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审美品质提升的共生策略

2022-07-03龚雷花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1期

[摘要] 审美品质是高品质育人方略中的高阶目标,班主任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品性等个人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班级审美战略的设计与实施。班主任可以通过修文化之美,激活审美的多样性;行劳动之美,培育审美的实践性;习礼仪之美,唤醒审美的自主性,在修炼“内在的美感”体验的共生策略中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审美品质;共生策略;班级育人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基础构建者。审美品质是高品质育人方略中的高阶目标,班主任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品性等个人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班级审美战略的设计与实施。班主任可以通过修文化之美,激活班级审美的多样性;行劳动之美,培育班级审美的实践性;习礼仪之美,唤醒班级审美的自主性,在修炼“内在的美感”体验的共生策略中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育人目标。

一、修文化之美,激活班級审美的多样性

古语有云:“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诗意浪漫、黄河之水从天而下的磅礴气势、闪耀夜空的冰雕五环……这些都是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的融合,中国人自豪地将文化自信打在公屏上。审美的根就在于文化。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价值取向,是班级凝聚力的具象表达。因此,班主任应因班制宜,别具匠心,修炼班级文化之美,激活班级审美的多样性。

润物无声,彰显传统文化之美。从班规班训的制定到班歌班徽的创作,从层次分明的环境文化到潜移默化的行为文化,班主任可以面向全体,集思广益,选定特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打造班级文化的灵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起班级文化的旗帜,确定班级育人方略的核心。例如,名字中含“莲”“竹”“石”等名字的老师,可以发掘班主任姓名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将“荷花”“竹子”“石头”造型作为班级Logo,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定义,建构班级主题课程,确定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巧设班级文化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寻文化的根,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潜移默化,浸润红色革命文化。晨周会、班队会等这些班级德育的小阵地,可以弘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主旋律,根植红色革命文化基因。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光辉党史,展望辉煌未来,通过晨会、班会、队会,有计划、有主题、有序列地开展“百年党史”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自己的审美品质,激活审美的多样性。

二、行劳动之美,培育班级审美的实践性

劳动是创造一切幸福的源泉。加强劳动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培养审美认知能力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要立足于“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与生活对话,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劳养行,以美养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美的色彩,感知美好的生活,探索事物变化的美的规律,培养审美的实践性。

主动服务,感受服务自我之美。班主任可以聚焦日常生活,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自我服务之美。以“我的课桌我做主”“小书包里的大学问”“光盘有我”等针对不同学段开展的劳动主题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服务自我的劳动

习惯。

驱动服务,感受服务他人之美。班主任更应该注重服务驱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的真实问题和迫切需求,分解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让学生在服务集体、服务家庭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真善美本质,从而唤醒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美的自觉,勇于实践,乐于创造。立足校内,一日三小扫,一周一大扫,校园卫生包干到班,擦黑板、拖地板、擦玻璃、倒垃圾……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引导学生养成服务集体的劳动习惯;放眼校外,“家庭小卫士”“厨房小达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简单家务的劳动技能,养成了服务家庭的习惯,同时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美好品质。

三、习礼仪之美,唤醒班级审美的自主性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谦和友善中展现着大国的气度。礼仪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将礼仪教育贯穿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举止,提高内在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规范是江苏省文明委创新提出且在全省进行推广的,它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出发,渗透学生日常,是一套操作性强的可视化礼仪规范,见证着每一个孩子从稚嫩懵懂到成熟担当。班主任应以落实“八礼四仪”主题教育为主线,在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过程中,唤醒学生班级审美的自主性。

习有目标,崇尚礼仪之美。班主任通过学生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厘清“八礼四仪”的美的准则,共同诠释“八礼四仪”的美的内涵:先说“八礼”,其对仪表、仪式、言语、待人、出行、欣赏、游览、餐饮八个方面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细化,渗透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成长的场景,让学生尚美践行。再说“四仪”,其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拔节孕穗”的关键节点,规范礼仪之美。7岁入学仪式,在开蒙启智中带领孩子挥别稚嫩;10岁成长仪式,让孩子在热烈蓬勃中迎接拔节的洗礼;14岁青春仪式,让孩子在星辉斑斓里奏响青春的旋律;18岁成人仪式,让孩子在铮铮誓言里坚定理想与信念。

习有载体,弘扬礼仪之美。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让“八礼四仪”主题教育落实落地。制定“月习一礼”文明礼仪养成方案,通过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活动,开发礼仪课程,组织礼仪活动,细化礼仪规则,使“月习一礼”真正入脑、入心、有行动。知礼习礼,始终将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人,使他们在践行礼仪的过程中,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唤醒学生自主审美的本能。

蔡元培先生曾说,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通过提升自身审美品质以美示范,发展学生审美素养,体现审美化的班级育人路径与策略,对于学生生命的高品质成长和公民精神文明素养养成意义重大。”作为班主任,要不断保持学习的动力,大量阅读“有字之书”,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修炼个人审美品质素养,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开放视野,带领学生多读“无字之书”,调动多种感官去认识世界,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弘扬美、践行美,在修炼“内在的美感”的具体情境中,成为举止优雅、精神饱满、心灵高贵、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龚雷花   江苏省启东市学华小学。F8F3BDC5-400D-464F-A3D2-DAE158FEE1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