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困境与驱动模式探究

2022-07-04刘军伟刘华

对外经贸实务 2022年10期

刘军伟 刘华

摘要:农业科技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支撑。当前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普遍面临国际化发展动力不足,模式单一;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化知识资源匮乏,人才短缺;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困境。政府、企业与市场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政府应不断完善金融、税收、信贷及财政等政策支持体系,帮助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农业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困境;驱动模式

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是指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以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体,以从事高新技术农业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巴西、印度、阿根廷、墨西哥与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步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差、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弱、国际市场经验匮乏等“天生国际化劣势”。如何提升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困境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通过对外开放纷纷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农业科技企业主动参与全球农业市场分工与合作具有双重作用,不仅有助于将本国产品与服务的研发、生产与营销等价值链条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全球农业价值链的现代化进程。然而,从现实状况来讲,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与国际化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际化模式较为单一,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农业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推动者。但是,由于各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的国际化阶段不同,企业自身技術水平与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也不同,因此国际化动力机制与模式差异较大。在中国与印度等人口较多的新兴经济体中,由于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加上农业资源丰富,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都将战略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动力不强烈,国际市场竞争意识较弱,国际化模式以产品出口、授权经营、代理销售及建立海外销售机构等初级形式为主。但对于南非、巴西与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而言,由于国内消费市场有限,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对外发展并参与全球市场分工的意愿比较强烈。然而,从当前状况来看,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比较单一的“出口导向型”国际化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一般科技产品相比,农业科技产品如农药、良种、农作物、水产品、肥料、园艺与花卉等的技术创新与研发难度较大,往往需要生命科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协作才能完成;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研发成本较高,通常需要经过数年实地试验才能成功上市,但是农业产品本身的适应性及普及性却较差,容易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企业经常面临收益不稳定、投资难以保障等经营风险,导致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意愿与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整体来看,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据南非科技部的相关统计数字,2021年该国农业科技企业研发资金仅占全国总研发资金的8%,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印度与阿根廷等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也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

(三)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国际化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企业通过与海外商业伙伴、商会组织、政府机构、信息咨询机构及科研院所等群体或个人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信息共享机制,有利于获取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关键外部技术与市场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但在新兴经济体,大多数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仍以分散化经营为主,产品类别比较单一,与大型企业及机构等尚未建立完善的合作经营机制及协同研发机制,国际市场信息交流与交换不畅,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未得到提升。

(四)国际化知识资源短缺,国际化人才较为匮乏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所掌握的稀缺性资源如人才、知识与技术等的种类、数量及质量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仍比较低,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人才短缺与知识资源匮乏问题比较突出,从事农业技术研发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可持续供给严重不足。根据俄罗斯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在该国农业生产部门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者仅占全部人口的11.6%;在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年轻专家的比例更低。企业不仅缺乏掌握先进现代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更缺乏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国际市场运营的管理人才。

二、多种模式驱动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国际化发展是企业根据自身优劣势做出的长远战略布局,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企业战略、网络关系、组织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新兴经济体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经历来看,政府、企业与市场等是关键驱动力。总体上新兴经济体国际化驱动模式可分为巴西模式、马来西亚模式和阿根廷模式三种。

(一)巴西模式——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国际化

巴西被认为是全球农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2020年巴西全国农业科技初创企业为1547家,农业产品总出口额超过1008亿美元,在全球食品贸易中拥有最大贸易顺差额。为了推动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巴西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将“以农立国”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拓展农业边疆”计划,全面巩固农业的战略性基础地位;通过实施出口退税、长期低息贷款、免除部分产品出口登记、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等政策措施,全方位支持农业科技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政府通过《低碳排放农业计划》等法案鼓励农业产品技术创新,倡导绿色创新发展,成立全国性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与农牧业研究公司,鼓励企业将基因编辑、数字农业、智能分析、生物农药等新技术引入产品研发领域,依据全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化学、育种选种、肥料结构等特征,建立包括研发、生产、经营、销售与管理等全链条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管理系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巴西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與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大豆、咖啡、蔗糖等农产品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

3.创设良好外部市场环境,实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金融支持计划。针对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在技术投入保障、信贷、产品价格及保险等诸多领域出台金融支持计划,全方位解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资金后顾之忧,甚至还专门针对一些家庭式小微农业科技企业实施家庭金融支持计划,免费培训技术人员,激发企业国际化动力。

巴西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在企业国际化资源配置、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及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但该模式的潜在问题在于,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速度与规模很容易受到政府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容易对政府政策产生过度依赖。

(二)马来西亚模式——企业主导、突出产品型国际化

长期以来农业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马来西亚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由于马来西亚政府持续推进工业化与市场化改革,将发展重点转向非农部门,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农业企业的支持。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不得不主动转向海外市场寻求机遇,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施渐进式国际化发展战略。受制于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及产品竞争力等因素,企业跨国经营首先从与地理和心理上相近的周边东南亚邻国开始,逐渐拓展到其他国家与地区,以直接出口、合资、合作、特许授权、建立海外分部、战略联盟与合作等传统方式为主。

2.聚焦核心农产品优势。马来西亚由于地处东南亚热带地区,棕油、橡胶、可可、椰子等农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采用市场补缺差异化策略,聚焦热带农产品深加工与提炼技术,拓展优势农产品价值链条。

3.实施国际创业计划。通过股权激励及合伙经营等多项激励措施不断强化管理层的创新精神与跨国创业意识,鼓励企业增加农业科技产品出口,倡导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马来西亚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经验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企业既是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也是农业科技产品价值的生产者与创造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产品价值,制定并实施恰当的国际化战略,有助于拓展全球价值链,持续推进国际化。但该模式的潜在问题是,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独自面对海外市场的各种障碍,比如关税壁垒、技术壁垒与贸易摩擦等,较大地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经营难度与风险。

(三)阿根廷模式——市场主导、政府辅助型国际化

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是阿根廷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阿根廷政府一直在“工业化”战略与农业优先出口“外向型”战略之间摇摆,对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几乎没有补助与支持。2015年新政府上台后重提农业振兴战略,开始实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业经济改革,在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强化了对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和战略资产的优化配置与宏观调控,主动放松对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出口管制,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全球市场分工与价值传递。

1.创设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与管理过程,但采取多项措施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政府主动参与国际市场谈判过程,竭力为企业降低海外市场壁垒,减少海外市场经营风险;改革口岸税收政策,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农业科技产品出口税及出口限额,以此来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组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强化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制定严格的农业产品质量监管标准,成立农产品检测机构,提高农业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

2.整合内外部市场资源。由政府牵头,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常态化战略联盟机制与资源共享机制,鼓励企业与海外客户、供应商、商业行会组织、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网络关系,以此拓展农业科技产品研发与销售范围。在海外商会组织的帮助下,阿根廷农业科技产品出口业务从最初的南美洲市场快速拓展至北美洲、欧洲与亚洲等全球范围。

3.重视市场化改革。政府鼓励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面向市场大胆改革,强化在食品、育种、农药化工、基因工程等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加速科研成果商用化,倡导企业采用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与卫星定位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占有率;注重对国际化农业营销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了系统化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阿根廷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推动作用。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获取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与信息,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同时,政府通过制定金融、税收、信贷与产业扶持等政策,引导人力、财力与物力等向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流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进而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

三、推动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2021年国务院颁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机械制造技术向农业各领域渗透,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第19个支持“三农”发展的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参与全球市场分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已超过万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水平仍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我国应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借鉴巴西、阿根廷与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市场等多重驱动作用,加快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与组织创新,提升农业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

(一)发挥体制优势,通过顶层设计引导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政府作为宏观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资源供给者与外部环境营造者,是企业国际化的外部驱动力。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资金短缺、规模效应不显著、国际化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政府应首先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与税收等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低息贷款、出口退税、出口补贴与提高出口通关效率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拓宽出口融资渠道,扩大出口规模,提升产品出口积极性。其次,政府还应积极牵头组建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进出口贸易联盟或协会,帮助企业搭建与国外商会组织及政府沟通的桥梁,打造国际农业资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获取关键目标国市场与技术信息,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深入了解海外客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与国外企业共商国际市场战略、方案与技术等问题,共享国际化发展成果,进而拓展产品全球价值链条。

(二)发挥协作优势,聚集“产学研企”四纬度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针对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分散化经营程度比较高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协调与引导作用,帮助其建立与其他大型跨国公司、科研院所、高校、海外信息咨询机构等的常态化战略联盟与协作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产业集群区,农业企业孵化园区、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业经济开发区等的孵化作用,帮助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技术联合开发、产品分包合作、协同创新等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依托“产学研企”合作平台,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也应持续提高技术人员的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与营销能力等,实现与大型企业的技术标准一体化,推进产品产业化与技术应用,形成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三)发挥创新优势,借力多维技术推动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仍面临技术水平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困境。企业应紧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始终将技术变革当作生命力,强化技术驱动,坚持绿色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特色化、精细化与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开展关键领域如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产品及农业机械等的技术攻关,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科技产品研发与销售全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企业还应积极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吸收国际化新知识,通过资本与技术投入持续提高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经营潜能,提升其国际创业能力、创新意识、风险承担精神、前瞻性、洞察力、国际市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领导力与战略决策能力等。

(四)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纽带实现国际化资源共享

国际市场信息不畅与国际化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我国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应集中独特技术优势,以实现农业科技产品价值增值为目标,以市场为纽带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与海外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及经销商、商业协会、信息咨询机构、政府机构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网络内其他企业等建立紧密的“业务性网络关系”及“社会性网络关系”,组建产业技术合作联盟与市场联盟,形成知识创造与开发的良好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知识获取、吸收与共享机制,提高企业国际化信息搜寻能力,获取关键海外市场与技术,增加农业科技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娜“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品牌战略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9(2):112-114

[2]刘军伟,刘华,王伟.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天生国际化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6):144-150.

[3]薄思怡,吴崇.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战略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22(2):30-33.

[4]杨勃,刘娟.来源国劣势: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国际化“出身劣势”一文献评述与整合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1):113-125

[5]邹立凯,唐继凤,李新春,新兴市场天生国际化企业海外市场扩张机制研究——基于两家中国科技型企业的案例分析[J].管理学报,2021(11):1581-1588

[6]张晋楚,张启明.“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背景下我国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建设的基本取向研究[J].农业经济,2020(2):129-131.

[7]张天顶.全球价值链重构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17(1):33-43.

[8]Syed Zamberi Ahma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usiness Strategy:Some Evidencefrom Firms Located in an Emerging Market[J].Journal ofAsia Business Studies,2014(2):168-186

[9]Pananond, Pavida. Motive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View from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s[J].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5(1):77-86.

[10]Nik Ab Halim, Nik Abdullah and Shahrul Nizam MohdZa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MalaysianSmall Medium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rade,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4):318-322.

【基金項目】本文系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中小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2019KRM062):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动因、模式与战略》(2018S24):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企业外派经理人跨文化调适中的领导话语建构》(21JP103)。

【作者简介】刘军伟(1977-),男,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跨文化商务沟通与管理。刘华(1976-),女,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商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