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食为天到食为尚:江华瑶族粑粑的民俗文化特征考察

2022-07-01周生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瑶民江华糍粑

周生来

从食为天到食为尚:江华瑶族粑粑的民俗文化特征考察

周生来

(中共永州市委办公室,湖南 永州 425100)

粑粑是江华瑶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也是节庆,社交,祭祀,婚姻,娱乐的重要物品。江华瑶族粑粑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多样,有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

江华瑶族;粑粑;民俗特征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是目前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这里的瑶族自古以来就有吃粑粑的习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瑶族人民都要做出各种粑粑招待客人,或者送给客人带走,特别是在平地瑶地区,各式各样的粑粑不仅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主食,而且也成为瑶族与人交往、联络感情的一种礼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征。

一 江华瑶族粑粑的种类和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江华瑶族的粑粑种类繁多,大概有20余种。这些粑粑不仅原料不同,形状各异,口味多样,而且制作工具、工艺、流程、方法各有不同,是瑶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一)江华瑶族粑粑的种类

江华瑶族粑粑种类繁多,名称各异,按不同的方法,可以把他们分为以下几类:

1.按原料分类。在江华瑶族地区,凡是可以用来吃的植物,不管是地里种的还是山里长的,如糯米、籼米、红薯、小麦、䅟(稷)子、苞谷、荞麦、花生、黄豆、艾叶、南瓜、芋头、茄子、萝卜、豆角、鱼、猪肉、豆腐、红糖、黄糖、盐等等,都可以作为做粑粑的原料。一是以(糯米)为主,掺少量籼米为原料。糯米为药食两用之物。孙思邈在《千金方》说:“糯米,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记载糯米能治二十一种病症。瑶族人民用糯米做成月亮粑粑、麻拐(青蛙)下塘粑粑、煮汤粑粑、吊浆粑粑、五孔粑粑、打粑粑、开口笑粑粑、桐子叶粑粑、紫叶粑粑、角梳粑粑、鸭蛋粑粑、鸡油粑粑、油赖皮粑粑等,这些粑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并佐以糖或者盐、菜、葱或油炸,或水煮或蒸煎。二是以各种杂粮为主要原料,适当地加入少量糯米,以防粘度不够,做成红薯粑粑、荞麦粑粑、䅟子粑粑、南瓜粑粑、蕨根粑粑、芋头粑粑、木薯粑粑、高粱粑粑等,制作时大多必须放糖或者盐、菜,这类粑粑可以端上餐桌作为菜肴食用,而且深受食用者喜爱。三是以各种野菜为主要原料,掺以糯米或籼米、糖、盐制作而成,如使君子粑粑、艾叶粑粑、蒿子粑粑等。这些粑粑不仅风味独特,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也是赠送客人的珍贵礼物。

2.按形状分。江华瑶族粑粑形状各异,有大有小,有圆有方。瑶族人民根据粑粑的形状取名,非常地贴切。一是纯外形直观取名。如枕头粑粑的形状像睡觉时的枕头,桐子叶粑粑是把做好的粑粑放在桐子叶上,方便取食。而五孔粑粑是在做好扁圆形的粑粑油炸之前,在内圈用筷子插出五个小洞,不仅美观,也容易炸熟。二是取某种植物或者动物的某个形状,如月亮粑粑、牛角粑粑、鸭蛋粑粑、牛考(腰)子粑粑、羊角粽、灯盏粑粑、生鱼片粑粑等。三是在制作过程中,瑶族人民根据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某种动物的形态、神采赋予粑粑的名称。如麻拐下塘粑粑是根据粑粑下锅时像麻拐跳进池塘,不时泛起涟漪而取名。开口笑粑粑,则是粑粑经过油炸后,像熟透的红枣咧开嘴笑的形状而起名。油赖皮粑粑则是粑粑经过油炸后,表面像赖皮麻拐的皮肤一样不光滑取的名。

(二)江华瑶族粑粑的做法

1.制作工具。江华瑶族制作粑粑,下面几件工具是必备的。一是石碓和石磨。做粑粑的大米经过一夜浸泡沥干水后用石碓舂成粉,杂粮一般用石磨磨成干粉,所以古代这两件工具是瑶民做粑粑必不可少的工具。现代则用机器打粑粑粉了。二是筛子。一般用纱布或细铜丝做成,瑶民叫粑粑筛,主要是过去用于过滤舂好或者磨好的粑粑粉,现在用机器打粉,一般不需要再用筛子过滤。三是簸箕和木盆。簸箕功用很多,既可以用来盛装粑粑粉,也可用来揉粑粑,即直接将水倒入簸箕里,将粑粑粉揉成团,再做成不同的形状放入锅中蒸煮或油炸。但当粑粑粉量很多时,为避免弄出去,则改用木盆揉粑粑粉。四是灶和甑子。平常日子,瑶族喜欢用锅油炸或水煮粑粑,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时,粑粑量大,就用甑子蒸熟。这样不仅方便,而且蒸出来的粑粑味道更有利于保留糯米和植物的清香原味,比现代人们为了图省事,喜欢用电饭煲蒸煮,更地道地保留了原汁原味。

2.制作方法。江华瑶民粑粑制作的方法各式各样,油炸、水煮、蒸、煎样样都有,有的还要经过几道工序,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成功。一是水煮。瑶民们先将糯米或杂粮经水浸泡后沥干磨成粉,再用水揉成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粑粑,然后放水里煮熟后捞出来食用,如水煮粑粑。二是油炸。瑶族过去常年居住在大山里,有很多油茶树,因此油炸粑粑也是瑶民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籼米做的粑粑,因为糯米或杂粮油炸时消耗的油量较大,瑶民用油成本高,划不来,如油赖皮粑粑、罐子盖粑粑。三是煎、蒸、黄焖等。这些方法一般用于以植物或者杂粮为原料的粑粑,如艾子粑粑、蒿子粑粑、紫叶粑粑、木薯粑粑、使君子粑粑,桐子叶粑粑等等,其中有些粑粑是混合,用几种方法制作出来才更好吃。如木薯粑粑、蕨根粑粑,水煮后再黄焖,高粱粑粑则在大火蒸熟以后再划成小块,入锅用油煎香蘸糖食用,则更可口。

二 江华瑶族粑粑的民俗事象

在江华瑶族日常生活中,粑粑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在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需要以后,历经瑶族生活的特殊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逐步形成了江华瑶族独特的饮食民俗事象。

(一)娱乐的载体

民以食为天,粑粑在江华瑶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粮食基本满足了瑶民的生理需求之后,做粑粑、吃粑粑就成为了瑶民饮食文化的一种追求、喜庆娱乐的一个载体。在江华的过山瑶中,春节和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节喜欢打糍粑。瑶民们先将糯米洗净浸泡一夜后沥干,用甄子蒸熟,趁热放进石舂里,几个男人各持一根坚硬的木头粑槌轮流锤打。直到糯米饭被完全捣烂,揉成一坨后才取出来,姑娘们趁热把大坨的糍粑捏成一个个圆形的小糍粑,并用棒槌把它们擀压成薄饼,粘上白糖,吃起来糯劲十足,甜味鲜美。瑶民们做糯米糍粑时,男人喊着号子,用力捣烂石臼里的糯米饭,姑娘们用手灵巧地擀制糍粑,欢笑声、号子声连成一片,好一个欢乐的劳动场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瑶民把打糍粑当作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俗,客人们在瑶山打糍粑不仅享受了瑶山的美食、瑶民的礼遇,更是享受了打糍粑过程中的精神愉悦。而在江华梧州瑶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早上都要做煮汤粑粑。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做边煮,展示手艺,谈笑风生,感受了家庭劳作的快乐,然后吃上几个鲜美的煮汤粑粑,其乐融融,何等的惬意。

(二)馈赠的礼物

中华民族讲求礼尚往来,瑶族也是如此。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睦邻和谐,是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远古时期,瑶族生活在崇山峻岭中,吃过一山走一山,狩猎是主要的食物来源。每当捕获了大的猎物时,都要按照“见者有份”的约定,除有功人员可以多分一些外,凡是在场的人,不管是否参与狩猎,也不管是否族人,都要分(馈赠)一份。这不仅体现了瑶族朴素的均衡思想,同时也是讲礼俗的表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增加,瑶族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多,和外界互动深入,瑶民有意识无意识地将瑶族粑粑等饮食文化呈现给了外界,交往交流的频率也越来越多。逢年过节,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做上述各式各样的粑粑,但每户都会盛上一碗自家刚出锅的粑粑送给邻居品尝。同时,瑶民还有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的习惯,而且谁家的客人来得最多,谁就最有面子。离开时,主人会给每个客人送一些粑粑作为礼物拿回家品尝,但粑粑的个数必须是双数,俗称“回篮子”。每年春节,瑶族亲戚朋友间互相拜年,过去最常拿的礼物也是粑粑。亲戚走完后,大人们会把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时拿来的粑粑热了吃,大家在品尝各家手艺的同时,也是在回味各家的情谊。

(三)婚姻的信物

在江华岭西的白芒营、涛圩、河路口一带,是平地瑶和梧州瑶的主要居住区。过去,未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互相认识了解,培养感情,谈婚论嫁的时候,先要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这时,小伙子会挑着两个很大的粑粑去女方家求亲,这种粑粑每个五六斤左右(也有的挑一担粑粑),糯米做成后用油炸熟,名字叫“月亮粑粑”,或者叫“爷娘粑粑”,也叫“牛角粑粑”。姑娘的家里办一桌丰盛的酒席,请来亲朋好友,热情招待小伙子。饭后,小伙子挑来的粑粑,如果被姑娘的父母收捡好了,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如果小伙子挑着粑粑往回走,这门亲事就黄了。收下男方的粑粑后,女方会把粑粑分切好,送给亲朋好友。不用说话,亲朋好友接到粑粑后就明白:这家姑娘已找到了婆家,便会纷纷道贺。瑶族以“月亮粑粑”,“爷粑娘粑”作订婚信物,除了表现出量力而行,以物为主,朴素的礼仪观外,小伙子挑着粑粑去寻找另一半,还预示着男女合卺花好月圆之意。

(四)祭祀的供品

作为江华瑶族的传统小吃,粑粑还在瑶民祭祀中当作供品广泛使用。逢年过节,瑶民早、晚吃饭前会在家中神坛前摆上肉和粑粑等供品,然后烧香化纸,祭拜祖先。清明节的头一天晚上,各家各户用艾叶和糯米粉做艾叶粑粑,平地瑶梧州瑶还用纯糯米粉做煮汤粑粑,早饭后,全家男女老少上山,在祖先坟前摆上粑粑、酒水、猪肉等给祖先上坟、挂扫、祭拜。到了七月十四这一天,也叫七月半,瑶族要过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元”音同“粽圆”,所以瑶民端午节不包粽子粑粑,等到中元节才包粽子粑粑。平地瑶中元节尤其隆重,七月十三就包熬粽子粑粑,接祖先回家过节,祭祀时将粽子粑粑切成片,淋上红糖水供祖先享用。祭祀结束后,全家才能共进午餐。

三 江华瑶族粑粑的民俗文化特征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江华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粑粑这一“饮食的味道”产生了诸多的“饮食记忆”,为我们探寻江华瑶族粑粑的民俗文化特征提供了线索和渠道。

(一)承载了许多瑶族节日的传说和习俗

(二)展现了丰富的瑶族的审美意象

一方面,江华瑶族粑粑种类繁多,做法多样,做粑粑本身就是一种手艺、一种技巧。比如揉粑粑粉,水掺得要合适,水少了,粑粑开裂,放进锅里水煮或油炸会散。水多了,粑粑太软,根本拿不进锅里。比如做煮汤粑粑,皮厚了不容易熟,皮薄了容易烂在锅里。特别是最后捏拢的锁口,一定要平整、光滑,做成的粑粑才美观。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是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技艺。另一方面,粑粑还在口味、造型、色彩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出瑶族人民的审美习惯。首先,江华瑶族粑粑除具有韧性、嚼劲、爽口以外,还具有多样的口味。瑶族人民运用多种方法,除保持粑粑本身的软、韧、脆、香等口味外,还在粑粑里面直接放糖,盐或者各种肉和蔬菜调味,有时甚至专门用芝麻糖、花生糖或者肉、豆腐和蔬菜炒熟做成馅,放入粑粑中,以满足人们口味的需要,反映了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江华瑶族的粑粑,形状不一,造型各异,长得像枕头,如枕头粑粑。大的似月亮,如月亮粑粑。罐子口大小的叫罐子盖粑粑,三角形的粽子叫羊角粽,椭圆形的叫鸭蛋粑粑,比饺子大些的叫梳子粑粑,更有比鸭蛋大的,叫“牛考子”(睾丸)粑粑等等。瑶族在制作粑粑的时候,把日常生活中自己喜爱的形状融入进去,使审美标准同粑粑联系在一起,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江华瑶族粑粑的色彩也各有不同。艾叶粑粑表面乌黑发亮,油赖皮粑粑色彩光鲜,木薯粑粑和蕨根粑粑晶莹剔透,用大片竹叶包住的枕头粽放入蒸笼,蒸熟前青翠欲滴,蒸熟后,用绳线绞成薄薄的一片,沾上红糖水,鲜黄透明,令人垂涎。瑶民们在制作粑粑的时候,在糯米里加入黄珠子(栀子果实),以使粑粑表面的颜色更加金黄温和,如水煮粑粑、黄泥粑粑等等。瑶民们通过对粑粑色彩的选择,表现出了粑粑色彩的美,以实现人们对粑粑的心理愉悦和审美追求。

(三)折射出瑶族朴素的哲学意识

[1]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郑德宏,任涛,郑艳琼,等.湖南瑶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4]任涛.湖南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M].长沙:岳麓书社,2017.

[5]董少萍.民俗保健大观[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

2021-08-17

周生来(196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共永州市委副秘书长,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和瑶族历史文化。

C953

A

1673-2219(2022)02-0029-04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瑶民江华糍粑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鸟”与“乌”
陈江华 藏石欣赏
做糍粑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瑶民为何迁而复返?
——太和新农村系列调研
二十八,打糍粑
打糍粑
罗坑发展茶业助瑶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