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7-05周大朋穆月英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户玉米

周大朋 穆月英

玉米不仅是国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玉米有着产量高、用途广等特点,因而被农户大面积种植,目前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已经远超其他农产品。玉米因其特殊的地位最先被推向市场,以此来探索农产品改革的方式方法。受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玉米产业面临诸多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分析

(一)玉米市场现状分析

从玉米产能来看,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自2015年至2020年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但是2021年玉米价格的高涨使农户纷纷扩大玉米种植,因此,去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了4332万hm2和2.7亿t,同比均增长近5%。目前我国的玉米产量维持在2.6亿t左右。

从玉米进出口来看,我国2021年玉米进口达到2835万t,同比增加近150%。我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原先是乌克兰,其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的17%。但是由于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影响,乌克兰的玉米供应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只能将目光转向北美地区。

从玉米价格来看,作为大宗商品,其价格一直处于稳定的区间内。但是在2021年玉米价格上涨到2700元/t,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国内饲料和工业等行业的消费需求旺盛,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二是国际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全球粮食安全受到重大冲击,助推我国粮食供应紧缺。

(二)玉米供需现状分析

2021年我国玉米产需缺口扩大,玉米进口量仍然很大,玉米库存消费较上一年度呈现出下滑趋势,整体来看,国内玉米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临储玉米库存完成去库,新作玉米开始成为供应主力,玉米市场化逐渐进入正轨。此前因国内种植面积结构调整,多地扩大大豆种植而调减玉米,以改善国内玉米供应充足而国内大豆供应受限于国外的情况。2022年的政策基调向大豆倾斜,并且农户对大豆种植的积极性随着补贴和收益不断上升,玉米种植面积难以持续

扩大。

从供给端来看,2021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创历史记录新高,玉米总产量达到了2.71 亿t。随着国内缺口的扩大,进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俄乌战争阻断了玉米供应链,我国进口只能转向北美地区。北美地区出口价格上涨,预计我国进口有所回落。目前,我国玉米供给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产区的自然灾害影响玉米产量、疫情反复阻断生产和玉米供应、国际贸易出口成本上涨限制进口。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本轮生猪周期进入尾声,生猪产业利润持续下滑,猪粮比价突破预警线。并且由于生猪产业的养殖亏损使母猪存栏量不断下降,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反向变动,猪粮比价持续下滑。同时,国家的玉米减量替代政策使饲料中玉米占比下降,稻谷占比上升,饲料价格不断抬升,导致原先饲料的需求增长趋势转向。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原先增长的态势逐渐下滑,同时,在疫情和经济等压力下,部分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导致行业开工率不断下降。市场需求的低迷使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转型进程缓慢,有关政府机构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调控和引导加大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玉米市场化改革现状

2016年我国正式推出玉米临储政策改革,旨在使玉米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与市场竞争来决定,从而推进我国玉米市场化进程,并为我国其他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提供借鉴经验。我国在2020年成功地将2.6亿t的玉米临储库存基本消清,这标志着玉米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让玉米价格恢复市场定价。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将玉米库存直接送入贸易和加工转化等流程中,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商品库存明显增加,有关部门对玉米的保管费用等支出压力得到大幅缓解。通过鼓励各类收购主体自由入市收购,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市场中中储粮原先的地位并成为收购玉米的主力,这不仅激活了市场,而且提高了玉米产业的竞争力。玉米市场化改革在推动我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和保障农户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玉米有6个主产区,其中,最大的主产区位于东北地区。黄淮海及北方的春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70%,而南方丘陵地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占不到30%。我国玉米种植结构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处于失衡,进而导致“产需错位”。此外,从主粮之间的关系来看,小麦和稻谷常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玉米产能始终供不应求,大豆的扩种和轮作也在不断挤压玉米的种植面积。

(二)竞争优势不明显

随着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玉米生产必须加快机械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全面机械化生产相比,我国由于受生产环境的影响加上小规模农户种植居多,玉米机械化进程目前推进速度缓慢。从现有条件来看,我国玉米规模化生产短期内难以实现,生产成本居高难下,同时玉米新型品种的研发同质化明显,这些都对制约了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产业面临高风险

玉米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是天气等自然灾害,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多雨易出现洪涝,北方地区高温易出现干旱,都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农户生产积极性。市场风险主要是玉米的市场价格在近两年内频繁波动,玉米产业的上游承担风险能力较弱,进而价格风险都转移并集中到下游。因此,下游企业和经营者承担了整个玉米产业的高额风险,对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玉米产业链有待完善

从产业集聚性来看,我国东北等几大主产区逐渐形成了玉米产业群,多个玉米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合作生产降低费用和交易成本,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产业竞争力。但是对于其他部分地区,玉米规模化生产较低导致企业之间的发展彼此独立,使得整个玉米产业化能力低下并制约产业集聚效应,使玉米产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从玉米加工产业来看,目前玉米深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系统化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玉米深加工处于成长阶段,产品规模和种类较少,绝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初级加工层次。

三、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一)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玉米产能

加快玉米产业空间结构性调整,调动南方地区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降低“供需错配”的可能。加强主粮之间耕作面积的平衡,适度将产能过剩的小麦等土地转种玉米。解决大豆与玉米种植面积的竞争问题,保证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保证国内玉米供给,防范供需缺口扩大。同时加大对新型优质玉米品种的研发力度,推动优势玉米的种植培育以此提升玉米产能。

(二)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规模化进程

在机械化上要重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快玉米生产先进机械研究开发,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设备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装备。在玉米种植生产过程中,要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并且生产规模化是機械化的重要前提。国家层面要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和宣传,通过适度的培育如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来推进规模化进程,进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建立玉米产业链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产业链的传导使得风险平均分散到每一个环节,而不是让风险过度集中于某一个主体。国家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调控的合理适度,避免因政策的冲击导致玉米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给生产经营带来风险。此外,要积极推进 “订单+保险+期货”项目进展,通过玉米期货来帮助农户和产业链上的企业,将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保证农户种植收入和企业锁定成本。

(四)加强玉米产业链建设,拓宽产业链

要优化提升我国玉米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一部分地区以及探索出“农户+基地+企业”的合作模式,但是该模式推广目前进程较慢。当地政府要引导玉米产业的整合,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产业链上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的综合实力。此外,要重视玉米的深加工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的种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时空匹配及优化路径研究(18ZDA074)。

(责任编辑   张珍)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户玉米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收玉米啦!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我的玉米送给你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