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2022-07-05马玉琴张圆圆邹靖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稻虾小龙虾种养

马玉琴 张圆圆 邹靖

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7—9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组织省水产站、省水产院相关专家,对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县(市、区)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各地种养规模、种养模式、成本效益、市场行情等情况,现将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7年以来,河南省依托省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共4600万元,专项支持全省宜渔稻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攀升,种养模式逐渐丰富,养殖技术不断成熟。

(一)产业规模

全省水稻种植面积61.33万hm2,其中适宜稻渔共作面积28万hm2,涉及开封市、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共7个省辖市的33个县(市、区)。截至2021年12月,共有17个县(市、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7.61万hm2、水产品产量12.56万t,分别比2017年增加6.03万hm2、10.1万t,分别增长381.5%和410.5%。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稻渔综合种养类)7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8个。《“十三五”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十三五”末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居全国第9位。

从分布地区看,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信阳市、驻马店市、固始县,长江流域的南阳市、邓州市以及黄河流域的新乡市、濮阳市等地。从发展趋势看,各地在2017—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种养面积迅速扩张。进入2020年后,发展进入平缓阶段,多数地区种养面积持平或变化不大。2021年仅新乡市、濮阳市、信阳市部分地区种养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其他各地较2020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见下页表1),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是河南省90%的地区开展的是稻虾共作模式,2017—2019年小龙虾市场行情火爆,受利益驱使,养殖户盲目扩张,但部分从业者不具备专业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2年以上老塘口小龙虾存塘密度高,池塘环境恶化,发病率增高,产量减低,影响种养积极性;二是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2020年以来虾苗价格暴跌,但7钱以上的大虾价格稳定,养殖户受技术制约不能出早虾、出大虾,养殖效益低下,导致部分养殖户退出市场;三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意在“一水两用、稳粮增收”,但部分养殖户本末倒置,只注重提升水产品产量,忽略了遴选合适稻米品种以及提升稻米附加值的重要性,影响了整体种养效益,严重削弱了养殖户的种养意愿。

(二)种养模式

目前,在河南省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包括稻虾(克氏原螯虾)、稻鳅、稻鳖(中华鳖)、

稻蟹(中华绒螯蟹)、稻鱼综合种养,各模式种养面积分别为稻虾74 066.67 hm2,稻鳅1 033.33 hm2,稻鳖480 hm2,稻蟹246.67 hm2,稻鱼320 hm2(见下页表2)其中稻鳅、稻鳖、稻蟹3种模式分别分布在信阳市、新乡市、邓州市,信阳以外的地区仅邓州市开展了约66.67 hm2的稻鱼共作,其余均为稻虾共作模式。

(三)成本效益

由下页表3可知,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成本效益具有较大的差别,南阳地区成本最高,每667 m2成本为2000~6000元,收益也最高,每667 m2收益为2000~6500元;商丘地区成本最低,每667 m2成本为211元,每667 m2收益为1941元;信阳市是河南省最早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地区,不同县区大中小型企业、合作社等发展多样化程度高,种养户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区域条件差异较大,导致成本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成本每667 m2为500~2600元,每667 m2效益为500~44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扶持带动

各地政府立足当地资源,纷纷出台鼓励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奖励扶持机制。如潢川县成立了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潢川县推广“稻虾共作”模式發展小龙虾产业扶持奖励办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范县政府出台了水产养殖业奖补办法,对集中连片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6.67 hm2以上的,每667 m2补助经营主体1500元;桐柏县和淅川县等县委、县政府均出台了《小龙虾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了优惠奖补政策,保障了养殖户的种养热情,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二)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起步晚、发展快。多数种养户缺少理论知识,仅凭经验进行摸索,效益无法保证。对此,各地政府纷纷开展“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注重推广实用技术,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发展。如潢川县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与桂建芳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并与中科院水生所、河南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培养小龙虾产业科研人才、骨干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邓州市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展苗种繁育、疾病防控、水环境处理等系列稻渔养殖技术攻关,为农户解决稻虾、稻鱼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同时,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局、水产局采取集中、分片培训、发放科普手册(资料)、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并组织种养户参观考察,实地学习,切实提高种养户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和技术操作能力。

(三)产业融合,品牌促动

通过鼓励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培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礼”虾稻米荣获河南省“知名农业企业品牌”,光山县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四方景庭”虾稻米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固始县目前创建有蓼之农、九冲碑、豫牧富等生态有机稻、虾或虾稻米品牌,并探索连接种植、养殖、销售的“互联网+”经营模式,先后与聚鲜网、百胜饮食集团、饿了么等电商平台合作,让稻渔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

三、典型模式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模式

潢川县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48万hm2,共有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稻渔综合种养类)1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2个。潢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潢川小龙虾产业园为主核心,打造集加工、商贸、物流、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于一体的虾稻共作产业,形成“一主一副三区两轴多基地”的功能布局。产业园的建成带动小龙虾养殖面积大幅增加,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133.33 hm2,小龙虾年产量达到4万t。园区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0亿元以上。并将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以上,其中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15 000,促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合作社+农户”模式

罗山县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3万hm2,共有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先后从320个农户流转承包土地200余hm2用于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年产优质小龙虾等水产品38万kg、有机“渔稻”168万kg,实现年利润700余万元。该合作社通过提高土地流转费、提供就业岗位、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等方式带动种养户脱贫致富,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实行科学管理、创新养殖模式、打造品牌战略等方式实现效益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公司+农户”模式

邓州市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084万hm2,共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稻渔综合种养类)1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2019年,通威有限股份公司与邓州市政府签订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合作协议,联合打造高标准通威股份邓州丹江口库区稻渔种养生态农业科技园,通过技术攻关,解决稻虾、稻鱼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将国内以“稻虾轮作”为主的种养模式提升到“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从而使虾稻田的小龙虾从“两季虾”变为“三季虾”,每667 m2小龙虾产量提高100 kg以上,每667 m2增加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

(四)“家庭农场+农户”模式

原阳县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90 hm2。原阳县太平镇海豪生态家庭农场致力于高端稻米的种植、管理,以“农场+农户+基地+品牌”为主要发展模式,坚持“入自愿、退自由”和“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自愿入股、无偿或低偿服务、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盈余返还等方式,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开展“稻田抓蟹”等旅游体验活动,不仅带动了农场餐饮服务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原阳大米的知名度,打造集餐饮、旅游、休闲、垂钓、养生、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农场。

四、存在问题

(一)种业发展严重滞后

水产品种业体系建设滞后于养殖发展需求,水产苗种供应及质量问题日益凸显。苗种质量不稳定,捕捞、运输、放养后的成活率较低等问题突出,病害发生率较高,影响了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二)种养标准有待加强

一些地方在地区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简单复制、强行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出现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等情况。个别经营主体稻田开挖沟凼面积过大,偏离了以渔促稻的发展原则。

(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起步晚、发展快,基础理论薄弱,关键技术落后,现有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基本是建立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制约了技术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水产品养殖集约化水平和放养密度的提高,养殖病害风险呈上升趋势,病害种类增多,发病范围扩大,发病率提高,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

损失。

(四)生产主体力量薄弱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经营主体少,单个经营主体养殖规模小。部分种养户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工作上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新形势下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种养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品牌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河南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并未实现优质优价,合作社分散、无标准化生产规程,导致产业化能力不足,未形成一个为大众所知的稻渔水产品品牌,产品质量和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五、发展建议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以“稳面积稳产量、促生态促循环、强示范强品牌”为目标,引导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产业化融合。

(一)加强种质供给保障

种质资源是产业的根基,应以科研院所、相关高校为依托,加强苗种生产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种质供给保障工作,提高优良水稻和优质水产品品种覆盖率,确保苗种质量安全。因地制宜地在全省建立配套的种源基地,通过加强苗种的生产与管理,保障适合稻渔产业的品种生产,提高特色水产苗种的质量及自给率,推动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组建省、市、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团队,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懂种植又懂养殖的新时代农民,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针对本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形成适合河南省的高效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三)创新多种发展模式

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较为集中,多数为稻虾共作。随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大规模的扩张,近几年来小龙虾的市场变动较大,价格不稳定,因此应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稻虾种养户适当调整种养模式,转变稻虾单一模式,向稻鱼、稻蟹、稻鳖、稻鳅等多元模式拓展,由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向稻虾鱼、稻虾鳖等现代立体复合模式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

(四)强化品牌建设支撑

通过政策扶持、奖补推进、市场开拓、示范带动等方式,培育和建设稻渔综合种养自有品牌,建立健全稻渔综合种养产品标准,加强质量管理。通过加大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扩大产品知名度,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稻渔知名品牌,切实将本地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扶持水产品加工业,鼓励加工出口,拉长产业链条,以加工业带动生态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有效提升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升產品附加值,让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占据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市场,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稻虾小龙虾种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发展稻虾产业,重振鱼米之乡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