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主题精选材,点睛议论不可少

2022-07-05苏荣华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天一阁藏书文化

苏荣华

【原题回放】

有人钟爱冬天的济南,有人欣赏雨中的昆明,有人醉心于月下的荷塘,有人向往晴空下的大草原。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会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风景,让人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你是否在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看到过特别的风景,有过特别的感悟?拿起笔,写下让你心动的一次出游经历吧。

要求:(1)标题中应包含“时令+地点”。(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文体看,本题指向游记,要写好一篇游记,首先要理清写作思路,确定游踪线索,要么定点观察,要么移步换景,结合本题题干中“心动”一词,要求考生将真实的主观情感寓于独特的客观世界之中,对游览经过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触动心灵,让自己有所感悟,得到启示的某个方面即可。

题干明确要求“标题中应包含‘时令+地点’”,“时令”包括季节、天气、气候等要素,如题干中提示的冬天的济南、雨中的昆明、月下的荷塘、晴空下的大草原都符合题意。地点可以是一座城,也可以是一池水。

题干提到了“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看到过特别的风景,有过特别的感悟”,所以考生要尽可能写出一种“反常”的观览经历与体验。

【病文展示】

雨中的天一阁

□一考生

暑假,我去了一趟宁波天一阁,那天,不巧下起了雨,爸爸说:“天一生水,雨中游天一阁肯定别有意趣。”

因了这场雨,游人稀少,古朴的青砖甬道上,纤尘无染,泛着泠泠的光。甬道尽头是掩映在苍松古柏下的天一阁一角。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襟危坐的范钦铜像。范钦,这位天一阁的开创者,用一生坚守,造就了一个藏书传奇;范氏子孙,用四百年的坚守,造就了一个文化奇迹。

天一阁,天一生水。

这场雨似乎就是为了这亚洲第一的藏书楼而降临人间的。几百年的风雨,洗尽了楼阁上的尘埃,让一楼的藏书,散发出独特的光彩。(过渡不自然,由现实转入对历史场景的想象很突兀。)

一转头,雨帘深处,似乎有一位老人清癯的背影,他长衣布鞋,正缓缓地登上天一阁,楼门徐徐开启,一卷卷藏书列阵恭迎,老人喜不自胜,翻阅了全部藏书。这位老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浙东学派领袖黄宗羲。黄宗羲以他的学识和名望征服了范氏所有的禁律,成为第一个登阁读书的外姓人。

雨水一滴滴地顺着屋檐滴下,顺着沟渠流转。最后又来到黄先生的砚台里尽情舞蹈,磨出乌黑光亮的墨汁,毛笔在纸上扭转,黄宗羲写下《天一阁藏书记》,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惊世之叹,使天一阁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强调了黄宗羲游览天一阁的重要意义,与上文突出范氏的“坚守”关联不大,使主题走向模糊。)

天色陡然一沉,豆大的雨点凶猛地向天一阁扑来,将阶前的绿苔砸出一个个坑点,浊气升腾,茫茫雨幕中,几个小偷拆墙窃书,一群盗贼撬开了藏书楼的铜锁,为首的那个叫薛继渭的偷儿,贼眉鼠眼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色。这一次,天一阁一大半的藏书被偷走,流落到上海的旧书摊甚至废品收购站。无数的古本、孤本被当作废纸论斤出售,只换回几枚泛着油光的铜板。

那天,雨一直下,天地对在泥沼中挣扎的文化致以最沉痛的哀悼。雨越下越大,还伴随着阵阵惊雷,流落到上海的古籍有的毁于火灾,有的散落民间失去踪影,而商务印书馆花大价钱买回的大批书籍又毁于日寇的炮火中……(这里叙写了天一阁遭遇的天灾人祸,但流于记录作者了解的史实,缺乏适当的议论,使主题更加模糊。)

一阵风来,雨势渐弱,时不时有工作人员巡查展柜,整理书籍。年迈的老馆长语重心长地对一群年轻的工作人员说:“这一楼的藏书,本本都是国宝,将来我退休了,你们一定要接上力,把这些书守护好!”飘过的雨滴里,折射出他们眼中坚定的光。这时,雨已经变成了绵绵细雨,如同春雨般赐予万物生的希望。(情节设置雕琢痕迹太重,抒情用力过猛,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和爸爸坐车离开天一阁。透过车窗,回望青松古柏掩映下的天一阁,雨水冲刷过的地方,迸发出智慧的光芒。(结尾不能卒章显志,文章仅仅是讲述了几个与天一阁有关的故事,流于平庸。)

【病文诊断】

本文记叙了作者雨天游览天一阁时的所见所思,妙处在于没有按照一般游记的写法,按游览路线呈现自己的所见,而是另辟蹊径,追忆天一阁经受的历史风雨,感悟关于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的问题。构思比较巧,但是选材不够精妙,详略不够合理,且停留在记录作者掌握的史料层面,缺少及时的议论抒情,使文章显得平庸浅显。

【升格展示】

雨中的天一阁

□一考生

暑假,我去了一趟宁波天一阁,那天,不巧下起了雨,爸爸说:“天一生水,雨中游天一阁肯定别有意趣。”

天一阁,天一生水。

因了这场雨,游人稀少,古朴的青砖甬道上,纤尘无染,泛着泠泠的光。这雨,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屏蔽了一切世俗的声息,让人心中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只觉安详、熨帖。(加入抒情句,为神游天一阁创设背景。)

苍劲的松柏,松针葱茏,每一根都尖锐有力,向外伸展,仿佛有一股凝结之气要喷涌而出。高大的天一阁在雨中静默着,一任风雨洗尽楼阁上的尘埃。同样静默著的,是正襟危坐的范钦铜像。范钦,这位天一阁的开创者,用一生坚守,造就了一个藏书传奇。此刻,他依然坚守在这里,手抚书卷,目光看向远方,似乎在等待谁,又似乎在送别谁。(进一步渲染一种“静默”的氛围,以范钦铜像的目光为切入点,自然转入对历史人物的遥想。)

雨帘深处,似乎有一位老人清癯的背影,他长衣布鞋,正缓缓地登上天一阁,楼门徐徐开启,一卷卷藏书列阵恭迎,老人喜不自胜,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惊世之叹。这位老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浙东学派领袖黄宗羲。黄宗羲以他的学识和名望征服了范氏所有的禁律,成为第一个登阁读书的外姓人。自此尘封已久的天一阁宝藏的光华便直冲霄汉,为世人景仰。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焕发生命的光彩。(对黄宗羲登阁的场景描写作了一些删改,使语言更精练,同时在段尾加入议论点睛,承接上文“文化需要坚守”这一语意,延展出“文化需要开放”这一结论。)

雨水一滴滴地顺着屋檐滴下,顺着沟渠流转。天色陡然一沉,豆大的雨点凶猛地向天一阁扑来,将阶前的绿苔砸出一个个坑点,浊气升腾,茫茫雨幕中,几个小偷拆墙窃书,一群盗贼撬开了藏书楼的铜锁,为首的那个叫薛继渭的偷儿,贼眉鼠眼的脸上正洋溢着得意的神色。无数的古本、孤本躺在泥水中,被当作废纸论斤出售,只换回几枚泛着油光的铜板。而这只是苦难的开始,凌厉的天火与战火面目狰狞地纷至沓来,天一阁藏书一时间损毁大半。(对天一阁所遭遇的灾难作了一些删改,以薛繼渭为典型,突出强调愚昧对文化的毁灭作用。)

一阵风来,雨势渐弱,时不时有工作人员巡查展柜,整理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浩劫的天一阁得以重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赎购、捐赠、抄录等方式,流散的阁书得以合浦珠还,如今的天一阁更是焕然一新,成为国人的文化高地。

文化,唯有传承,才能烛照后世,而文化自觉才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内驱力。(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界对天一阁图书的抢救保护工作,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顺理成章地指出“文化需要传承,且文化自觉才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内驱力”,使全文文脉贯通,主题集中。)

小雨滴答,我和爸爸坐车离开天一阁。透过车窗,回望青松古柏掩映下的天一阁,像一张用油润的老镜头拍出的颇具年代感的旧照片,这个繁华都市里的文化奇迹,仍将低调地续写传奇。(结尾不仅首尾照应,还能收束上文,展望未来:这个由范钦创造的,一代代有识之士传承的文化奇迹,还将续写传奇。使文章余味绵长。)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保留了原文构思上的优点,抓住范钦铜像这一重要意象,顺着范钦铜像的目光,穿越历史,使作者的遐思迩想有了触发点,思路更通畅,情感更饱满。

作者选取了天一阁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节点,一是黄宗羲登楼读书使天一阁名扬四海,得出“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焕发生命光彩”的感悟;一是将天一阁曾经遭遇偷窃、战火毁损大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界协力使天一阁重生进行对比,得出“文化,唯有传承,才能烛照后世,而文化自觉才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内驱力”的结论,议论精当,颇有见地。通过合理剪裁,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

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载体,抒情议论才能升华主题,使写作由所见即所得的“呈现”上升到“我手写我心”的精神体验。

猜你喜欢

天一阁藏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谁远谁近?
天一阁轶事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