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2022-06-30陆丽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说活动教学

所谓的“大单元”,崔允漷教授认为:“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他提供了一个区别传统单元教学的标准:传统语文教材中,某一个单元常为同一主题下的几篇课文,但如若该单元的几篇课文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即缺乏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从崔允漷教授对大单元教学的定义可见,他认为大单元应该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关键要素。王云峰教授将情境、主题、任务、活动作为构成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设计要素。夏智老师认为大单元教学的三个着眼点在于“整合”“支架”“语言”,可以使教学思路更清晰。理论指导实践,为此我们要探讨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路径。

一、系统设定单元学习目标

统编版高中教材编写进行了创新,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五篇长篇小说节选,来自古今中外,都是小说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共通的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同时将本单元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张克中教授认为,教师在设定单元学习目标,不应单凭个人教学经验随意组织教学活动,而应结合“课程标准”对于该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来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及内容,“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叙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依据以上内容,我们应进一步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做阶段性分解,有系统化呈现。同时,结合教材在“单元导语”的相关要求,教师可以逐层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即明确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应的小说单元,应该达成如下基本认知:能够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内涵,理解创作意图,即“写了什么”;能够认识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实现创作意图,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尝试进行小说创作,即“怎么写的”;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一般创作规律,积累文学鉴赏经验,即“怎样去读”。

以此为定位,再去看教材内容与特点。尽管张克中老师认为教材只是实现国家课程意志的一个资源,即使没有统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师也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自选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的相关内容实施教学。

“观察与批判”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单元所选课文都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与人间世相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鲁迅讲述祥林嫂的悲剧,对那个时代进行诘问与批判。施耐庵写林冲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反抗的“官逼民反”的故事,来揭示官场的黑暗;契诃夫发明了“套子”这一形象化的概念批判专制政治下固步自封的社会性格与社会状态;蒲松龄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围绕促织,再现了一个非常态的扭曲社会;卡夫卡通过人变成虫及其之后的境遇来表达对异化的社会现实的反思。这些都可以对“观察与批判”人文主题的进一步理解有所裨益。

正如单元导语所言,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和千姿百态的人生,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敏锐的双眼,去观察思考、分析辨别。“观察与批判”,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批判丑陋,追求真善美,对于中学生而言,也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一篇作品中可以涉及该人文主题的多个方面,多篇文章之间也可以相互印证或补充深化。因此,在“观察与批判”人文主题的驱动之下,学生可以深入文本,关注到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学习作家如何通过讲述故事、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生思考;通过阅读实践,丰富人生体验与感受,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思考、分析辨別的能力;在阅读和交流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向优秀的作品学习表达,学会如何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对人生和世态的思索。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设计下面的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对作品社会背景的分析及文本内容的梳理,观察和体会人物生存的境况,把握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2)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形象,能概括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归纳人物形象塑造的常用手法。

(3)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都表现出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深刻联系,结合作品相关人物经历与命运,谈谈其所反映的社会环境的样貌。

(4)五篇小说题材不一,风格各异,欣赏这些作品,比较作品不同的风格及艺术特点;了解不同小说的一般写作规律,观察社会生活,尝试短篇小说创作。

(5)能借助学习资料,了解长篇写短评,写出自己的文学鉴赏经验和方法。

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中,不可忽视几个关键要素:指向一个或多个学科核心素养;应自足学生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要合理利用教材,梳理单元内容共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具有整体的结构性。

二、合理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单元学习目标如何完成?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机械,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穿插提问、对话与讨论,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大单元阅读教学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产生,更注重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设计。荣维东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与之关联的学习活动。同时,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学科特点,学习活动是学科思想与方法的具体呈现,并且学习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真实学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理念,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篇目之间的整合性,以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五个文本自然分为三课,分别是第12课《祝福》、第13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14课《变形记》《促织》。教师围绕本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依托教材单元内部自然整合的文本板块,进行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专题化任务教学。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教学一线开始泛滥“为活动而活动”的同质化教学行为,比如给作品配上一幅插图、给作品拍摄一段视频等活动,诸如,将《变形记》结尾拍摄一个短片,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某一个场景拍摄成一个短片,将《祝福》中“我”与祥林嫂关于“死后有无魂灵”的对话拍摄一个短片……各种短视频制作任务纷纷登场,用套路化的模式进行“创意”化学习活动,看似热闹的语文课堂底下不免少了真实的语文味,且大多学生因缺乏专业的绘画、摄影知识和技能,学习任务往往难以达成。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点:学习活动契合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活动符合活动学生学情;学习活动体现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活动设计应以言语实践为基础。

基于以上要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祝福》,从单元主题和文学类作品(小说)特点出发,本单元第一第二课时可以设计学习活动如下:

阅读《祝福》,完成以下四个学习活动,2课时。

(1)阅读文章,写下你的几点阅读困惑,小组讨论解决。

(2)完成一份报告或一张表格,分析祥林嫂悲剧之原因,以下活动任选其一。

▲根据自身的阅读体会,为祥林嫂拟写一份死亡报告,分析其死因。要求: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相关资料,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

▲根据示例,对作品中相关人物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进行提炼与分析,自主完成表格。要求:尽可能完整列出作品中相关人物,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概括故事相关片段,体会不同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和情感,把握作品基本情节结构及特点。

(3)小说题为《祝福》,并多次描写了“祝福”,它与祥林嫂命运有何关联?请你结合过往的阅读经验与体会,以“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为话题,完成一篇发言稿,500字左右。要求:提前拟写好提纲,对话题有深入的思考与体会,能言之有理。

自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单元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对《祝福》的“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关系分析”的阅读经验,选择其中一篇,结合人物性格及命运走向,写出作品反映的社会环境风貌,不少于200字;从小说文体特点及这两篇作品写作特征出发,能鉴赏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的写法,从每篇中各举出一两个例子,加以评点,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研读《促织》《变形记》,从小说文体特点和两部同为“人变形为虫”的作品题材出发,比较鉴赏作品的不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同学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两篇文章悲喜不同的结局,探讨其不同的变形力量与艺术价值,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总结陈词,并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个人总结陈词。

三、动态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知,留下了学习的印记。在单元学习中,大家交流了阅读不同小说文本的感悟与体会,探讨了小说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要点,分享了阅读的基本经验与方法,在交流分享中丰富了彼此的感受与认知,这也为更好地完成大单元学习核心任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可以以“观察与批判”为人文主题,运用本单元内容学习中的一些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安排等的方法和技巧,尝试小小说创作,并将班级同学优秀作品汇编成册。

同学们在以上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交流日常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学生提出平时阅读小说,缺乏小说阅读意识,只能停留在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层面上,至于如何更好地去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意图,能不能自己也去讲好一个故事等方面都不能很好达成,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要素仍有一定的距离。

纵观本单元学习活动,一共设计了三次写作实践活动,三次写作实践,都是随着教材选文而产生,可以是一个片段写作,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重要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有了新的学习发现。比如,有学生在学习完《变形记》《促织》后,在悲喜结局的探讨中,这样写道:

……变形和异化的难道只是一个人吗?一个人的异化折射出一个群体的异化,一个社会的异化。当变异成为常态,那这个社会就病了,悲哀就在于,人们病了却不自知。小说悲剧产生的批判的力量就在于此,这可能也是社会产生变革的力量。

学生有质量有深度的表达,足以给每一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带来惊喜,而其本质的价值在于,这样的写作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大单元中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更好地理解“观察与批判”的现实意义,更好地把握小说不同的文本风格和小说文体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的逻辑能力,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

在基于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我们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设计,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路径,以推动一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来,共同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有意义的方向转变。

陆丽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教師。

猜你喜欢

小说活动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