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及优化策略

2022-07-05杨承玥明庆忠刘安乐

关键词:常态防控新冠

杨承玥, 明庆忠, 刘安乐,

(1.六盘水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过科学防控、严密部署、艰苦努力,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局面逐渐趋于稳定,产业逐步复兴,探索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重要任务[1].在此次疫情中,旅游行业因其脆弱性、敏感性等特点,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几乎停滞.随着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疫以及对病毒科学防治的正确认知,疫情逐步得到缓解.据相关专家判断:此过程中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虽然受到了致命打击,但这种冲击不会是长期的,疫情结束后,中国旅游业必将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呈现迅速发展态势.基于上述背景,众多学者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影响、策略、机理等方面进行讨论[2-5],其中一些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如明庆忠等[6]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贺小荣等[7]采用ARIMA双变量模型对疫情影响下的中国旅游业进行了科学预测;刘德谦[8]指出在疫后的恢复发展中要侧重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近地旅游模式.目前,在防疫工作常态化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叠加背景下,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平稳度过新冠疫情冲击难关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价值.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及其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梳理发现: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早期较多是对乡村旅游概念和特点的解读,其中Gilbert等[9]及Milman等[10]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方面,其中Cucarietal提出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背景提出相应策略.中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几乎同步于乡村旅游的兴起.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层面,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关键问题甄别、乡村旅游内外驱动因素、乡村旅游地品牌建设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与路径等[11-15].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并可能在近几年长期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在防疫工作常态化叠加“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及其优化策略进行深入拓展.本文中,笔者基于对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分析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和价值,提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路径及优化对策,以期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与参考.

1 新冠疫情及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作用与价值

1.1 新冠疫情及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

2019年底,全世界暴发了新冠疫情,瞬时间全球进入了“停摆”状态.此次全球化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1年3月14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17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266.176 6万例.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防控,为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利于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作为受影响最严重的旅游业如何在疫情全球化、常态化下从低迷走向正轨,是当前面临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2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1.2.1 内容乡土性

乡村旅游是来源于乡村农耕生产和民俗文化的一种旅游形态和活动,乡土性是中国乡村最大的本质属性.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众多乡村面临空心化、衰败化危机,人们对乡土、乡愁的向往成为当前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原生动力,乡土性成为吸引众多都市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业态,其发生和发展必须依靠乡村自然的农业生产、原生农村居住形态、朴实的邻里关系、多彩的传统民俗、多元乡土特产等元素和物质的存在,更多展示的是乡村一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乡村吸引物(见图1).在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征程中,特别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乡土气息”尤为重要.因此,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要充分放大和保护好其乡土性,用其乡土性催生乡村经济活力.

图1 乡村吸引物Fig.1 Rural Attractions

1.2.2 距离近程性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环境比较压抑,而远程旅游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为了充分释放压力,较多的城市居民希望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环境较好的地点进行旅游休闲活动.乡村旅游主要布局在城市周边区域,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游憩、放松的客观需求.受新冠疫情影响,远距离旅游和团队旅游受到管控和限制,居民出行意愿、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有所转变,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的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地成为人们健康旅游的新选择.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环境及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短距离自驾出行成为新风尚,这些客观现实促进和强化了乡村旅游的近程性特征.

1.2.3 布局分散性和规模的小型化

乡村旅游资源形态多样,主要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为主,因这些方式受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从布局上看,乡村旅游呈现较大的地域分散性.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这种分散性极利于疫情管控,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居民乡村旅游的意愿.

此外,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具有游客密度小、投入成本低、雇佣员工少、接待游客人数少等基本特征.乡村地域广阔、游客密度小可以充分确保乡村旅游的舒适性;接待游客人数少、旅游规模小,可以更充分适应疫情防控的特殊需求,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休闲的渴望.

1.2.4 行为多样性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转换,传统的乡村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居民不断变化的旅游诉求.受疫情冲击,众多乡村旅游地开始强化内生发展能力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乡村旅游产业类型日益丰富,乡村旅游已从早期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单一业态,发展成以垂钓、划船、捕捞、采摘、休闲、亲子、研学、养生和乡村民宿等为主的多元化、多功能、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3 乡村旅游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作用与价值

1.3.1 释放居民消费欲望,缓解疫情对旅游的冲击

疫情期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大多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无法外出旅游,旅游的消费需求被抑制.随着中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各个地区逐步开始复工复产,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开始增加,一系列利于旅游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在国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居民的旅游消费欲望得到充分释放.由于国外疫情的不断加重以及国内局部点状聚集疫情的反复,中国有步骤、有节制地开放了省际旅游团业务,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部分机构、单位和人员群体依然实施相对严格的旅行管理,部分群体在防控期间的省际旅游需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远距离的旅游市场难以较快恢复.但是以近程性、休闲性、回归性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需求始终存在,能够满足旅游者健康生活理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断受到市场追捧,整体上看,乡村旅游的恢复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疫情对旅游市场的冲击.

1.3.2 适应和强化旅游对“自然、健康、回归”的消费理念

疫情给旅游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但相对其他旅游业态来说,紧密依托农民、农业、农村而红火起来的乡村旅游则过渡相对平稳,究其原因是乡村旅游所彰显的“自然、健康、回归”特性与疫情防控期间消费者的特殊消费理念不谋而合.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消费理念已逐渐在某些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此次疫情的暴发无疑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强化了人们已经初步形成的对健康消费的认知,乡村旅游原生的环境优势和生态优势使其在所有消费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旅游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环境价值和健康主题的散客化、自驾游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最重要的市场发展趋势.

1.3.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链接点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可以把农村变成景区、农家变成旅游服务点、农民变成旅游服务者、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从而达到优化农业结构、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及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型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与关联效应,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够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大量向乡村地区转移,进一步丰富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供给,促进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健康发展.在新冠疫情给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返贫危机和乡村振兴带来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及持续稳定性恢复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链接条件.

2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态势

2.1 居民健康消费理念将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新冠疫情的暴发虽然给旅游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意识,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促进了新消费需求的滋生,进一步强化了健康消费的理念[16],游客对“疫中出行”带来的不便拥有了更加宽容的态度与理解,越来越多的游客把眼光转向近距离、亲近大自然、健康环保的乡村旅游.这种消费理念的升级与转型必将给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

由表1可知,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了52.1 %.其中,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人次为30.9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次的51.77 %;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8.1亿人次,占同期全国旅游人次的62.89 %,相较2019年乡村旅游人次总体下降了41.4 %,下降幅度低于全国旅游市场水平;2020年乡村旅游市场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占比提高了11.12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疫情防控期,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相比,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的恢复也相对较快.

表1 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和乡村旅游市场冲击对比

2.2 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将变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占全球网民的20 %,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疫情期间,电子信息技术服务普遍应用于疫情防控并成为核心手段,其中人群定位、健康码功能、信息共享等服务助力疫情防控[17].疫情防控期,各大旅游景区实行网络电子预约模式,保证错峰、引流,严控人群的大规模聚集.例如,六盘水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出“玩转六盘水”旅游APP,让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旅游信息并进行选择.网络消费已经逐步成为后疫情时期乡村旅游消费的趋势,网络直播农产品、网红打卡乡村旅游地等形式已经深入运用到乡村旅游营销中.另外,智能机器人、VR体验、5G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电子信息技术服务的大力发展与应用,也必将刺激变革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

2.3 供需双侧改革将加深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产品消费和供给不足严重制约其发展.疫情期间,乡村旅游供给侧与需求侧问题突出,乡村旅游发展中融资困难、人才流失成为供给侧层面的突出问题,而旅游者的谨慎性消费、消费方式与消费层次的转变又是需求侧层面的突出问题.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各地出台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供给率率先摆脱疫情影响,其中需求侧总体低于市场预期,供给侧相比高于预期.为使双侧结构性改革趋于平衡,各地政府针对乡村旅游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区门票、降低乡村农副产品价格、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及做优乡村旅游品质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充分助力乡村旅游市场发挥有效调节作用,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供给,提高旅游者消费需求,以适应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形势.

2.4 近程生活性旅游将助推乡村旅游大规模发展

后疫情时期,居民外出旅游将更多以自驾游的形式在近郊开展,旅游的模式也主要以假日体验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康养度假游为主,这种特殊需求必将带来乡村旅游井喷式的发展.一般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农家乐——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回归自然、体验生活等需求;农业观光园——满足旅游者农业参与、加强体验等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范整洁、近城市的缩影已成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传统村落、村寨——拓宽旅游观光新视野,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18].因此,近程生活性旅游将极大地助推乡村旅游大规模发展.

2.5 基础卫生及设施强化将丰富乡村旅游服务内容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旅游者健康意识逐步强化、安全防护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乡村旅游地只有以更加严格的卫生和防护标准来进行标准化改进和流程化提升,才能够符合疫情之后旅游消费者的新需求[16].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如制定和普及出台乡村旅游新标准、培训乡村涉旅人员、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卫生和防疫措施等,进一步指导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地从业人员优化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公共环境质量,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服务的内容.

3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新策略

3.1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新路径

3.1.1 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

受新冠疫情影响,乡村旅游在公共安全防控、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法制化建设方面的缺陷凸显,为促进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机制.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不良影响,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风险防控依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例如,六盘水市结合“玩转六盘水”等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健全乡村旅游各环节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上,做好风险管控应急预案储备,逐步建立反应迅速、措施得力、行动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居民新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传统服务模式发生转换.因旅游者对服务安全、卫生、健康和私密性的关注,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服务模式和程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重点,突出生态特色,构建基于生态健康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开展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为游客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

3.1.2 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多元优质产品体系

新冠疫情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较为严重冲击的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也为乡村旅游有序发展提供机遇.当下,疫情给民众造成心理压力时更凸显出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引发旅游者对提升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的强劲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市场配置逐步淘汰过剩低端产品,减少新增呆滞供给,增加优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按照全产业链视角构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六盘水市为例,结合六盘水市山地气候和民族文化特征,促进山地运动、康体养生、民间文创、民俗演艺等相关产业和业态发展,构建以度假养身型、健身娱乐型、民族体验型、红色怀旧型、冒险挑战型等为支撑的产品结构体系,提升乡村旅游地发展能力和“抗危机”能力.

3.1.3 构建GIVS(政府(G)+行业(I)+村民(V)+学者(S))多方治理模式

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随着乡村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胜利,2020年6月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通过审议,标志着今后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逐步减小相对贫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解决产业发展、基层管治的多重问题,因此构建GIVS多元治理架构(见图2):充分发挥政府在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中政策指引和宏观调控作用;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创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通过农村土地资源使用权流转,引导当地村民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人力作为资产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主人翁地位并共享乡村旅游建设红利,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全面支持专家学者参与乡村旅游建设,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近年来,中国农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探索,为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三变”改革探索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资源转换问题,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学者的支持,因此在“三变”改革基础上,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实施层面构建GIVS多方治理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图2 乡村旅游GIVS多方治理模式Fig.2 Multi-governance Mode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GIVS

3.1.4 推进“科学技术”融入乡村旅游地建设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推进“科学技术”融入乡村旅游地建设是今后必走之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科学防控、智慧旅游是今后乡村旅游建设面临的重要转型方向.例如,目前六盘水市拥有“玩转六盘水”和“一码游贵州”两个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适时检测技术、无接触科技防控手段可以缓解乡村地区防控压力,减少人力投入和防控风险,实现科学防控.通过“互联网+媒体”政策宣传手段,联合凉都旅游网、微凉都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24 h不间断传递疫情防控和旅游地相关信息,通过精准对接,实现乡村旅游地“引流”.通过智慧景区与智慧旅游建设,能够帮助旅客主动感知并获取景区资讯,使旅游行程的安排与计划进入网络实时互动阶段,提高乡村旅游景区与旅游地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

3.2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地优化发展新对策

3.2.1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建设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自驾游”游客越来越成为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因此必须补齐旅游公共配套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名镇名村(旅游重点村)与干线公路之间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旅游特色村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建有星级旅游卫生间,实现旅游卫生间全覆盖、全达标;根据导览标识系统设置要求,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标识系统;进一步增加公共休闲设施供给,形成主客共享的公共休闲设施体系.

3.2.2 推动金融支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乡村旅游地发展面临资金不足、发展风险增大的障碍.因此,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需求特点,推出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金融产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为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旅游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出现风险的旅游文化贷款,增强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3.2.3 创新打造“升级版”乡村旅游产品

针对农副产品的升级策略,可从种植—加工—生产—包装等进行全方位创新.种植中充分体现艺术化,改变农产品传统的食用功能和刻板的常规用途,使普通的农产品变成更有价值的纪念品、艺术品;加工中充分体现精品化,可以对农产品本身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创意提升,如通过艺术植入、工艺改进、功能创新等手段,实现农作物使用与艺术功能的提升;生产中充分实现可视化,乡村旅游产品最大的卖点是绿色、环保、无公害,为了吸引旅游者,可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可视农业”,依靠互联网、物联网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及培育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呈现在旅游者面前,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优质产品的培育过程;包装中充分彰显品牌化,通过产品外在精致且具有创意的包装,在给旅游者留下固有品牌意识的同时还可以反映出品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结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融入品牌故事,让旅游者充分体会乡村旅游地的情感与匠心.

针对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创新,应充分注入创意理念进行深度挖掘,如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都可以凸显当地产品文化内涵;乡村饮食文化、乡村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创新思路的来源.

3.2.4 强化乡村旅游优质人才引进和培育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人才,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要加大乡村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结合乡村旅游特征,加大岗位管理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好人才引进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引进在山地户外运动及康体休闲等方面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管理科学的优秀人才,以提升乡村旅游实际效益,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品质化发展.健全乡村旅游文化人才培育引导机制,推动当地学校加强乡村旅游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意理念、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遴选优秀乡村旅游产业人才纳入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智库当中,评选表彰乡村旅游领域领军人物和技能大师,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依托当地高校与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建的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研究培训中心等单位,建设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专业人才孵化基地,探索乡村旅游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促进教育、产业、科技、人才政策协同联动.

4 结论与讨论

在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乡村旅游本身的特点以及旅游者旅游的最新诉求都为乡村旅游的复苏带来了机遇.立足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根据乡村旅游“内容乡土性、距离近程性、布局分散性和规模小型化、行为多样性”的特点,充分抓住乡村旅游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作用与价值,结合乡村振兴,总结并探究了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五大趋势,并从推动标准化法制化建设、构建多元优质产品体系、构建GIVS多方治理模式和有效融入科学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发展优化路径;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产品升级创新以及人才引进等角度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与参考.

本文中,笔者从理论上阐释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乡村旅游新特征、新态势及其优化策略,但由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新冠疫情常态化下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定量化评价尚未进行探索,下一阶段研究团队希望通过对互联网等多源数据的爬取和收集,利用定量研究手段综合评估新冠疫情防控对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

猜你喜欢

常态防控新冠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