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问题研究

2022-07-05张旭光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产品主体农业

张旭光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质量提高导向。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中指出:“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高要求和高期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生产环节,从农产品产业链运行看,农产品质量更多地受生产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期间的化肥施用量、病虫害防治中农药的使用情况、环境维护循环利用等。在消费环节,多数消费者难以从品相外观上把握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出现逆向选择和生产者投机行为,使农产品市场出现“柠檬化”特征,市场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支持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数量与结构特征

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促进农产品品牌化,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更显得举足轻重。“十二五”期末到“十三五”期间,无公害农产品增长1000多个,绿色食品增长700多个,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增长缓慢(见图1)。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达2228个,有机农产品30个,名优特新农产品40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60个,与

“十三五”期间相比,增幅均较大。每年新增认证产品数量不断增长,这反映出河南省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新发展。

从脱贫地区的农产品质量认证结构看,脱贫地区以“三品一标”认证为基础的农业品牌化不断发展(见图2)。

河南省有53个脱贫县,占全省总数的1/3,其“三品一标”认证情况发展迅速,已占全省总数的约1/2(见图2)。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脱贫地区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1 175个,占全省52.74%;有机农产品10个,占全省1/3;名优特新农产品152个,占全省40.00%;农产品地理标志64个,占全省49.63%,每年新增认证产品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由于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更加重视,相关质量安全认证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越激烈,经营主体消费者对质量要求越高、购买渠道越多元,主体参与质量认证和品牌化的意愿越强。

(二)农业生产条件

农产品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也逐渐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农产品质量认证对生产者技术利用水平、要素投入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河南省粮食产量近10年来基本保持稳中有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但化肥施用折纯量从2015年的716万t降至2020年的648万t,降幅为9.5%,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连续5年实现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农药使用量从2010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从2010年的12.49万t降至2020年的10.24万t,降幅达18%。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不断支持引导多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同时扶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化肥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工作,也为助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见图3)。

二、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影响因素

(一)质量安全认证意识不强

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从经营者自身来看,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则对质量安全认证意愿越低;从生产环节看,大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存在细而碎、小而弱特点,受限于成本收益因素,存在难以形成规模化、技术不达标等问题,虽然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依然较低。

(二)经营主体对外部市场敏感度较低

农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环节的信息更加畅通,得益于当前“互联网+”的市场影响,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认证动力增强,但仍然存在生产盲目和生产调整的滞后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户的细碎化经营导致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单一、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贫困地区扶贫力度的加大,经营主体对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忽略,对市场反应敏感度降低,导致农产品同质化,卖价较低,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动力。

(三)脱贫地区质量安全认证外部驱动力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

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交易成本受政策影响较大。通过对脱贫地区的“三品一标”认证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认证数量增速较快驱动因素中,政策支持占比较高。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对脱贫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较大的政策倾斜,主要表现在不断降低的认证成本(财政补贴甚至免费),如针对贫困地区 “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开通申报绿色通道,组织召开贫困地区评审会专场;设立贫困县“三品一标”企业专展;组织贫困地区“三品一标”经营主体走进基地、走进厂房,与省内规模较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机构面对面交流对接等。这些因素都对脱贫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形成短期推动,但随着脱贫攻坚的结束,政策的持续性对认证工作的驱动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建议

(一)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者的培育和培训力度

对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农场等主体经营者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化管理,鼓励各类生产主体合作,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加大对脱贫地区“三品一标”产品的推介

设立脱贫地区“三品一标”产品专展。提高脱贫地区品牌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手机APP和报纸等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当地农产品信息,逐步提高贫困县农产品的品牌公信力;遴选知名农业品牌,通过参加展会、农产品博览会等方式,积极推介本地农特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三)持续对质量安全认证支持,促进农产品品牌化

以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根据地方特色,鼓励创建农产品品牌,进行“三品一标”等质量安全认证,简化认证流程,提高认证效率。

(四)加大农产品安全抽检力度

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各项抽检管理制度,抽检时间方式要机动灵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力度,对于不符合質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对其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营造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氛围,倒逼生产者重视农产品标准合规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外部驱动力度。

(责任编辑   程丽红)

猜你喜欢

农产品主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