

“松林竹坞雨冥冥,对坐焚香一缕青。”大痴公在富春江北岸的庙山坞,焚香煮茶,看晨岚夕照,品暗香疏影,听雨敲芭蕉。《富春山居图》是在美不胜收的山水中孕育的“尽兴之作”。在山川河流,万物滋养下的心定会平和而博大。这儿的一切给予他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召唤着他创作的使命。他看一眼山,画一笔;看一眼水,画一笔……他无时无刻不在跟大自然对话,也是自我对话、磨合、接纳的过程。山水画的包容性极大,包容了大自然的万物,同样包容一切错误和遗憾,而这恰恰是艺术的美感延伸之境。深不可测的艺术境界不正像人生吗?处处皆风景。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笔墨飞舞,飞鸟归林,苍山烟渚,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大自然的变化不正是人生的轮回吗?这稍纵即逝而无限循环的自然不正是生命的短暂和永恒吗—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如此美妙的山水之境,如磁场般吸引着他,他只想把自己留在这座“桃花源”。相信每位读过《富春山居图》的朋友,都能深刻感悟到大痴公“在场”的韵味。你会在不经意的地方,发现他正如痴如醉地书写着自我。他不断幻化着各种角色,求索着天人合一的道法。他正与万物交汇心灵,与时间互动,与历史互动,与自我互动。《富春山居图》中有春的轻盈、夏的苍润、秋的高远、冬的凝重,这份流转的光阴因大痴公的笔墨而生生不息。他将自己藏于山水之间,尽显智慧之道。

在纵情山水之趣中,大痴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总有失意,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化“明月清风酒一樽”,心怀如高山豁达,心境如江流悠然,才能走出低谷,走向光明之未来。

山水画创作源于自然万物,是心灵与自然共鸣后的产物。纳百川千山壮美之气,融宇宙空间之吐纳与流动。《富春山居图》的道境、道法是在心与山川共鸣,思接田园、情吐心田的瞬间产生的,是心灵的冥想、人生的觉察,生命的感悟,岁月的馈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水千山真性情,好一个“兴之所至!”

四、“兴之所至”于至真至美诗韵心

月光下、山泉中、松林间、烈风中、雪飘时,摹笔、构图、布局、填染……美好而珍贵的时光啊,曾温暖过他晦暗而冰冷的心,也为他的未来投射一缕重启人生的希望之光。这束光让他勇敢地穿越人生的低谷,直到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唯美、宁静、神秘、和谐的道家山水画。远村微茫、苍山云树、客舍沙洲,笔墨之间,流淌着隐逸之风,表达了归隐田园之愿,流露着悟道炼性的淡然之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平远,“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高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美,“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傲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澄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灵气,这里的一方天空与元朝官场的尔虞我诈,与红尘浮世的喧嚣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春山居图》的诗意境界呼唤着真善美的传承与发扬,这份诗韵,让每一个赏画者体会其灵魂之美。

画境洋溢着浪漫温馨的诗情。不论哪一处取景,皆是一首首绝妙的唐诗、宋词、元曲。朴素、静美、澄明的山居展现在我们面前,大痴公似一位优雅而学识渊博的导游带我们在山石掩映旁“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带我们在苍茫夜色中“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带我们在烟波浩渺的江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问缘起,只因兴之,只缘欢喜。“淋漓笔墨”寄一世优雅、一纸丹青,渲“天人”之道,这是至真至美的诗韵。

如此种种,让人深感此卷不仅适合反复品赏,更适合入心,在每个人生的低谷或巅峰,去触摸自己的灵魂,对话大痴道人,对话画中的每一个人。画作中的山居,祥和宁静,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透过渺远深邃的画面感,将无限真善美传递给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分藏海峡两岸的这一幅精妙长卷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相承,将永远绵延于中华儿女的心中。

真是“咫尺画卷千里思”。公望先祖,好一个“兴之所至”……

猜你喜欢

居图师弟富春山
只画浪花和水珠
龙门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全世界我只为你倾倒
手艺人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
九师弟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