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让学生自己掌“权”

2022-07-01毛敏利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课堂

毛敏利

1、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来看,家长们只要孩子学习出成绩,逼着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很少关心自己孩子内心的需要。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孩子们的个性特长没有充分发展,家长们“长者的自以为是”的做法把孩子们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一部分家长“恨钢成了铁”,他们在把可爱的孩子培养成“机器人”。诸如上述的现象,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也屡见不鲜。我们的学校也往往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则只会问,导致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萎缩。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场上“所向披靡”“笑傲江湖”,但这种优势却不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天资聪颖,然后劲不足”。我们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选择人才,力求个个成材,而发达国家与之不同,强调个性发展,可谓不拘一格选材,不同的要求导致不同的结果,影响的可是人的一生。杨振宁先生曾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中国学生往往只培养了解题能力,而美国学生则注重实践(动手)与创造性能力,这种差别归根到底是教育体制、模式和观念的差别,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探索未知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还课堂于学生,真正让学生自己掌“权”。

2、浅谈教师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反映上课情况很好,作业完成不是尽如人意的现象。学生往往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看似颇为顺利,气氛也很热烈,甚至为了所谓的浪花,让课堂出彩,教师精心设计了系列问题,让学生循着思路构想,象上台表演唱戏一样来完成既定的目标,忽略或未顾及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和特点,因而会反映学生作业时小错误比较多的这种现象。就这样的数学教学现状来讲,课堂教学仍停滞在教师灌输多,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上,咋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利,但是学生的数学认知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忆概念、背诵法则、练习解题的过程,仅仅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1、倡导探索发现,经历探索历程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所以,现在的数学知识,其掌握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已系统编好的教课书外,我们还应重视致力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拼弃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抽象推理、判断,倡导适当的探索,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中去,赋予数学学习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组织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每一个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好。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剪下的三角形都举起来,问:“观察一下你们手上这些剪出来的三角形,是不是和其他同学的都一样呢?不同究竟在哪里?”学生热烈地踊跃回答不同之处……抓住学生的“发现”紧接着继续问:“三角形有这么些不同,会不会有什么可能是一样的呢?”这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并利用旧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每一个三角形角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大小都不同,那么可能暗藏什么是一样的呢?学生带着这个疑惑,把自己剪下的图形以小组的形式不约而同地开始讨论、猜测、动手摸索了起来,老师注意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根据情况作引导或提示,当然提示的程度可能深浅有别。对每组提示的问题大致如下:既然每条边的长度、角的大小不等,那么,三个角加起来后的大小有可能一样吗?因为前一课学生才学过“角的度量”。于是,“聪明”的首先动手度量每一个角的大小,然后将它们加起来。其他同学效仿进行。不多一会儿,结果出来了:有182°、181°、178°……总之不尽相同,都靠在180°左右。显然,爱动脑的学生会进一步考虑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的大小为什么都接近于180°呢?是不是因为度量的不精确造成的呢?能不能再找一种更精确的方法来尝试探索一下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小组继续讨论:怎样减少度量的不精确呢?……减少度量的次数,误差肯定能减少。哪用什么办法呢?同学中不知有谁冒出一句:“将角都剪下来,然后拼起来度量,成吗?”于是,性急的就直接动起手来。新的自主探究又开始了。结果是剪下的三个角直接拼成了一个平角(在一条直线上),根本不需要度量了。这样,学生验证了假设: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大小是一样的,即都是180°。教学不要到此就停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观察: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我们知道了其中的一直角或两只角的度数,我们可以知道180°与另一些角的关系否?再次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为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而惊讶,为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满足。同时为自己经历探索的历程感到愉悦。

2.2、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反思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一个规律、一则定理,都可以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和总结。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点滴信息,结合别人的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汇总成较为全面的概念、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习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表述、展示、操練、争论等活动,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或解释自己的探索过程、思考策略、尝试计划。

例如,如何在一个给定的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拿到圆后,部分学生尝试着动手画了起来,不一会儿,有几位学生先后举起了手。学生1答:我觉得要使画出的正方形最大,正方形的4个顶点应在圆上,并且相邻间距离要相等,至于为什么,我说不上来。学生2答:好象这个圆的直径跟最大的正方形有关系。又一个学生答:我是这样画的,我觉得圆的直径应该是正方形的对角线,这样画出的正方形才是最大的。再一学生接着答:我根据前面的方法,先画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再把圆上的四个点连接起来就成了。(大部分学生点头赞同。)还有学生举手说:我把圆进行对折,然后再对折,结果发现圆上有4个折点,我把这4个点连接起来,好象看上去是最大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独立尝试、比较,凭直觉进行探索,找到各自的画法;学生的这些实践活动为自己构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了。

数学语言的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大家,更主要的是通过表述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让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别人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表述,判断其正确与否,全面与否,并及时调整,加以纠正,让学生把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数学语言交流,就是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体现,强化这种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牢固的掌握本年龄阶段的知识。

2.3、注重团队合作,渗透创造意识

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取知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因人而异,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它可以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迁移。一进入新授,老师就可以出示梯形并提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转化吗?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动手剪拼小组有之,画格数格有之,翻转平移有之,折叠估算有之……大家有目标地讨论,尝试,一次又一次根据小组中不同组员的思考、叙说,大家齐心协力地把思想付注于实践,通过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不约而同地归结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面积的计算上,顺利实现了新老知识的迁移。

2.4、自主情感体验,培养数学兴趣

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学生和老师能够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品尝自主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从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加信心。正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一次成功可以激励学生千百倍的努力,那么,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是使学生获得乐趣的捷径。

例如,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关系”的学习,實际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构建了大量的关于价格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缺乏在数学思考下的组织和重构。因此,可以先组织一个“读收银条”的活动,即预先到不同的超市去搜集一些购物后打印出来的各种收银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解读”——对这些收银条,你能读懂些什么?学生通过相互说一说,再凭借原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交流,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果要判断金额对不对,必须要知道些什么样的必要条件?再通过“疯狂购物”的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知识(如估算、求总价的方法等)转化为生活能力,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而且有可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入地感悟到“单价”与“数量”之间的某种反比关系。把生活中的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更直观化,学生更便于掌握接受数量关系。这样,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5、健全评价体制,促使不断进取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紧跟教师开动脑筋,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发言热烈,他们学习专注的神情、激昂的情绪,自主学习的心境,往往需要教师适时对他们进行肯定。不管是怎样,当他们的某个解题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就能延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持久探究意志,这种获得的成就感和获得的极大的满足感,能够周而复始的激励学生反复钻研、不懈探讨。

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这一课,我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其情景作如下改编:一上课就放映我星期日到商场购衣服的录像。这短短几秒钟的声、像同步的画面,使学生如同进入其境,并兴奋地、七嘴八舌地叫老师选购这个衣、裙,那个衣、裤。这样的情景导入,似乎与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学生更积极、更高效、更持久投入本课如何解决搭配问题的重要动力源。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将目光集中在画面,接着手舞足蹈且嚷嚷着帮老师选购2件上衣、1条裙子、2条裤子的激情中,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衣、裤,衣、裙合在一起穿就叫搭配。这样自然而然引入搭配问题的教学……在课堂小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自已评价一下这节课你的情感体验。用三个百分数表示:搭配获得愉快()%,搭配留点遗憾()%,搭配留点紧张()%。一个学生回答:我觉得找到搭配的材料和方法都非常棒,计算也很正确,搭配优获得愉快100%,遗憾0%,紧张0%,他的正确的自我评价让我满意,全班的学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没想到其中有两个同学的回答让我有点想不到:一个同学说搭配获愉快80%,搭配中留点遗憾10%,紧张10%,他说遗憾是因为觉得时间太快,还有许多的搭配不止一种方案,怎么一下子就下课了,他的回答使全班学生获得共鸣,都说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敢于说出真话并且表达的意思到位让我感动。第三个同学说搭配获愉快70%,遗憾30%。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遗憾,他说,我今天感冒咳嗽,影响了老师的上课和同学们的听课。当时,师生都很激动,不约而同直接把掌声送给了他。

3、结论

总的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尽管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前人已经发现,但对学生来说,对问题的发现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单调、枯燥、乏味,在教学时我们应围绕教学目标,认真传授知识、技能,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投入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探索,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趣味化,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原有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我们要有服务意识,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索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自主探究的机会。

我们的工作本来就复杂而烦琐,但当好学生学习上的舵手是我们排在第一位的工作,让我们调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尽最大的努力来教学,最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他们的灵气,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我们聪明可爱、健康活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2002年1期

[2]汪祖绳.小学数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