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学继承与家风传承

2022-07-06苏阿郎

现代艺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竹编父辈匠人

苏阿郎

家作为国的最小单位,肩负着传承的重任,因此,家学、家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之道。家学传承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精通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这些东西学堂里讲得十分浅显,主要是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最早的家学影响。而在我们这一辈的普通家庭中,谈家风似乎更“接地气”一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品格的传承,祖辈传给父辈,父辈传给子辈,一代影响一代。这种传承可能很少有人去把它书面化、具体化,因为它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虽然当下的我们看不到它带来的实质性帮助,但它却是影响我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我的父亲是一位竹编手艺人,文化水平不高,靠做竹编产品来养家糊口。因此他也没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可以传授给我,只是在我年少时会教我制作一些简单的竹编产品,虽然父亲的竹编技艺十分精湛,他也乐意将此传授于我,但我对竹编的兴趣并不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另一项“手艺”——变戏法(也就是后来的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家中的各项事务都十分繁忙,竹编“订单”更是源源不断。在我提出要学魔术的想法后,不用多说,家中都是惊异之声,毕竟邻居家的同龄人都在帮父母做农活,而我竟然想去追求缥缈的魔术艺术。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便偷偷地自己捣鼓着,时不时地将自己新学的“小把戏”展示给父母,逗他们开心。长此以往,他们也感受到了我对魔术的热爱,觉得我在这方面还算有天赋,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他们也不再反对,后来反而成了我坚实的后盾。父母对我理想的支持,也影响着我对儿子的教育。他们让我明白,父母要做子女的引导者,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做他们的决策者,要求他们必须走哪条路。

在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越来越少见。但无论我们是否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否有深厚的家学涵养,精神品格层面的家风传承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我没有继承父亲的竹编技艺,但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种“匠人精神”,以及他吃苦耐劳、安分务实的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对我从事的魔术事业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也将此延续至我的后辈,算是我们家的家风传承。我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技艺,却从父亲那里领悟了做人的真諦,我想这是比直接传授我技艺更重要的东西。可能在父亲心里没有具体的概念,但这些融入进他血脉的东西,早已贯穿到我的生命中。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随着家庭角色的转变,各方面的问题都显现出来。首要的就是经济上的压力,魔术演出这个职业其实收入很低,也不稳定,有时连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捉襟见肘。其次是时间,每次演出前都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出差演出一走便是多日,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尤其是在孩子最需要我的阶段,我也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这让我一度萌生放弃魔术的念头。但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我对魔术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我也想以此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凡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有时候也许再坚持一下,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欣慰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也坚定地选择了魔术事业。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引导他继承我的衣钵,但他能做此选择,也算是对我这份事业的肯定和接纳。他从小就很努力,也非常有天赋,在很多方面做得都非常不错,特别是能吃苦,从他身上能看到我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匠人精神”的影子,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魔术虽然看起来非常有意思,但是学习魔术却是枯燥的,需要重复不断地练习同一个动作,他能坚持下来,并且能有今天的成绩,我很满意。

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辈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品格方面的传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家风家教。其实,每个中国家庭、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尺度,什么值得提倡传承,什么必须禁止惩诫,都有明确的标准界限,不需要过多说教,早已融入我们的举手投足、处事态度中。希望我的子孙后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要忘记我所珍视的“匠人精神”,并将其作为我们家的家风,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竹编父辈匠人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父辈们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青年匠人
两只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