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途径研究

2022-07-01高李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融入美育

摘要: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新课标颁布以来,将艺术课程上升到了基础课程的第四位,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主课英语,这足以证明社会各阶层对艺术课程的重视,艺术课程作为美育最基础的学科,如何将美育贯穿艺术课程始终,将美育融入艺术课程教学中,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美育;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融入

1.问题提出

人類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是西方学者席勒,见于个人著作《美育书简》。从本体论的角度,他认为美学是使人拥有精神文明,能够赋予人性的唯一路径。此后,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美育”的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就包含了“美育”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孔夫子提出的“六艺”等。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最早在国内阐述“美育”概念的是时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他第一次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方针,并提出了“五育”并举,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美育事业的发展。王国维、梁启超、丰子恺等国内著名学者也对美育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促进了美育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美育”一词出现在诸多教育文件中[1]。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感,净化灵魂,健全人格,培育完整的人,是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4]。对各个级别、各种类别学校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着重强调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涵盖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体系,由此可见,美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美育的概念,笔者更倾向于《意见》中提到的将美育教育归纳到各个级别、各个类别的学校人才培养中,并贯穿于学校各科教育的全部学段。[5]而不应该也不能够像其他课程那样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而应该体现教育的基础育人的目标,以艺术课程为载体,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课程目标体系。[6]

不应该将美育简单归纳为一门课程,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课程思政”的概念一样,有许多教师错误的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为一谈,同样有不少教师将“美育”与“美术”或“艺术课”视为同一概念,笔者看来,美术或艺术课程是美育的下位概念,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执行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中,强调了“五育并举”即,“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在教学目标上,强调“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感知[7]”

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8]”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9]”同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艺术课程分段设置。

在课程评价上,“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性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笔者认为,艺术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而广义的美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10]”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艺术课程中,如何将美育渗透、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发挥美育育人功效的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目标与美育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育期望学生达到具体要求的准确叙述,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希望获得的学习成果准确描述。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教育的具体方向,指导了教学活动开展,始终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心[11]。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课程目标;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第三是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12]。关于教学目标的争论似乎从没有停止过,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对教学目标的看法:提倡教育独立,教育万能,建议教育要独立于政治之外,在学校,聘请真正的“大家”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工作,至于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教法,聘请什么样的教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需要干涉,而在实现教育独立的同时,又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上予以学校大力的支撑。放眼全球,目前教育独立的思潮盛行于在欧美等国,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也颇为流行。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爆发了香港大学生闹事“占中”事件,虽然引发这起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教育独立于政治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却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个性,任由其发展。教育目标不应该也不能够独立于政治之外,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笔者非常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在教学目标中,如何将美育融入其中,笔者认为不应该是喊几句口号,或者强制学生必须怎样或必须不能怎样,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细腻,在点滴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目标中的隐含目标来实现。

3.教学内容与美育融合

真正的人類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劳动与社会关系的转变,有一部分人脱离了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智力活动,整理和总结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这一部分人就是教师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教师有了专门的要求,比如说,蒂斯多惠提出,“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前进、进步的方向,同时教师要能够做到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富有情趣,而且的是教师要永远保持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自己的知识水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理论储备”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教育的立足点放在了教师的教而轻视了甚至于忽略了学生的学,然而教育的本身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于学生的学,从古希腊时期的雄辩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亚里斯多德确定了儿童身体,情感,理智的发展训练顺序。按照受教育者的年龄按每七年划分为一个自然阶段,共划分为三个时期;卢梭,根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将儿童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从事受教育内容也不相同。总之,无论是哪个时期,无论是哪种主张,虽然有许多不同,然而共同点都是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因材施教,强调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时间进入现代,在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作用已经淡化,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充分,涉猎的范围广泛,实际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信息,知识量,并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涉猎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更多的是选择通过网络的形式上课,所获取的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城一国,而是全球甚至到了如今耳熟能详的元宇宙领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即,引导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课程内容的设定又该如何与美育相融合,能够在顺其学生自然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呢?以音乐教学为例,汉末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社会的动荡或人的喜恶而改变其本质的规定。音乐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体,音乐在陶冶人的过程中,有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可见,音乐能使人对自己的事功自娱自乐,借以解除寂寞,抒发情怀,寄托志趣,养身健体……”教师要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音乐,能够感受和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形成自由的心灵,使其理智部分得到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对于德育、体育、智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

4.课程评价与美育融合

如何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成果,如何鉴定任课教师的授业水平,课程评价是最重要的标杆。以往的艺术课程评价,强调以教师为核心,比如一幅作品,一首曲子,更多的着力点在于相似性,即学生的临摹是否与教师教学的一致或接近,临摹的相似性与分值的高低成正比关系。或者是一张试卷,分主客观题,美其名曰靠理解来答题,不如说凭借死记硬背来答卷,瞬时的记忆,强行的记忆的确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调查发现,通过这样手段记住的知识,在考试结束后的半个小时左右会消失殆尽,曾有学者说“当我们将学校里学到的所有知识全都忘掉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质”,笔者不想讨论这个论断的真伪,只能认为这样的论断有其片面和绝对性,忽视了知识点的连贯与学生个体的不同。

2022年“新课标”在课程评价上提出,“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性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是充分尊重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以生为本的课程评价标准。

在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中,如何体现尊重学生的意愿,笔者认为,首先,在考核过程中,并不是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开卷或闭卷式的考试模式,而是要突出美育的引导作用,比方说,美术学的考试,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进行创作,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明晰的口头叙述能力,清晰而准确的语言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述领会自己的作品,能够自己说出创作的源泉,出发点,对美的感受,同时通过这些作品对祖国或是家人或是朋友的真实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课标”中也指出,“让学生能够领悟一带一路”,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发散性的思维,才能够将自己的作品与当下的主题相吻合,蒂斯多惠也认为“只有正确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掌握和巩固了的东西”。

其次,2022年“新课标”对于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分地域,不分职称,不分职务,是完全一致的。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闭卷或开卷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办法,即任课教师不参与课程出卷,监考与改卷,在大的教学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艺术学的任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完全一致,要与大纲相符合,区别在于任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年限、知识储备不同,对美的认知不同。教科分离的实施,在源头上对教师所讲知识点的正确性就起到了监督的效果,如跆拳道的教学,无论教练是几段的高手,教授的内容是一致的。这就避免了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是正确的引导也就罢了,如果是过激的言论,就变为了误导。

总之,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宏观上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微观上给了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开展教学。艺术课程超越了英语课,排名在基础教学课程的第四位,充分证明了社会各阶层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美育作为艺术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者,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双减”政策执行的背景下,在“后疫情”时代,充分与艺术课程融入在一起,在育人功能中起到了“浸润、滋养、引导”的效果,这将是每一个美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思琴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黄守斌,周帆美育:人性的复归之路[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3]王晓俊,许梅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美育实践与探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2).

[4]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第004版.

[5]宋攀新媒体语境下高考美术教育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以同盟画室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21.

[6]王雅锦美育视野下艺术教育在小学的实践与研究——观8000人《和风雅颂,礼赞中国》有感[J].黄河之声,2020,11(08).

[7]郭声健,刘珊国家美育评价政策:背景、内容与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3(02).

[8]西藏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N].西藏日报;2021-07-13.

[9]我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评审工作举行[N].兰州日报;2020-12-08.

[10]鲍红,王天翊加强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知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

[11]卞维美初中数学分组学习模式分析[J].林区教学2018,1(13).

[12]李贵珍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J].数码设计(上),2019,09(30).

[13]柳友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文本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06(20).

作者简介:高李娜,女,汉族,1995年5月出生,河南项城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在读研究生,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书法教学。

猜你喜欢

融入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