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世界递上两张名片

2022-06-30戴来

苏州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守望者古镇江南

戴来

太湖流域,依水而建,因水而富的江南市镇数不胜数,乍一看,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细细体味,其实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很多传统市镇已全面走向城市化,而有些地方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下了原本的建筑格局和文化生态。

江南古镇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文化遗存是地区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是古镇的灵魂。古镇保护,不仅是复原保留它曾经的面貌,同时更需要对古镇历史文化进行发掘、记录和传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规划、政策、立法、资金和人,缺一不可。

江南古镇申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上日程,由于各种原因,一度被搁置,现又重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镇正在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12座古镇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甪直和黎里也在其中。

甪直

甪直是著名的江南六镇之一,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保留完整,也延续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风情。费孝通先生称她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 甪直古镇十大古典桥梁之一正阳桥

⊙ 保圣寺正门

小时候听大人说甪直,我并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大人说到甪直,主要谈论的是甪直酱菜,它是粥的好伴侣。大人关心的是民生,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肚皮和嘴巴比历史与文化重要。我后来在中学课本里读到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老师讲解文中的万盛米行的原型就是甪直当时的万成恒米行,并且在黑板上写了“甪直”两个字。一个平常爱出风头的同学插嘴,声音很尖:甪直萝卜头。结果吃到了老师的一个白眼,随之而来的粉笔头被他灵巧地躲过了。

叶圣陶先生曾在甪直从事文学创作和现代教育改革,他把甪直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先生的很多作品里都有甪直的影子,古银杏树、驳岸、码头、水巷,还有甪直的人情世故,这些风土人情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世纪前甪直的模样。而今走在老街上,恍惚间,脚下泛亮的石板路缝隙里,依稀还有先生的足音夹杂着摇橹声在水巷里弄中回荡。

水乡桥多不稀奇,而甪直的桥实在多。虽经历史动荡变迁,现在一平方公里的古镇还拥有41座桥梁,让我这个见惯了桥的苏州人也禁不住感叹。当然,早在1955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就感叹过了,他是专家,所以他的感叹相当于权威认证。他称甪直为天然的桥梁博物馆。

桥梁沟通了陆上交通网络,还不破坏水系流泄,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特别富有生态意义和生活功能的一个构筑物。

黑格尔将建筑艺术看作物质性最强的艺术,把文学视为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而甪直的古桥通过立碑石、布楹柱、雕栏板(杆)等手法在建筑形象中嫁接上文学语言,充分调动文学语言来深化建筑的文化意蕴,从而丰富了桥梁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

41座古桥形态各异,是古镇景观构图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建造历史跨越宋元明清,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比如甪直镇上最古老的和丰桥,单孔全拱形石桥,宋朝建造,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的交界处,桥南堍东侧的环玉桥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两座桥相抱成连体桥,被当地人称作“三步二桥”。也就是说,你明明只走了三四步,却跨过了几个朝代。而踱过那座建造于清雍乾年代的香花桥,来到对岸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的保圣寺,不仅意味着几步路穿越了1500年,也从繁杂尘世走进了清静之地。

“保圣寺罗汉塑像”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以“塑壁”形式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考古价值均是无与伦比的。1918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应叶圣陶等朋友的邀请来到甪直,在一次参观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保圣寺内保存的古代罗汉像和墙壁。彼时的18尊古雕保存尚好,“褶褥柔动,从衣中露肌肉,从肌中显筋骨”就是顾颉刚当时的评价。

眼下保圣寺古物馆璧间错落的洞窟中,得以修复保护的九尊罗汉像列于其中,面容体态各异,千年不朽。走近,凝视,只觉逼真,传神,看久了,竟然有点害怕,怕那个清瘦的正在讲经的隋唐老者走下来,把我也拉上去恳谈一番。

每次写甪直的“甪”字,我都提醒自己慢一点,一不小心就习惯性写成了“角”。甪这个字有点个别,平常少用到。甪直地名的由来据说和水有着直接的关联。古镇地处“六泽之冲,五湖之厅”,镇区有三横三竖六条河道交错,加上吴淞江从旁流过,就像一个“甪”字,如果说甪直的“甪”是她的地理标识,那么水乡妇女服饰就是甪直最醒目生动,同时也是流动的文化象征。

只有亲眼见到这些服饰,才能体会它将实用和审美结合得如此融洽。整套水乡妇女服饰包含了很多的构建,十分讲究,随着年龄变化不尽相同。除了成套的衣服,妇女头戴的三角包头,亦是水乡服饰典型的标志。

早在2006年,“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甪直为此专门成立了传习所,在对外宣传展示的同时,也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延续。

在甪直,有那么一个人,年近80,用他自己的话说,四十多年来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收集人家写甪直的文章和资料,再有就是寻找被忽视了的甪直的边边角角,然后用文字和照相机记录下来。他的名字叫严焕文。

40年前,严焕文开始收藏和研究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至今共收集了清末民初的各类妇女服饰超过100多套(件)。退休后,他爱上了摄影,配图撰文做了400多篇稿子宣传家乡,他把自己定义为“一名为甪直保护传承做些拾遗补缺的事的草根”。

经过多年的收集、研究和整理,严老先生把甪直古镇文化总结为稻作文化、服饰文化、桥梁文化、佛教文化和书院文化五大类。他手里的资料、照片、撰写的文字以及收藏的实物,不仅在为甪直古镇文化保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拾遗补缺,对研究整个江南文化都是有贡献的。

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黎里

黎里古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

⊙ 1900年前的古镇黎里

⊙ 黎里暗弄

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黎里,这四座古镇我都去过。黎里大概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江南古镇,原因之一是有亲戚在黎里,更主要的是她商业气息不浓,像我儿时记忆中的市镇,闲适安静,有烟火气和人情味。

在黎里古老的石板路上瞎逛,李海珉老师快步从我身边走过,75岁的年龄愣是走出了年轻人的朝气。李海珉是谁?我暂且按下不表。继续往前走,街边商铺的经营者是本地人,迎面走来的是说着黎里话的本地居民,老宅里生活着的更是原住民,因为留住了当地人,这座古镇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形成于南宋的黎里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江南水乡的明珠”。

古镇呈丁字形,市河全长2000余米,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驳岸4000多米,横跨着十几座始建于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桥。河埠式样繁复,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缆船石是船只停靠系缆的支点,也是古镇河岸生产生活的见证者。

跟那些名声在外,游人如织的古镇比,黎里启动古镇保护相对晚一些,因此可借鉴的经验也多,能少走弯路,最近还融入了一些现代文化元素,比如荆歌会客厅,仅此一点,就说明南社发起地的父母官是有文化意识和远见的。

坦率地说,游客去到一个古镇不可能看到全部水乡古镇的精华,那么当地在展示基本面貌的同时,发掘、保护、呈现独属于自己或明显优于别处的特色就是一条路子。

想起来有一年,我一个北方以北,北到近漠河的朋友,源于对江南心心念念的向往,凭着自己充沛的体力和热情,曾用三天时间转了一圈江南的十来个古镇。没来江南之前,谈到江南水乡,他是两眼放光的,仿佛将要开始一场恋爱,里面满是期待和想象,逛完后他眼神黯淡了许多,明显有些懵。他更像是自言自语地总结说,吃的东西差不多,看的风景差不多,古镇里卖的土特产也差不多,可是他们是不同的地方,怎么就这么像?我能怎么回答呢,只能护短,说你没有文化,感受力迟钝。

真还不能怪我的朋友,江南古镇的同质化问题的确存在,别的不说,好像每个江南古镇都有一只蹄髈和一块糕,给它们按上地名,就成了当地的特产。

江南古镇由于其地理环境、地方习俗、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因循的不同,各个古镇出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不尽相同,市镇风貌景观也不同,因此强化、优化这些特点,呈现其内在特征,才能形成各自区别于别处的特色。

黎里是一座至今仍保持明清时代风韵的古镇。明清建筑面积超过9.7万平方米,为江南古镇中少有。禊湖道院、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退一步处等建筑经过逐年修缮保护,均已经对外开放。其中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极富研究价值。

柳亚子故居是保存比较好的一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收藏有国家一至三级文物藏品120件。它本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的私邸,前后六进,有乾隆题写“福”字、大学士稽璜题匾而得名的赐福堂,有太平天国将领遗留的龙凤瓦当,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还有乾隆的梅花碑、刘墉与著名画家合作的祝嘏图。

还有黎里的弄堂,有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有两弄紧依比翼的鸳鸯弄,有直插郊外的通风弄,还有弄内生弄的迷魂母子弄,形态的丰富性在国内现存的弄堂中实为罕见。至今完好保存115条,其中90条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看似不起眼的弄堂,却走出了南宋赵磻老、明代太常寺少卿凌信、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等代代名人。

⊙ 黎里的缆船石

我对弄堂不陌生,小时候住在平江路丁香巷,和我家隔两个门牌号就有一条又长又曲里拐弯的弄堂,没有名字,全天候没有光亮,大家都叫它黑弄堂。小朋友们喜欢约好去那里比试胆量,比谁第一个跑到尽头,往往半途有人会恶作剧怪叫,引得整条漆黑的弄堂里一片尖叫,又害怕又刺激。最吓人的是,有人悄无声息贴墙壁站着,待人经过,突然伸手抓你一下,那一瞬间,灵魂近乎出窍。

扯远了。

再说说黎里的缆船石。筑造时被居民们赋予了不同的吉祥寓意,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加起来有352颗,尽管别的水乡古镇也有,然而黎里保存和修复得最多,属江南古镇之最。

2010年5月,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委会成立,先后邀请了同济大学、日本、台湾等地的古镇保护和规划专家来黎里共同出谋划策,结合黎里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最后做出了高标准的科学规划,确定了从空间和产业两方面入手,力争将黎里建设成为既具“明清世博”特色,又有“百年南社”内涵的江南水乡古镇。

⊙ 三角包头侧面

现在来说李海珉。一个土生土长的黎里人,一位26年教龄的教师,1994年8月调到柳亚子纪念馆,后又兼任黎里镇文保所所长,他是一位三十年来全身心扑在古镇文化发掘和宣传上的古镇守望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海珉开始同各江南古镇横向联系,2000年逐渐酝酿出一张古镇守望者网络。先是信件、电话和手机短信,后来有了QQ,有了微信,2018年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正式建立。2020年10月28日,李海珉以黎里古镇守望者的名义,邀请江南古镇守望者雅集黎里,并发布了《江南古镇守望者(黎里)宣言》。

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古镇为基础,团结江浙沪其他历史文化名镇及文化宝地的守望者,到2022年,总计30多位。各位守望者怀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把守护、助推古镇的历史文化作为终生事业。

李海珉说,我的初心,我的使命,就是坚决把一个积淀九百年历史文化的黎里古镇保护下来,原汁原味地留给子孙后代。多年来,一路坎坷,时遇挫折,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达目的,决不气馁。

感谢李海珉老师,在我采访和成文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帮助。他不仅对黎里的历史文化饱含深情,讲起别的古镇来也是如数家珍。他心里有着一个更大的江南。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化工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除了原真性及相应的自身价值外,还要看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护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看项目的环境协调和整治程度。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需要几方面力量的整合,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调动和运用,像李海珉和严焕文这样自发的社会力量尤其珍贵。古镇守望者们值得我们尊重。

说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是把古镇放在世界范畴来监督和保护,其实同时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机会,给世界递上一张名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与古镇保护并不相悖,同里古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尽管甪直和黎里离申遗成功还有一段路要走,过程中不无难度,但他们已在路上了。

猜你喜欢

守望者古镇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大桥上的守望者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守望者
俏皮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