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

2022-07-04刘晓彤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刘晓彤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尤其是乡村振兴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针对农村公共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提升农村居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就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基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公共文化供给与乡风文明建设的逻辑关系;分析二者的现状,以云南省为例,对二者近十年来的数据进行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拟合;最后实证检验二者的影响程度,着重探讨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对加快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农村全面振兴总体规划,其中,文明乡风建设是强而有力的保证。农村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精神层面的繁荣。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改进设施建设,培养教育事业等使得乡风文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改进过程中仍存在着效率低下等不合理问题。本文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探讨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影响程度,对优化我国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2 逻辑与影响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文化投入是灵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赋予乡村优秀文化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构建以公共文化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为核心的现代乡村文明体系。政府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力度,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文明活动,提高乡村文明质量,实现乡村软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2.1 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构筑文化建设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序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包括乡镇文化站和图书馆建设、电影放映活动、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活动等,取得初步成效,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文化知识传播的增加使农村居民受到教育和启发。在乡镇文化建设中,结合本乡本土风俗开展活动,传承弘扬特色文化,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农村文化氛围,构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促进乡风文明程度提高。

2.2 公共文化財政支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教育水平是体现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在当前人口基数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教育支出应优先重视义务教育,政府主要承担了弥补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以及文化事业费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教育支出,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国家财政对文化及教育支出的效用。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影响十分显著。近十年来,乡村普通学校升学率提高,生师比及文盲率都有所下降。政府调整教育支出比重,划拨教育经费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实施专款专用,明确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提高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储备。优化农村教育经费结构,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效率,使得义务教育水平均衡得以保障,提升农村居民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2.3 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营造社会文明环境

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文明振兴水平的体现,开展社会文明评选活动,在实践参与中激发乡村社会文明主体对社会文明的需要,提升其创造社会文明的能力。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以及资金结构优化,逐步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首先,增加社会文明知识传播和覆盖,实现农村电视和广播节目人口全面覆盖;其次,邻里和睦从而起到凝心聚力谋发展,合力共建美丽乡村,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动力保障,全国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评选数量逐年递增;最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增加,营造社会文明的环境,提升乡村文明氛围,进而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程度。

3 现状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现状分析与指标选取

3.1.1 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是文化行政职能机构通过财政收入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有计划地分配,以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和文化再生产的资金需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政府对农村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增加文化事业费和义务教育经费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加快补齐短板。我国乡镇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以云南省为例,乡镇文化事业费从2010年的3127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0233.03亿元,增长了6.4倍(见图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231.8154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62.99532亿元,增长了2.86倍(见图2)。

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非均等化供给、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性较低等。农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突显,成为当前民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指标选取

文化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义务教育经费是指义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费用。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对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的整体核算,本文着重对“狭义文化”进行分析,选取文化事业费和教育经费作为投入指标,因农村层面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以云南省为例,选取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与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两个相对变量作为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的衡量指标,同时,选取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控制变量。

3.2 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3.2.1 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乡风文明建设是指在乡村各项工作中,通过提倡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乡村形成崇尚科学文明的健康新风尚。乡风文明建设包括公共文化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三个方面。

首先,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国家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新时代精神文明相结合,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劲动力,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后,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全国文明村镇数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村电视和广播覆盖率接近实现百分之百全覆盖,增加农村居民文化教育传播途径。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高,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体现了乡风的提升。但是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文化活动阵地比较薄弱、文化活动开展有限、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等。

3.2.2 乡风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拟合

以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级指标,为此设置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思想道德修养、乡村社会文明程度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共设置了9个三级指标。其中,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包括乡镇文化活动用房覆盖率、乡镇文化站人均藏书量2个三级指标;乡村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难以精准度量,选择普通高中生师比、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文盲率4个三级指标间接反映思想道德修养,其中普通高中生师比和文盲率为负向指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也难以精准度量,可采用农村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文明村占行政村的比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间接反映1。

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运用熵值法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各级指标赋权,根据权重拟合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得分。为使论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更具专业性和合理性,逐步采用确定正负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平移处理以及熵权计算,从而得出乡风文明建设得分的方法,把原始的时间序列数据转换为拟合值。

4 实证检验

4.1模型选定与构建

建立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的回归模型,对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将乡风文明建设合成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与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构建如下模型:

t表示年份(t=2010,2011…2019),X1t为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X2t为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Yt为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拟合指标,Controlt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ut为随机干扰项,其中X1t,X2t,Controlt单位为万元/人。

4.2 模型估计与检验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估计,回归分析结果为:

根据回归结果得出结论:第一,从经济意义检验来看,解释变量符号与预期相同,即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与乡风文明程度存在正相关,符合实际意义;第二,从方程的拟合优度来看,可决系数接近1,拟合效果较好;第三,从t检验结果来看,X1t与lnX2t的回归系数均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选取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与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变量均显著;第四,从F检验结果来看,方程总体显著。

4.3实证结论分析

云南省2010-2019年以来,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与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正相关,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均乡镇文化事业费。其中人均乡镇文化站每增加1万元,乡风文明程度平均增加0.45%,人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每增加100元,乡风文明程度平均增加0.29%,其他变量例如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万元,乡风文明程度平均增加12.7%。因此,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对乡风文明建设促进程度比乡镇文化事业费效果更好。

5 政策建议

5.1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打牢培育文明乡风的文化根基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与乡风文明建设程度显著正相关。教育能够提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自身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精神和自主发展意识。义务教育是培养农村居民主体意识的基础环节,要重点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在经费投入上,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對农村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学校建设以及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薪酬待遇,更好发挥农村教师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作用,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切实需要。

5.2 优化文化财政投入结构,健全增强文明乡风的文化阵地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设立的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优化财政结构,注重文化经费支出对教育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分配,鼓励村镇建设文化广场、公共文化图书馆和乡村文化站,同时实现电视和广播的乡村百分之百覆盖率。重视配备文化从业人员,进行文化宣传和管理,为农村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5.3 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切实改进文明乡风的文化内涵

搭建文化平台,构筑乡风文明载体,组织形象生动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乡风文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政府应当多多组织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增加农村居民感受艺术熏陶的机会,陶冶情操,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同时大力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的评比,发挥榜样的力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家家户户文明程度都大幅提高。

1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历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文明网授权发布。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