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文明理念下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

2022-07-04叶怡君

科学与财富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重塑反思

叶怡君

摘  要:通过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变化过程的整理,总结出当下土地价值认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慢慢转变为经济至上,土地价值的认知从模糊、单一的生产资料也转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资源,即将土地从生产生活工具向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商品转变,以土地的交易、开发、增值为主的短期经济思想认知逐渐成为主导。(2)土地的价值取向会跟随土地使用性改变而产生变化,从生活空间到资源,再到资产、资本,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约化发展,大量土地非农业化,集中到能够更多的创造财富、发掘资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认土地的商品化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这也使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3)人类应该更加规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条件的去开发使用土地,从而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供给之间寻找出平衡点,在建立土地空间开发保护一系列制度的同时,也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够逐渐扭转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价值;价值认知;反思;重塑

土地是人类开展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的利用方法和管理方式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1]。自国家1990年推出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转让开始,房地产市场成功建立并开始了迅猛发展,被赋予更多土地交易权力的地方政府在大规模土地流转供应及资本价值挖掘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地价值的资产转化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资本积累,土地资产成为中国社会财富的支柱[2]。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地需求也在日益加剧,社会财富增长的核心是土地非农业化过程,是通过影响自然环境、加剧资源消耗、激化社会矛盾为代价实现的[3]。土地的价值认知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对待土地的行为与态度,是社会各阶层进行土地流转的心理基础, 也决定了土地流转的规模与速度。

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为了完成超越工业文明的目标,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人口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控制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的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适宜居住、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给自然环境更多自主修复的时间空间,给农业生产留下更多沃土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的美好生活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生态文明理念下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扭转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实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建立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在梳理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土地的价值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来认真反思,以期为改变工业化时期土地使用的惯性思维,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土地价值认知,完善土地的价值认知体系提供帮助。

1 土地价值的认知变化过程

作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渐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环境要素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从而使土地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了劳动价值[9]。人们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存在一个从单纯的生活空间到重要的生產资料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赋予了土地更多的附加价值认知。

远古时期,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对土地的价值理解仅仅局限在生活空间方面,土地所有权的概念较为淡薄,土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动植物也与人类共享着这片土地。

当人类进入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模式时,土地就转变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开始了向肥沃易耕种的小块土地上聚集,经过自然繁衍生息形成部落,而土地所有权的概念也开始逐渐形成,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从单纯的生活空间转变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当部落间出现联合,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占人口极少数的贵族阶级拥有大部分的土地,而占人大多数的农民,却只占有少数的土地,贵族阶级将占有的土地租借给农民,通过收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土地成为剥削的工具,也为土地赋予了对身份、地位的价值认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保持着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半成的地主、富农,占有着全国一半的土地资源,他们凭借所占有的土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九成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着两到三成的土地。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土地价值的认知仍停留在生产资料和剥削工具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土地的使用从传统农耕大步向工业化转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自然产物加工不断深入,对土地进行了大范围、高质量的开发利用,对土地赋予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当国家推出土地使用权可以进行有偿转让时,赋予了土地使用权作为可流通商品的商业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及不断向城镇化迈进下,造成了土地价值的不断高涨,国有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格在90年代至今已增长上百倍,大中城市的建设用地出让价格更是几百倍的暴涨,人们对土地又赋予了投资价值,工业化用地的与日俱增加剧了土地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土地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今社会必不可少但又十分紧缺的空间资源。

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慢慢转变为经济至上,土地价值的认知从模糊、单一的生产资料也转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资源,丰富了土地价值内涵,将土地从具有生产价值的工具向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富有消费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商品转变,以土地的交易、开发、增值为主的短期经济思想认知逐渐成为主导。

2 土地价值的认知反思

从工业文明发展至今,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逐渐固化,土地价值主要以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投资价值为主导,长期忽略了土地的自然价值,还处于人类经济利益为主的认知状态,人与地的关系始终围绕在人类需求这一内容,人类对土地的价值认知一直以满足人类需求作为土地的价值标准,这造成人类对土地关注的焦点一直在是否能满足我们目前需求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长远价值,对自然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等负有重要责任,这值得我们对衡量土地价值标准进行深刻反思。

价值体现在事物与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是呈双向或以上的,人类的需求力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事物的价值也起到了衡量需要的作用。当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价值也会随之不断升高,而对土地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当这种方法创造的财富远高于农业生产带来的财富时,大量土地就会向非农业化发展。大量土地非农业化发展营造出的经济繁荣背后,是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自然环境被破坏。

价值取向具有实践性,它具有决定、支配主体价值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主体本身、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均有重大的影响。土地的价值取向会跟随土地使用性改变而产生变化,从生活空间到资源,再到资产、资本,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约化发展,集中到能够更多的创造财富、发掘资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认土地的商品化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这也使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

事实证明,追求土地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投资价值在土地价值中的主导作用是片面的,如何衡量调整土地自然价值在土地价值中的比重,评估自然资源消耗带来的眼前利益与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未来损失,是需要深刻思考研究的问题,只有当这个问题被人类充分理解之后,才会对土地的价值认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根本解决过量消费自然资源满足现有生活的现象。更好地制约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人们对土地使用方式的规范化、限制化,以避免造成土地不可逆的价值损失,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土地价值的认知重塑

工业化的进程中始终以人类需求为主体,对土地一直保持在大范围、高强度的利用中,这种忽视了土地自然恢复能力的深度挖掘利用造成了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难以符合现阶段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使用向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倾斜严重,土地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投资价值在土地价值中的地位日渐突显,而土地的自然价值日益弱化,提高土地自然价值在土地征收、收购、收回时在土地价值评估中的比重,将土地的自然保护程度纳入到土地使用方式的规划中去,才能切实有效的达到保护土地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更加规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条件的去开发使用土地,从而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与自然资源供给之间寻找出平衡点,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人口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控制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调整开发利用的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适宜居住、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给自然环境更多自主修复的时间空间,给农业生产留下更多沃土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的美好生活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为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建立起体现出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建立土地的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等一系列保护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宣传,增强全人民的节约、环保意识,形成杜绝浪费、合理消费的社会风气,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随着一系列制度、措施的贯彻实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够逐渐扭转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从源头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人民创造出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根本目的。

4 结论与讨论

(1)本文通过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变化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慢慢转变为经济至上,土地价值的认知从模糊、单一的生产资料也转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资源,即将土地从生产生活工具向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商品转变,以土地的交易、开发、增值为主的短期经济思想认知逐渐成为主导,将土地这种自然资源转变为土地资产、土地资本,以影响自然环境、加剧资源消耗、激化社会矛盾为代价,达到经济繁荣的目的。

(2)土地的价值取向会跟随土地使用性改变而产生变化,从生活空间到资源,再到资产、资本,当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价值也会随之不断升高,而对土地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当这种方法创造的财富远高于农业生产带来的财富时,大量土地就会向非农业化发展,土地的商品化使土地不可避免的向集约化发展,集中到能够更多的创造财富、发掘资源的土地使用中去,不可否认土地的商品化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这也使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

(3)人类应该更加规范的、有限制的、符合自然条件的去开发使用土地,从而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供给之间寻找出平衡点,在建立土地的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等一系列保护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宣传,增强全人民的节约、环保意识,形成杜绝浪费、合理消费的社会风气,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够逐渐扭转人类对土地价值的认知,从源头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人民创造出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晶.农民土地价值观异质性及对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

[2]沈悦,刘洪玉.房地产资产价值与国家财富的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04(01):51-59.

[3]周晓艳,康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本运营动机透视——基于四维视角的框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05):112-11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重塑反思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