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分析与策略研究

2022-07-06陈金西

当代体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体育器材体育运动身体

陈金西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他们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常常会在体育运动中因为身体对抗或过度运动等情况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仅对教学质量负有直接责任,也在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中具有重要义务,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小学生身心发展与体育运动安全的关系分析

1.1 小学生生理发展与体育运动安全的关系

小学阶段正值个体在身体各器官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机能逐渐完善,各器官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无论骨骼、肌肉、关节还是神经系统或内脏器官,都逐渐表现出独特的发育特点,比如在小学阶段个体的骨骼成分中,水分和有机物的占比较多,而无机盐相对而言比例较少,这就导致骨骼的硬度表现较差,虽然不会在常规运动中出现骨折的情况,但是仍然容易被弯曲,而肌肉虽然含有大量水分,但是蛋白质和无机盐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肌肉的收缩力量不足,更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另外,骨关节之间长有一层丰富的软骨组织,这就导致关节的活动幅度虽然较大,但是由于肌肉纤维较细,且力量较弱,这就导致骨骼牢固性偏差,这些都为体育运动带来诸多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想实现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方式,比如体育锻炼虽然能够促使肌肉纤维变粗,从而增加肌肉力量,但是体育锻炼在内容和幅度上必须与个体肌肉发展规律相符,在频率和运动方式上都要具有一定针对性,才能确保学生的生理发展符合成长规律。

1.2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体育运动安全的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往往较为活泼好动且追求自由,不希望被束缚,虽然追寻自我独立的意识逐渐萌发,但是由于自制力较差,因此十分容易触犯活动规则,再加上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高估自己实际能力,盲目参与具有较高要求的体育活动,并且由于对规则的忽视和安全意识上的淡薄,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合理控制学生的活动热情,对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和组织,避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在学生心中植入恐慌情绪,从而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状态。

2 小学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体育器材方面的隐患

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展的运动任务中往往都需要体育器材的辅助,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及身体机能的发展程度较为有限,因此,体育器材是否符合小学体育课堂的使用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对于体育器材的配备重视度都不高,这就有可能导致体育器材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甚至劣质器材以次充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无论在使用年限还是安全规范性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就极有可能出现发生意外。比如在引体向上时。如果器材底部牢固性不足,就会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引体向上过程中从器材上跌落,造成膝盖或其他关节的扭伤。另外,学校方面对体育器材的检修和更换也缺乏完善的体制,由于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磨损是时刻存在的,即使符合规范的体育器材,在长期的使用中也会因为磨损导致逐渐难以满足教学标准,而如果缺乏及时地维修或更换就同样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带来损害。

2.2 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

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课堂在教学模式上大多都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规划,在讲解体育知识较为刻板单一,缺乏对教学模式的变通,很多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在体育运动中要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把关注重点放在对知识点的讲解上,对课堂教学的重视高于对学生安全的重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向学生讲解安全规范,但是在后续的活动中就不再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关注,在学生自主练习的环节中缺乏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这就导致学生可能会因为其活泼好动的性格或者好强的心态等因素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在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迫切地想要取得第一名,在练习中就会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而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对个人能力的正确认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活动中采取的运动量和运动难度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导致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等意外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也会在心态上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2.3 学生在活动中的忽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时期爱玩的天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心思也都集中在体育活动中,一旦体育运动得以开展学生就不再考虑其他因素,只顾着在自由活动中蹦蹦跳跳,这就导致学生对安全意识的忽视。而同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体育教学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这就使得体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遵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由自己规划活动内容,但是,这一时期学生对于自己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尤其对于各个身体部位和器官的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正确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盲目开展不符合自己身体发展规律的活动,这也导致了意外情况的出现。

3 小学体育运动安全机制的策略分析

3.1 加强家校联合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中固然要以安全为首要准则,但是这里的“安全”并非由教师从主观意愿上制定的安全准则,而是应该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发展特点制定,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每一级的学生都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程度上以及认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提醒教师不能用同一套标准来规定不同时代的学生,同时在发展心理学中也曾提到,未成年的个体在发展特点上会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因此基于这些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前做好调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活动前测客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借助家校联合机制和家长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广泛收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具体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在体育运动项目设立以后,教师也要继续保持与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以收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后的表现情况,衡量体育运动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发展规律。例如,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时期学生开始逐渐进入青春期,在心理上变得更加细腻,身体机能的发展也逐渐加速。而同时,伴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对于一些身体有特殊情况或者有先天疾病的学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特殊情况招致其他同学的调侃,从而在体育课堂上不会主动告知教师自己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在不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选择的体育活动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教师如果在上课以前与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借助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在体育運动过后的身体表现,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教师就要及时分析是体育活动导致还是其他原因,从而在下次开展体育活动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避免体育活动超出学生身体承受的范围。另外,学校方面也要在校园中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变化以及身体缺陷,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也确保学生的身心安全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保障。

3.2 完善体育器材的规范性使用

体育器材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工具,不仅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也和学生的身体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学校建设情况在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环境方面的差别较大,因此,我国小学校园在体育器材以及活动环境方面的建设也存在较大区别,甚至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小学在田径场的建设上依然以土地和水泥地为主,这些都对学生的身体安全造成隐患。而教师在有限的场地中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优化学生的运动环境,为学生的身体安全提供保障,首先在体育器材上要规范操作规则,在每次体育运动开始以前,教师都要亲身为学生示范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步骤,并向学生明确不当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以视频形式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高学生对体育器材规范操作的重视度,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器材使用规范上真正学习到位,还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在全班同学和教师面前示范器材使用,并鼓励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操作进行检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以此确保安全操作能够融入学生心中。另外,教师还要对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做好调查,每次上课前都要检查体育器材的保养情况,从专业角度判断体育器材是否具备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场地也要做好课前检查,将石子、土块等可能对学生身体安全带来威胁的隐患消除。而对于一些学校运动环境较差或者体育器材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自身与他人的人身安全,在自由活动时为学生明确划分危险区域,禁止学生在该区域的出没,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人数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人数拥挤出现踩踏等意外情况。最后,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准备安全知识讲解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安全意识的讲解进行融合,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结合生理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发展规律以及对运动的承受范围,以此确保学生在科学运动的意识下保障身体安全。

3.3 注重运动准备环节和放松环节的开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上讲解安全活动的重要性以及身体技能的发展规律,学生常常会因为理论性较强而难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期待就是能够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始以后,学生的关注重点都放在了体育活动上,对于教师的理论讲解缺乏专注,这就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学生心中落实到位,因此,教师要减少理论讲解的时间,转而在实践中融入安全意识。比如,在体育活动开始往往都会开展热身运动,热身运动的目的是缓解学生的身体压力,通过较为柔和、缓慢的运动,使学生的体温逐渐升高,以此提高体内的运氧效率,同时促使血液流向肌肉,使得肌肉更加温暖和灵活,也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推向心脏,帮助學生的各个身体器官进入运动准备状态,热身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关节扭伤或肌肉拉伤等意外情况,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在运动中向学生讲解各个动作的意义,同时以拟人化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讲解各个身体器官在运动中需要注意什么,使得学生在热身运动中掌握身体器官发展规律。而在运动结束以后,学生的肌肉仍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紧张状态,心脏也仍然在向肌肉输送血液,这时突然停下会让心脏的回血量大幅降低,在重力的作用下还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休克等严重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及时开展放松运动,确保学生的身体器官在运动前和运动后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另外,在运动开始以前除了热身运动以外,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衣着是否符合运动规范,提醒学生不要携带有可能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物品,以此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运动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热身运动和放松运动的讲解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双减政策的推行主张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也要关注课后学生的实践情况,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即使在课后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至关重要,这也能确保学生在脱离教师和家长的管理时仍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从而深化体育教学的成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落实,体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体育教学除了要保证教学质量以外,还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安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进对学生发展规律的了解,从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深刻认知,同时结合家长和班主任以及社会人士的培养意见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确保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以及具体的开展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另外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创新开展方式,将安全意识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龙岩市第四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器材体育运动身体
计算机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的策略探究
智能化体育器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体育运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高校体育器材的管理与维护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呆呆和朵朵(13)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