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不懈的纯粹航空人
——记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

2022-06-30惠之

金秋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动力航空设计师

※文/惠之

2021年11月3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奖项被称为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获奖人数每年不超过两名。当91岁的顾诵芬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颁发的奖章、证书时,激动万分、泪光闪烁。全场掌声雷动!

“一张白纸”干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顾诵芬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享有盛誉的中国飞机设计大师、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他航空报国70年,亲手捧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歼-8Ⅱ。他同时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开创者,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他还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大飞机专项、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等多项发展重大建议,为国家的航空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1 9 5 1 年,顾诵芬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航空工程学专业毕业,当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零起步,他来到刚组建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顾诵芬憋着一股劲,立志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56年,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建立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顾诵芬便赶到沈阳。单位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当时设计室团队平均年龄仅22岁,大学毕业生占比不到30%,在设计室主任徐舜寿和副主任黄志千带领、支持下,作为技术骨干,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承担起了这架飞机气动布局设计的任务,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只在大学里听过一些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顾诵芬,对于这个新领域一无所知。“再难也要‘啃’下来”。他不得不回到北京查阅资料,从头开始学习。“当时北航还在建校时期,图书馆白天学生都在用,我只能晚上骑借来的自行车去。”顾诵芬回忆。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需要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顾诵芬把当时所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汇总,最终形成了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圆满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利用当时仅有的、从没有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过的风洞,边摸索,边试验,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在沈阳首飞成功。“指挥台升起绿色的信号弹,既是对歼教-1放飞的信号,也是对我们这支航空设计队伍成绩初次考核和祖国航空设计事业起跑的信号。”顾诵芬说,第一天试飞的时候大家既紧张又高兴,上升起飞的时候,同事们还提心吊胆,等飞机下来时,众人一片欢欣鼓舞,把飞行员都抛起来了”。他们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奇迹,也锻炼了新中国自己的飞机设计师队伍。当年的歼教-1总设计师徐舜寿激动地说:“歼教-1的成功,顾诵芬功不可没!”

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推动了飞机的跨代发展。我国开始飞机设计之初,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前苏联在当时对我国进行的援助仅限于制造,设计方面的技术坚决不提供。这之后,顾诵芬开始了飞机气动力设计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从1958年开始,他开始挑战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提出一套超声速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奠定创立了我国飞机超声速气动力设计理论基础。顾诵芬随后又主持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其设计方案连苏联专家都感到满意,赞扬说:“顾诵芬,了不起!”初教-6飞行品质出色,为我军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飞行员。“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顾诵芬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孙聪说。

空中解决歼-8飞机振动问题

作为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在歼教-1、初教-6完成后,顾诵芬接到一个新的挑战,他和团队需要设计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歼击机,这就是歼-8。飞得高、飞行时间长、火力强成了歼-8研制的目标。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当时条件异常艰苦,作为副总设计师,顾诵芬带领团队一个个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中,他写道,“飞机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次逼近的过程,在每个研制阶段中,设计工作都要通过反复磋商,协调各种矛盾,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算‘连滚带爬’也要把飞机搞出个样子。”正在顾诵芬带领大家奋力拼搏时,意外发生了,当时的歼-8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临危受命,顾诵芬在悲痛中接过总设计师重担。经过不懈努力,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首飞成功只是一个开始。但歼-8在跨音速和以后的超音速飞行试验中,几次出现因气流分离导致的强烈振动,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不平坦的马路上。抖振问题直接影响飞行速度,甚至会导致飞机解体,严重威胁飞行员生命安全。当时国内并没有试验设备,顾诵芬便想出了个“土法子”——在飞机垂直尾翼上贴毛线条观察气流,找到问题所在。然而当时也没有录像机以及带有望远镜头的照相机,飞行员无法拍到清晰照片。顾诵芬急了,他决定自己上天,亲自观察。

当时近50岁、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决定瞒着家里,三次乘坐歼教-6飞机到空中跟随歼-8,观察并拍摄飞行的流线谱。为了观察清楚,在两机编队飞行时,要求歼教-6保持两机距离5米左右甚至更近,这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都是一种冒险,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动态,这让所有在场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与顾诵芬亦师亦友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当时也见证了这一“壮举”。据李天回忆,由于顾总的一位师长——歼-8飞机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逝于空难,顾总夫人江泽菲曾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顾诵芬把生命危险抛置脑后,他一心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经过三次上天观察,他把扰动情况详细记录下来,飞行后又认真检查毛线条受损情况,最终提出对机尾罩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更改,彻底消除了问题。事后顾诵芬的妻子得知丈夫冒险行为,她没有埋怨,而是默默地流泪。

歼-8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它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79年12月31日,在首飞整整10年后,歼-8迎来正式定型的一天。那天,一向滴酒不沾的顾诵芬和同事们用大碗喝酒,喝得人事不省。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醉。此后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土防空作战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领空安全。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军方评价,歼-8Ⅱ飞机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歼击机中最高档的机种,对改善空军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核心装备。2000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出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一直是我军20世纪主战装备,捍卫中国领空长达半个世纪,成为中国航空人自主研制的一代传奇,而顾诵芬则是创造歼-8系列飞机首要功勋人物。

1991年,顾诵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航空界唯一两院院士。

为国家航空事业不懈奋斗

在一个个国产型号研制过程中,顾诵芬带出了一支优秀的设计师队伍。在他潜移默化影响及“手把手”指导下,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多位重点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经常有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说,“有顾总在场,我们心里就踏实了!”1986年,顾诵芬离开他工作30年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到北京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到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以及推动国产大飞机发展上……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三位科学家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的我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走访空军,赴上海、西安两地奔走调研。2002年6月,一份题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咨询课题报告完成。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决策中吸收了顾诵芬建议的核心内容。在顾诵芬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ARJ21飞机的多项重大技术决策。他带领专家组对研制工作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离开科研设计一线岗位后,顾诵芬仍然对航空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2000年来,顾诵芬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长远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同志,有时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2011年,顾诵芬已为中国航空工作60年,中航工业集团特意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奖品是一块定制的金镶玉奖牌。

在很多人眼里,顾诵芬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在航空系统里被称作传奇。同事们有什么技术问题,不用去查资料,只要问问顾诵芬,就能准确得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AGARD杂志的报告号。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在办公室与专家讨论技术问题时,他也能几乎不假思索地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刊,翻到某处,对来者说“你所说的这里有论述”。顾诵芬的“天才”是建立在勤奋基础上的,工作之余,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连睡前洗脚的工夫都不忘阅读。他对工作要求苛刻严谨,但对生活要求却无比简单,连吃饭这种事对他来说也不过是工作学习的保障而已。他甚至不建议技术人员买菜做饭,“像我一样买点罐头、吃点面包多省事,有时间应该多学点东西”。对他来说,时间应该全部留给工作和学习。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从事航空事业70年中,顾诵芬和父母聚少离多,基本每年只见一两次。当年,他不得已离开上海的母亲,与同学们一起奔赴北京,后来又去了沈阳。那时哥哥因为染上伤寒去世,陪伴母亲的只有父亲一人。可顾诵芬并不知道,母亲因为哥哥离去而患上抑郁症,并于1967年离世,顾诵芬甚至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视野。

顾诵芬的所有时间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对他来说,退休是不存在的事情。2012年底,他依然在给运-20做试飞评审,那时他已出现直肠癌症状,确诊后接受手术,才未能参加首飞仪式。尽管不再参与新机型研制,但顾诵芬仍关注着航空领域,每天总要上网看看最新航空动态。他长期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是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重要且广泛影响。他也很注重培养年轻人,带领的团队群星璀璨。他总是对年轻人充满期待:“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如今,已经9 1 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在国外学术机构上看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一定会马上分享给相关年轻设计师,和他们一起加紧学习。“我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一思尚存,此志不懈。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最危险的处境以及生命的最后一天,都不会轻易放弃。这就是顾诵芬,一位纯粹的航空人、一位让人敬重仰慕的知识分子。

猜你喜欢

气动力航空设计师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气动力降阶模型的翼型优化方法*
我是小小设计师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创意设计师
均匀流中悬臂圆柱体气动力雷诺数效应
钝化外形对旋成体气动性能的影响
基于Fluent的飞行器气动参数计算方法
航空漫画
天才设计师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