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妈妈:让孩子们在结疤的地方开出成长的花

2022-07-05俞佳铖

妇女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安康家园四川

俞佳铖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双流为了更好地管理地震灾区的孤困儿童,专门设立了安康家园。

如今,14年过去,安康家园陪伴孩子们穿越灾难,涅槃重生,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

“妈,快到你生日了,有没有想好要什么礼物啊?我得提前算一下要省几顿早餐费。”

“就你鬼点子多,你健健康康的,就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

2022年4月底的一天,已在外地读书的刘俊像往常一样和“妈妈”李书曼视频连线,母女俩一聊就是一个小时。

刘俊的这一声“妈”,已经叫了10多年,把恩情叫成了亲情,把阿姨叫成了亲妈。

的确,今年51岁的李书曼并不是刘俊的亲妈,她是四川安康家园的一名“安康妈妈”,而刘俊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孩子……

2022年初夏,安康家园即将完成长达14年的使命。这14年里,家园陪伴孩子们穿越灾难,涅槃重生。

“你们从哪里来?来做什么?”

“我们从四川来,来接你们回家。”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家住四川省绵阳市的刘俊才6歲。她在午睡中被幼儿园老师喊醒,睁开眼感觉天旋地转,很快被人群挤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爷爷正一脸焦急地望向这边,她便跑过去一头扑进爷爷怀里。爷爷紧紧搂着她安慰:“没事了没事了,都会过去的。”

然而,后来的日子,刘俊发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变得沉默寡言,终日唉声叹气,她也没能再回到幼儿园。

一个多月后,爷爷告诉刘俊,她在青海打工的爸妈原本已经快到家了,可遇到地震,不幸遇难。

至亲的突然离去,对年幼的刘俊是个巨大打击。

几个月后,爷爷说,有人组织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去山东看海,刘俊心动了。于是,她带着行李,跟着陌生的叔叔阿姨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事实上,叔叔阿姨并不是带刘俊去玩,而是把她安置到了山东日照的安康家园。地震过后,为了让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恢复和照料,在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倡议下,712名孩子被分批转移到山东、北京等地,这些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不过四五岁。

让刘俊没想到的是,她在山东一待就近一年,她都有些想家了。

2009年6月,另一批陌生的叔叔阿姨来接刘俊和小伙伴。

“你们从哪里来?来做什么?”

“我们从四川来,来接你们回家。”

回答刘俊的是“安康妈妈”李书曼,当时她和20名“安康妈妈”一起,在四川安康家园时任园长胡源忠的带领下,到山东接孩子们回家。

四川安康家园,是四川双流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照料地震灾区的孤困儿童而设立的,招聘懂教育学、心理学且具有护理经验的“安康妈妈”,专职负责孩子们的学习、抚养和教育等工作。四川安康家园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孤困儿童集中安置基地。

就这样,刘俊和671名小伙伴一起回到四川,住进了安康家园。李书曼主要负责3个孩子,刘俊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们经历了大灾大难,再加上亲人离世,心理上有创伤,都有些胆小、自卑。李书曼知道,走进孩子心里的路没有捷径,只能靠平日里一点一滴的关怀去温暖他们。

刚回到双流的时候,一到雷雨天,刘俊晚上就不敢睡觉,躲在被窝里直哭。李书曼发现后便把她搂进怀里,一下一下拍着她的后背哄她入睡。

平日里,她给刘俊梳好看的辫子,逢年过节还会自掏腰包给她买漂亮的衣服。

“现在看上去是个小姑娘了,刚来时又黑又瘦,像个小男孩。”其他“安康妈妈”看到刘俊的变化,都笑说李书曼会“变魔法”。

“‘安康妈妈’是你们的家人吗?”

“是,最亲的那种。”

一天晚上,刘俊正在做作业,李书曼像往常一样问:“丫头,今天作业多吗?”

“没有很多,妈!”听到这一声“妈”,李书曼的心强烈一震,大脑瞬间空白。这是除自己儿子外,第一次有人喊她“妈”。

李书曼知道,刘俊害羞,便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挨着刘俊坐下:“那我们一起做。”她自然地去握刘俊的手,帮她矫正写字姿势,发现小姑娘的手心里全是汗。其实,当时的李书曼,何尝不像刘俊一样紧张和激动呢!

之后,刘俊的“妈”叫得越来越顺口,李书曼也回应得一声比一声响亮。

刘俊上小学五年级时,一次数学考试只考了70分,她怕妈妈生气,便模仿着李书曼的笔迹在试卷上签字。

李书曼发现后,忍不住打了几下刘俊的手心:“你这个娃娃从小就做这种事,长大以后还想做什么!”刘俊泪流满面,连连认错,还在那天的日记里写下这么一段话:“我以后再也不骗人了,我不怕妈妈对我凶,但怕妈妈对我失望。”

真心换真心,在孩子们内心深处,这些曾经的陌生阿姨,不知在什么时候都变成了最亲的“妈妈”。

渐渐长大后,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他们会把学校里过节发的牛奶、饼干带回来给“安康妈妈”,还会调皮地替她们洗脚捶背,说是“过节礼物”。

偶尔,遇到有人问:“‘安康妈妈’是你们的家人吗?”他们的回答坚定而有底气:“是,最亲的那种。”

“陈飞考上了四川传媒学院。”

“小汪在南京大学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成了中学语文老师。”

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安康家园向很多已经离开的孩子们发去邀请函,请他们“回家看看”。

2018年5月9日,孩子们回家了。曾经的“淘气包”张森看到“安康妈妈”张涛,习惯性地挠挠头皮吐吐舌头,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张森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继父,是张涛妈妈似亲人又似朋友般待他,让他变回了那个开朗活泼的小男孩。“妈妈说,挣多少钱不重要,当多大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张森说,安康家园让他有了强大的内心,走上社会后,他没有主动对别人说起过自己在地震中的经历,因为觉得没有必要,伤痕结疤的地方最坚强,但没必要总是拿出来给人看。

在大家的记忆中,2009年至2014年,是安康家园最热闹的时候,五层楼的主楼,除了一楼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其余四层都住满了人,二、三层的男生们特别吵,四、五层的女生们会在床头贴上花花绿绿的贴纸,比一比谁的最好看。有一次宿舍停电,大家聚在楼道里叽叽喳喳地聊天,很快忘记了黑夜的恐惧,甚至傻傻期盼着不要来电。

在安康家园里走走看看,到处都充满着回忆。这么多年,家园从不需要保洁人员,一草一木都是孩子们自己修剪的,一桌一窗也是他们擦拭的。

团聚时刻,不苟言笑的退伍老兵胡源忠园长弹起了吉他,把歌曲《成都》改編成《安康》:“和我在梦中的安康走一走/直到所有往事都模糊了不停留/和我在安康的小路走一走/就算眼中的泪水汹涌了也不停留……”

而今,很多从安康家园出来的孩子都有了各自新的生活轨迹,安康家园的走廊墙壁上,贴着每个孩子入园和离开时的照片,变化的除了外表,还有那越来越自信的眼神。

“这个戴眼镜的已经参加工作了。”

“那个缺牙的孩子现在在成都开了一个奶茶店。”

“小赵容已经是全职妈妈,生活幸福着呢。”

“这男孩现在在列车上当列车员。”

“陈飞考上了四川传媒学院。”

“小汪在南京大学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成了中学语文老师。”

…… ……

如果“安康妈妈”在照片墙前匆忙偶遇,十有八九会驻足几秒,如数家珍般比一比谁家“儿子”更有出息,谁家“女儿”现在过得更幸福。

随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开,安康家园难免逐年冷清。2022年6月,家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张明皓和马永杰即将高中毕业。他们一离开,就意味着安康家园完成了使命。虽然这是家园成立之初就规划好的结局,但安康家人们还是充满了不舍。家园会关闭,但他们心中的这个家永远不会消失。

有专家对“安康孩子”的心理状况做过评估,发现在这里生活学习2至4年后的孩子,心理障碍总检率、儿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和儿童重症抑郁患病率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准。可以说,安康家园创造了灾后孩子心理康复的奇迹。

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奇迹,这都是“安康妈妈”点点滴滴的心血累积。她们努力营造出家的氛围,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才使这些经受天灾和人逝双重打击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心理康复。

“安康妈妈”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2011年11月,在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把爱心奉献给孩子们——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颁奖晚会上,“安康妈妈”入选成为“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2013年,“安康妈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在安康家园长大的孩子中,有370人考上了大学,3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在读。他们有的成了公务员、警察、教师、边防战士,有的开了茶楼,有的在工地上盖房子。不论他们学历多高,也不论他们干什么工作,“安康妈妈”说起他们,都很自豪和欣慰——从家园走出去的孩子,都在结疤的地方开出了成长的花,都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都成了为社会发光发热的人。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安康家园四川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梦中家园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温馨家园
“无忧家园”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