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智库建设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2022-07-04曹高明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智库研究

摘要:[目的/意义]加快地方智库建设既是地方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过程/方法]通过长期跟踪中部X省智库建设实践发现,该省智库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智库建设顶层设计与政策的落实有差距、智库研究成果供需失衡、智库参与决策机制缺失、智库之间交流机制不畅通、智库研究人才流动不足与培养动力缺失、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既有政府主动作为不充分,也有智库单位、智库研究人员参与动力不足等。[结果/结论]研究认为,优化地方智库建设与发展,应从完善智库建设支持性政策、畅通智库研究成果供需渠道、建立和完善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长效机制、搭建智库之间交流平台、探索地方智库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智库建设     地方智库    智库实践

分类号:C93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3.07

1  前言

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5号)以来,含X省在内的各省(市、区)政府纷纷出台了地方纲领性文件,大力推动地方智库建设,如安徽、江西、广东、山东、河南、湖南等省都出台了地方智库建设实施意见或方案,掀起了地方智库实践与探索的浪潮。X省作为我国中部内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基本在中游水平,如2020年X省的GDP、教育水平及竞争力、本科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名基本在第15~20名之间。自X省正式启动智库建设工作以来,笔者通过长期跟踪调研X省智库建设工作,包括调研智库建设责任部门、智库建设参与单位、智库单位成员(含省直单位内设研究部门、高校、省委党校、省直科研院所等)、智库研究人员,通过实地查看智库建设成效、参与智库政策制定及参与专家座谈会等,认为X省智库建设在迎来发展机遇、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建设困境。困境既有来自政策的约束性,也有来自智库的自身发展动力及主动性不足,且部分制约因素将直接影响智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X省的智库建设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做法与经验,剖析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

2  文献回顾

自1971年保罗·迪克逊(Paul Dickson)撰写的《智库》(Think Tanks)后,国外对智库的研究日渐增多,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智库建设及参与政府决策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相关研究主要从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战略管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1-4]。

国内学者对智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欧、美等国家起步较晚。其中,较早对智库开展研究的有朱旭峰[4-5]、任晓[6]等学者,研究对象以介绍并总结欧美智库建设经验为主[7]。自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出台后,国内学者才转向并聚焦于国内智库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地方智库的研究,梳理相关文献,认为相关研究角度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某一细分类型的地方智库,包括地方高校智库、地方党校智库、地方社科院智库、地方科技智库等。例如,周笑梅[8]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研究样本,分析和解释地方智库发展的困境及影响因素;高振强[9]通过回顾地方高校智库发展历程,分析地方高校智库发展特征,并提出地方高校智库发展路径。二是探讨影响地方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某一具体因素,如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协同创新等。从智库人才角度,李蒙等[10]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湖北57所高校智库人才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信息资源角度,黄晓斌等[11]以广东地方智库为例,分析了地方智库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地方智库协同创新发展角度,李瑞等[12]、钟裕民等[13]认为复杂性时代的到来要求地方智库必须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集众智的价值共创。三是对提高地方智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分析。例如,在参与政府决策方面,张会恒等[14]认为“智库与政府沟通不畅”是“因”,“体内循环多、成果转化少”是“果”;李钊等[15]认为,缺乏组织引导、上报通道、处理反馈机制和评价激励制度,制约了地方智库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徐晓虎等[7,16]利用多种竞争力分析模型对地方智库竞争力进行了模拟分析评估。四是以某一具体地方智库为研究样本。例如,余秋萌[17]、杜睿睿[18]、颜为民等[19]分别对玉溪市、邢台市、西部欠发达地区等地方智库建设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对地方智库研究的文献已有一定的数量,但研究角度通常比较单一。智库建设毕竟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政策制定、人才培育、资源投入等多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可能导致智库建设事倍功半。虽然已有的部分研究是以地方智库为样本,但是针对中部省份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地方智库建设实践角度的更少。以省级地方智库建设实践为研究范例,可以有效地观察地方智库在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思考下一步完善策略,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3  中部X省智库建设与发展现状

自2015年,X省根据国家智库建设意见,结合自身智库建设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动省内各高校、省直单位内设研究部门、省直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研究基础与特色,通过组建相关智库研究机构、搭建智库研究团队、优化智库研究成果供需机制、做实智库研究成果发布平台等,初步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智库建设体系,在参与X省党委政府决策、推动X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3.1  智库建设顶层设计已基本构建完毕

作为智库建设纲领性文件,X省2015年出台的智库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培养30~60个发展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质量智库”等具体要求;在同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省内外知名度的新型智库”。此后,在2017—2021年,X省不仅成立并调整了智库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成员,还陆续出台了智库建设的实施方案、智库管理办法(含智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智库课题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智库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智库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由此可知,X省智庫建设顶层设计已基本搭建完毕,与外省同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省(市、区)相比并不落后,甚至部分政策走在兄弟省(市、区)前列。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3.2  智库单位布局已基本完成

根据X省2017年出台的智库建设实施方案,在智库单位建设的步伐上,X省实施的是“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开展智库试点单位建设阶段,X省于2018年上半年完成首批17家省级智库试点建设单位的布局,分别设立在省直机关内设研究部门、省直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研究领域涵盖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文化强省、党史党建等与X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根据X省智库建设实施方案及智库管理办法,试点建设期为3年,通过实施动态管理考核机制,逐步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第二步,是智库建设具体实施阶段。根据X省智库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上半年,X省引入国内知名第三方智库评估机构对17家智库试点建设单位进行考核评估,最终遴选出10家首批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和5家首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这些重点高端智库研究方向与X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智库建设经费投入持续有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有序、智库研究成果社会反响良好。在智库单位设立数量上,与周边兄弟省(市、区)规模相当,如2016年安徽省认定的省级智库数量也为15个,其中重点智库10个、培育智库5个。目前,X省绝大部分智库均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CTTI)来源智库。

3.3  智库供需平台已逐步搭建

根据X省出台的智库建设意见和实施方案,智库供需平台由X省社科联主导建设。具体举措如下。一是通过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引导社科研究人员开展智库研究,如发布省社科智库研究专项项目。该类研究项目选题通常源于X省社科联与省委省政府、省直厅局等实际工作部门,即实施“政府出题、智库答题”的模式,大部分选题都能够较好地契合当前X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热点、难点、堵点。二是由各智库单位报送智库项目选题,由X省社科联研究分类汇总后提交相关实际工作部门参考,修改反馈后进行部署研究。此类选题属于被动式,一般存在选题学术性较浓、范围较小、时效性、针对性偏弱等问题。三是由省社科联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共同发布智库研究专项选题,如法治建设专项、生态文明专项、产业发展专项等。此类选题一般参与群体少,覆盖面小,社会影响力也不大,但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研究质量也较高。

3.4  智库研究成果报送渠道已趋多元化

在X省智库建设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含各相关智库建设单位在内的高校、省直科研院所等都积极打造自身主导的智库研究成果报送渠道,努力扩大智库影响力、思考力和决策力,力求摆脱智库研究成果传统报送渠道窄、报送时间长、成果反馈不及时等窘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X省各主要本科院校、省直科研院所及部分省直单位等先后成立了近50个智库内刊(不含党政机关内刊)。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部分智库内刊已成为X省党委政府领导必读的刊物,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此外,X省部分智库单位及人员也积极向国家领导及相关部委报送特色研究成果,在获国家主要领导人书面肯定性批示上也佳绩不断。

4  中部X省智库建设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X省智库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但长期调研与跟踪后发现,当前X省智库建设与发展水平与社会期望相比仍然偏低,与沿海发达省(市、区)的智库建设规模、速度、水平、成效相比仍有差距,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智库研究成果的水平不高、影响力不足,智库研究人员仍属少部分群体偏好且人才梯队成长缓慢,实际需求单位对智库研究成果认可度偏低,能够直接参与省级党委政府决策层面的智库研究成果及研究人员少之又少等。如X省某智库自开展试点建设至2020年年底,获省部级以上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的智库专职研究人员仍不足5人。

4.1  智库建设顶层设计及政策的落实仍有差距

在智庫建设顶层设计上,长期跟踪显示,与周边省(市、区)相比,虽然X省部分智库政策走在兄弟省(市、区)前列,但部分实质性、长期性和专项性的扶持政策仍难以落地或尚未出台,部分政策瓶颈亟待打破。例如,高校作为X省智库建设的主要参与单位,在高校智库建设上,未像安徽、山东、广东等省一样出台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或意见);在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方面,也未像安徽、山东、广东等省一样出台省级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在X省已出台的智库政策落地方面,有些举措落地缓慢或有差距或尚不能落地。以X省出台的智库建设实施方案为例,要求成立新型智库理事会、打造智库研究评价中心、制定智库研究成果认定实施细则等都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智库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及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的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顶层设计牵头单位在智库建设理念上,超越及创新理念不足,加上日常管理中缺乏充分授权的战略思维,“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再等等”等观念或多或少地是工作主基调;二是责任(协作)实施单位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清楚、不了解本单位在智库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扶持性政策不明朗或激励举措不充分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程度不愿意或缺乏条件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的可能性;三是政策落实问责机制尚未有效执行,虽然X省出台了许多智库政策文件,但是尚未有相关责任部门督办政策与文件的落实与效果,“墙上挂挂”的政策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4.2  智库研究成果供需失衡

X省智库发展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智库研究成果的供需失衡。一方面,政府实际工作部门认为智库研究成果不接“地气”,学术氛围浓,诠释性和解释性的内容过多,前瞻性和思考性的研究不足,难为其所用。此外,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又时常苦恼重大智库研究项目找不到合适的研究团队,常常是熟悉的研究团队难以研究出理想成果,认可的研究团队又存在要价过高、难以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智库及研究人员认为,相关研究成果通常难以获得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及肯定,递交上去通常“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即便有领导批示或被党委政府部门采纳,也无从知晓,通常须依赖个人社会关系才能获悉具体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同样的研究报告走不同渠道会获得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走正常报送渠道无反馈,走私人渠道却社会反响极好。此外,诸多智库研究人员通常期望其研究成果即使未被有效采纳也能够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以便于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实力。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库单位与党政实际工作部门沟通不畅。X省大部分智库单位一直以来相对封闭,研究成果大多数限于同行交流与沟通,很难走向党委政府决策。即便承担党委和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也具有随机性、临时性和短期性的特点,导致研究团队成长缓慢、视野不高、研究方式欠佳等问题。二是基于种种原因,党委和政府对于智库单位缺乏必要的信任,在决策过程中较少主动地与智库单位进行沟通,特别是涉及重大决策领域,私人领地意识仍不同程度存在。研究人员难以第一时间直接、准确地掌握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也难以获取开展研究的必要统计数据与研究资料,导致部分智库研究课题站位不高、深度不深,甚至跟不上已出台政策的精神。三是部分智库单位在智库建设中或多或少地简单执行“唯批示论”,一定程度上导致智库研究人员开展智库研究时急功近利,偏离智库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初心与使命。四是来自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部分智库选题可能存在未经严格论证,出现选题偏大或不严谨等,导致研究人员难以破题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完成智库研究任务,研究人员存在应付了事或疲于应付的心态,这进一步恶化了党委和政府与智库之间的信任协作关系。

4.3  智库参与决策机制缺失

与部分沿海发达省(市、区)智库建设质量、速度、深度相比,X省智库参与党委政府决策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实质性建立,智库咨询服务市场尚未萌芽,除极少数专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省领导“圈定课题”或省直单位委托的重大智库研究专项课题等高质量课题外,更多的智库研究信息沟通仍旧依赖“猜”“打听”“琢磨”等非正式渠道获悉,导致智库研究专家参与省级重大决策咨询的层级和规模十分弱小,参与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X省没有在制度层面上给予决策咨询以准确定位。X省智库咨询服务市场尚未建立,智库参与党委政府决策的机制尚未深入实施,党委政府没有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广泛听取专家及社会各界意见有效地落实下来。二是与全国总体情况基本一致,X省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有偿咨询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当前,社会对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理念比较薄弱,很多单位及个人不习惯有偿咨询,认为智力成果应当低价甚至无偿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市场的发育程度严重不足,成为制约X省智库发展的重大障碍。

4.4  智库之间交流机制不畅通

X省自开展智库建设工作以来,智库之间交流步伐十分缓慢,交流层次与规模较小,沟通方式以日常的非正式沟通为主,沟通的信息也较为单一,以日常开展活动为主,事关智库运行与发展的深层次沟通相对匮乏。X省自2017年开展智库建设工作以来,尚未组织召开过以智库建设与管理为主题的工作交流会和推进会。交流机制的不顺畅,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智库难以比对衡量自身优劣,包括在智库研究方向与领域的选择上可能趋同,在智库投入强度上难以跟上其他单位步伐,在智库人才引进培育上缺乏整体观和战略观。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X省智库交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X省智库交流机制虽有政策,但并没有实质性落实;虽有交流平台年度智库峰会,但平台单一且仅限于发布交流年度重磅智库研究成果。二是智库之间缺乏沟通的主动性。一直以来,X省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内设智库与高校智库、省直科研院所智库之间缺乏总体统筹协调,难以有效地发挥不同类型智库的相对优势。例如,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研究中心),主要承担短期对策性研究,而高校智库、省直科研院所智库往往侧重于中长期发展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二者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和沟通,导致不同类型的智库研究机构针对同一个研究课题,分别组织不同力量研究,之后又分别通过不同渠道送达至党委和政府决策层,研究成果既可能雷同,也可能存在因研究分析角度不一造成观点相矛盾,不仅导致物力、智力双重浪费,还存在政府不信任智库及其研究成果的可能。

4.5  智库研究人才流動不足与培养动力缺失

当前,制约X省智库建设与发展的另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智库研究人才缺乏流动性。“旋转门”制度虽然在智库建设实施意见等政策中被提及,但旋转却严重不畅,人才培养动力缺失。一是X省智库人才的流动性较差。虽然已有极少部分退休领导从党政体系流动到智库体系,但该流动仅是单向流动且规模较小,影响力弱,而智库研究人员进入党委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的渠道目前又尚未有效开通。调研发现,智库研究人员虽有到党委和政府部门挂职的学习意愿,但相对而言,党委和政府却缺乏打开“旋转门”的动力,且通常以没有相关支持政策来推辞;即使打开,也是部分打开,即挂职的岗位通常不重要,难以达到挂职学习的期望值。二是智库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及动力缺失。对于如何培养智库人才,X省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权威的支持性政策,基本依靠各智库单位自行努力探索。当前,X省除党政系统内的智库外,其他智库单位的大部分研究人员均处于兼职模式,愿意且主动从事智库研究的研究人员占比非常低。虽然X省智库管理办法中对智库入选条件提出了智库研究人员专职化(即人事编制单设且在智库)要求且有职位数最低要求,且各单位在智库研究人员招聘及培育上给予了相对更加优惠的政策,但依然难以吸引足够优秀人才加盟智库建设。

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智库研究人才相关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缺乏有效的激励或兜底性举措,导致智库研究人员缺乏开展专职研究的动力。二是与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即便是兼职,智库研究存在的收益不确定性导致研究人员的从业意愿偏低。根据X省目前职称晋升政策,传统学术研究只需按照既定相关的学术量化指标,按照传统学术研究的“砌砖”模式即可完成科研业绩考核,实现科研量考核与职称晋升;而智库研究,按现有“游戏”规则,批示基本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批示属不确定性因素,无批示则等于“做无用功”,难以完成科研业绩考核,导致智库研究风险过高。例如,根据X省智库研究成果当前报送管理办法,成果见刊7天内必须送达省领导审阅,超过7天则被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直接销毁,但研究人员及智库单位通常是难以知晓这7天内相关省领导的行程安排。三是智库研究氛围不佳。当前,X省还存在一定的歧视智库研究的噪音,如智库研究是学术研究无希望者的迫不得已选择或捷径,是学术研究的衍生品等。智库研究人员身份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低于传统学术研究人员,导致智库研究人员的培养不可避免地走向窘境。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4.6  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缺失

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与认定事关智库单位品牌塑造、形象打造,事关智库研究人员积极性、社会认可度、职业认同感等。与全国大部分省(市、区)类似,当前X省对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与认定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智库单位之间对成果的评价与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对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与认定通常是“非正即负”。当前,经多年培育,X省的智库建设依托单位(如高校)虽对获批示的智库研究成果会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科研认定,发放科研奖励,但对未获批示的成果,通常不给予科研认定,更没有科研奖励。二是认定的智库研究成果形式单一。X省高校智库,即便是走在X省前列的高校智库,虽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智库研究成果给予科研奖励,包括根据批示领导级别及内容,如视同A类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等,但对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厅局或区市主要负责人批示的成果,或参与相关实际工作部门座谈会或参与党委政府相关政策制定的研究成果等,目前尚未有相关评价与认定政策,开展智库研究的兜底性保障政策仍然不足。第三,智库研究成果与职称评定尚不能有效衔接。在职称评定方面,对获批示(或被采纳的)的智库研究成果如何纳入职称评定,X省尚未有统一的权威标准,导致智库研究人员“一心两用”,即职称评定部门(通常为“人社部门”)并不认可智库研究报告或降低智库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例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常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成果视同CSSCI来源期刊甚至更高进行认定,但职称评定部门并不参照执行。此类情况在X省的理工类高校中尤为明显,使得对部分专家而言从事智库研究可能不得不變成业余爱好。

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X省尚未出台智库研究成果认定与评价实施细则,虽然该省的智库建设实施意见有所涉及,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实施办法,观望而行是最省事的可行策略。二是相对传统学术研究成果而言,智库研究成果属相对新生事务,科研及职称考核、认定规则的改变必然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特别是在理工类高校中,改变当前科研及职称的考核和认定规则尤为困难。三是与传统学术研究成果不同,当前智库研究成果质量的认定缺乏权威的量化标准,对科研管理考核部门及职称评定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难以作为可能是不得不面对的被动选择。

5  优化地方智库建设的意见建议

结合X省智库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可知,阻碍地方智库建设步伐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体制机制及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智库建设依托单位(如高校、社科院等)及智库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提升地方智库社会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需政府、智库单位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补足政策短板、修订不合时宜的政策迫在眉睫;对于智库单位而言,提升内功、培育人才梯队也迫在眉睫;对于社会而言,肯定智库研究成果、宣传智库作用同样重要。

5.1  持续完善智库建设支持性政策

虽然智库建设已历时多年,各项支持性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地方党委政府仍应根据发展需要快速补足政策短板。对X省而言,对比兄弟省(市、区)的做法与经验,应从智库中长期规划、高校智库政策、人才政策等主要短板入手。一是制定出台当地智库“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宏观上、长期上解决智库发展方向与投入保障问题,切实解决智库发展后顾无忧的问题。二是建议参照安徽、广东等省做法,出台X省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高校智库建设目标、建设经费、功能定位、重点任务等。三是加速出台智库人才培育等短板性、紧缺性支持政策,并开展高端智库人才遴选工作,在做大做优智库人才队伍、夯实智库人才库的同时,引导广大研究人员关注并投身智库建设与发展,培育智库发展氛围。

5.2  畅通智库研究成果供需渠道

一是鉴于X省社科联在畅通智库研究成果供需渠道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事实,要切实压实省社科联在畅通供需渠道中的主体责任,在扩大权责经费的同时,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包括考核智库选题发布数量、质量、频率、等级、资助规模及选题完成时限、质量、成果转化与落地成效等关键指标,培育省社科联主动畅通供需渠道的担当意识。二是建立智库选题遴选报送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建立党政部门与省社科联互通互联渠道,并针对党政部门报送选题的数量、质量、及时性、频率等,建立由智库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的督查督办机制,确保选题的高质量、可行性。三是建立智库研究成果反馈机制。成果反馈机制事关智库研究队伍可持续建设及品牌塑造,意义重大。党政部门须对智库研究成果的批示、采纳情况及时对接省社科联及各相关智库,由省社科联统一汇总研究分析使用。四是建立以研究质量为导向的领题答题机制,引导智库主动高效、高质地供给研究成果,并在智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赋予考核指标。对主动领题答题的智库给予激励,如增拨智库建设经费、增加研究项目数量、提升研究项目等级、提高智库研究人员挂职比例等;对被动领题及答题效率不高、答题质量欠佳的智库给予惩处。五是开展智库研究成果报送渠道与平台的整合与优化,包括可以对地方智库内刊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内刊的信誉、信用等级,对智库内刊评价偏低的,积极推进整改甚至注销,以达到节约社会资源及提高智库社会影响力的良性发展态势。

5.3  建立和完善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地方重大政策决策问询制度。出台智库参与地方重大决策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款明确规定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公共决策必须邀请一定比例的智库专家参与,从制度上赋予智库最大程度的决策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决策介入权以及决策评估权。二是建立公共决策咨询招标和采纳制度以及决策机构对智库咨询意见的回应机制,切实保障智库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反馈给智库研究人员。三是建立政策实施的评估和调整机制。在政府有关部门做出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后,由智库向决策者提供评估报告。四是建议由地方党委和政府智库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打造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网络通道。在该网络通道上,不仅有智库建设与管理政策、智库研究选题报送、智库研究成果展示、智库研究课题发布等基本功能,还应包含社会舆情与民间建言献策的收集汇总、分类反馈的功能。通过整理发布官方与非官方信息,逐步建立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对智库咨询意见的回应与反馈机制,促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与智库建议的科学有序互动。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5.4  搭建智库之间交流平台

一是重点推动党政系统内智库与高校智库、省直科研院所智库进行互动交流,具体包括智库研究方向与领域、选题来源与协作方式、项目调研方式与写作技巧、成果报送与交流反馈、团队培育及建设等。二是推动各智库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探索形成各类智库与决策部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智库建设联席会、智库建设年度工作会、智库建设联盟理事会等形式,不断地加强各类智库之间全面、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努力提升智库传播交流品牌影响力。根据X省智库交流传播品牌建设历程,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是传播交流平台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在下一步的智库交流传播品牌建设中,应重点围绕打造多元传播交流平台、多维的传播交流形式、多样的传播交流内容开展针对性突破。

5.5  探索智库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针对高校智库是地方智库建设的主体,建议针对高校智库人才培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形成传统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考核办法、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薪酬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政策上鼓励引导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学者投身智库研究。二是建立并落实智库人才“旋转门”及可持续培养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人员与智库研究人员之间的轮换挂职机制,对党委政府人员主动到智库单位任职的,应重点提供职称评聘与晋升的绿色通道等;从制度上规定党政部门必须接纳智库研究人员到本单位挂职锻炼,并明确挂职的职数、年限、工作内容等,并对外公示公告,吸納优秀智库研究人员参与,接受社会及智库监督。三是出台智库人才保障性政策。鼓励青年学者开展智库研究,对于取得突出业绩的,可打破传统职称评聘程序,破格晋升;对于业绩一般的,给予兜底优待,降低智库研究从业风险。四是充分发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的引导激励作用,包括提高智库研究类成果的获奖概率、提升获奖等级,甚至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内单设智库研究类。五是培育智库人才建设氛围。鼓励各单位加大对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对取得重大智库研究业绩的成果及研究团队要给予重点报道,树立服务地方经济是可行的、必然的、富有含金量的并且是值得尊重的形象。

5.6  推进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改革

一是引导社会正面评价智库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地方智库,特别是高校成果评价的“唯论文论”及“智库研究成果不是高含金量科研成果”的不良舆论氛围或导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智库应旗帜鲜明地肯定智库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引导社会加快科研成果考核及职称评聘的改革步伐。二是加快地方职称评价体系改革。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加速出台权威性文件,以明确智库研究成果属于十分重要的、富有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根据智库研究成果取得不同层级的社会反响,赋予其有差别的评价权重,将参与地方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起草等重大活动或重要研讨会纳入智库成果形式,并积极评价。三是鼓励创新并推进试点。有条件的智库单位可以在学术委员会下设置智库研究成果评价委员会,吸纳一定比例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型领导参与,也可以在科研职称系列中单独设置智库研究系列。四是对率先开展智库研究成果评价并取得积极成效的智库单位,如出台智库成果认定办法等,地方党委和政府都应给予肯定并进行宣传,鼓励经验交流与分享,加速智库研究成果评价“破冰”步伐。

6  总结

虽然各地党委和政府都在推进智库建设步伐,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推进地方智库建设毕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破除的难点、痛点、堵点将不断地涌现,诸多现存“游戏规则”如科研考核、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管理等都需不断打破。本文虽然分析了制约X省智库发展的部分因素,但并不全面,特别对如何破除地方智库研究的思想壁垒、政策壁垒、数据壁垒、成果落地与转化壁垒等都尚未涉及,而这些因素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为制约地方智库建设的“卡脖子”障碍。地方智库建设之路虽起步多年,但仍属稚嫩,需多角度、全方位地持续跟进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晓虎, 陈圻. 地方智库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地市级智库的实证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2, 49(5): 21-28.

[2] 闫文君. 地方智库服务政府决策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H智库为例[D]. 郑州: 郑州大学, 2020: 7-9.

[3] 李瑞.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与发展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13-32.

[4] 朱旭峰. “思想库”研究: 西方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 2007(1): 60-69.

[5] 朱旭峰. 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 2002(8):41-43.

[6] 任晓. 第五种权力: 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 2000(7): 18-22.

[7] 徐晓虎. 地方智库的构成要素和竞争力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 7-30 .

[8] 周笑梅.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73-76.

[9] 高振强. 地方高校智库的属性及其发展策略[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4, 30(3): 37-43, 102.

[10]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等. 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与启示: 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的调查[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9): 134-140.

[11] 黄晓斌, 吴高. 我国地方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策略分析: 以广东地方特色新型智库为例[J]. 图书馆, 2020(12): 27-33.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12] 李瑞, 李北伟, 季忠洋. 地方智库协同创新的要素协同、知识服务创新与价值共创: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J]. 情报杂志, 2020, 39(1): 91-99.

[13] 钟裕民, 曹国平. 地方智库有效协同: 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 以温州地方智库为例[J]. 理论与改革, 2017(2): 28-35.

[14] 张会恒, 石旭斋, 刘士栋. 地方智库与政府沟通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5): 41-46.

[15] 李钊, 李海波, 马羽, 等. 地方智库服务科学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3): 80-85.

[16] 徐晓虎, 陈圻.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地方智库竞争力评估: 以江苏淮安地方智库为例[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 26(3): 32-40.

[17] 余秋萌. 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以玉溪市为例[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18] 杜睿睿. 邢台市地方智库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7:3-5.

[19] 颜为民,赵一娇. 新媒体时代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智库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 73-79.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Local Think Tank

——Tak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ink Tanks in X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o Gaoming

Jiangxi Provinci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Nanchang 33000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think tanks is the need to achiev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ft power of local development. [Method/process] Through long-term research tracking of th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practice findings of X central province in China, we can find that although th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n X province has made some progr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ink tank achievements, the lack of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think tanks,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ink tanks, the lack of talent flow and training motivation in think tank research, the lack of achievem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ink tanks.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not only the governments initiative is not enough, but also think tank units, think tank researchers lack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factors. [Result/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think tanks should be addressed on multiple fronts, such as improving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unblocking supply and demand channels of think-tank result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ink tank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ink tanks,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local think tanks,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ink tanks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local think tank    the think tank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1-12-22      修回日期:2022-01-10

作者簡介:曹高明,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硕士,E-mail:caogaoming1984@163.com。0F263EE8-608A-4810-BF30-378B2751CA59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智库研究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