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老年影视研究评述与启示①

2022-06-30福建师范大学老年影视研究课题组

电影文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老龄化发文影视

福建师范大学老年影视研究课题组

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3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14.2%,相较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又上升了0.7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已步入新阶段、面临新考验。随着2021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吹响,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恢宏蓝图跃然纸上。而老年群体作为全体人民的重要组成,在其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更应得到重视。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有机统一”,如何在保障老年人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成为重要课题。文化养老就是一种在物质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在深度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老年影视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快速更迭,兼具娱乐和教育功能的影视作品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范围狭、娱乐活动少,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受众。近年来《桃姐》《飞越老人院》等众多不同类型的老年影视作品横空出世,彰显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已在我国引起部分关注,但其影响面与传播力仍相对较弱,如何拓宽老年影视的深度与广度,发挥其文化养老价值,在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唤醒社会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的正确认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由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老年影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计量与图表梳理对老年影视文献产出、研究力量、研究历程与热点趋势等展开评述,以期总结出切实有效的启示,推动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发展。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中国知网(CNKI) 学术期刊与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来源,采用主题词检索方式,以检索词“老年”“老人”“老龄”“晚年”“银发”“夕阳”与“影视”“电影”“影片”“影剧”“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进行组配检索,时间截至 2021 年,获得文献1507篇,经手动剔除研究价值较低、内容关联度不高的文献并自动去重后筛得1981—2021年间文献1349篇。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工具能够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图谱绘制,直观展现研究领域整体状况,探寻学科演化路径与拐点,探测学科前沿,是应用最广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5.8.R3)可视化分析功能,结合计量学分析法就国内老年影视研究的文献产出、研究力量、研究历程与热点等展开分析评述。

二、文献产出情况

文献产出情况能直接反映老年影视研究领域成果数量与发展动态。对筛得的1349篇文献按发表时间1981—2021年统计绘制年发文量和累计量图(图1)。由于文献时间跨度大,且在1993年后数量变化增多,补充绘制1993—2021年发文数量及相邻年份差量折线图(图2)凸显变化态势。可得1981—2021年间整体文献产出量呈上升趋势,结合数量分布与变化情况,进一步将其分为四个时期详细阐述。

萌芽期(1981—1993)的发文总量为18篇,占比1.3%,平均每年发文量1.8篇,呈低水平波动状态。这表明自1981年起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老年影视并开展相关研究。但在这13年间的论文产出时间并不连续,存在缺口期,研究内容也偏向浅显,总体仍处萌芽状态。

探索期(1994—2001)的发文总量占比6.7%,平均每年发文量为11.4篇,是萌芽期的6倍以上。从变化量来看,1994年和2000年前后变动幅度明显,1994年发文量首次超过10篇,可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部分学者和电视台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前嗅到我国老龄化浪潮前沿的气息,开始进行老年影视研究并推出相关电视剧或栏目;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更多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到老年群体,相应发文量快速增加。

渐进发展期(2002—2012)的发文量增幅明显,总量达392篇,平均每年发文量达35.6篇,接近萌芽期的20倍。这一时期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传媒专业化水平提高,学界对于老年视听群体的研究关注加强;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等都为老年影视作品创作提供更活跃的灵感与契机,相关研究的角度与内容由此多元深入。

图1 1981—2021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文献产出时间分布

图2 1993—2021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文献产出变化趋势

波动发展期(2013—2021)的发表文献总量最多,占比63%,平均每年发文量为94.2篇,是萌芽期的50倍以上,该阶段的文献产出量波动较大但整体保持在较高的产出量水平。在应对老龄化持续加深的“积极老龄化”政策引导下,随着共同富裕的脚步迈进,老年群体的精神富裕、文化富足成为目标,未来一段时间内老年影视研究有望保持较高热度。

三、研究力量构成

(一)研究作者

1.核心学者

在文献计量学中,发文量与被引量是测评核心作者的重要指标。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不少于Mp=0.749*Npmax(Npmax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论文篇数)。统计样本中学者发文量最多为8篇,得Mp=2.118,取整选择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作者为核心作者候选人。样本中学者累计最高被引量为52次,核心作者候选人累计最低被引量Mc=0.749*Ncmax,得Mc=5.401,即累计被引量6次及以上作者入选核心作者候选人。综合以上两项标准最终筛选确定9位核心作者。统计得到核心作者总发文量36篇,仅占总文献量2.67%,可知老年影视研究领域学者较分散,核心产出较少。

2.合作情况

从作者合作网络来看,Density=0.0036,合作密度较低,节点间连线为18条,数量较少,网络结构松散,仅有李小翠与赵高辉合作发文3篇,其余合作者发文均在2篇及以下,独立研究者占比更大。可见在老年影视研究领域,有限的学者合作多为短期低频模式,长效成熟的研究合作机制有待构建。

3.作者特点

核心作者发文呈现短时性高产特征。盖龙涛发文量最多且集中于2015—2018年;李福成在2000—2002年间发文7篇;陈曦、陈志峰、张仕勇均在3年内发文4篇。相关作者可能受科研项目结项驱动或其他外界因素推动,短期内密集产出研究成果,但缺乏持续性的纵深研究。从学者类型来看,有学院型和社会型研究者,组成结构较为合理。

表1 国内老年影视研究核心作者发文信息统计

(二)研究机构

1.核心机构

1981—2021年发文4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0所,中国传媒大学以47篇的最高发文量远超其他研究机构,中央电视台发表22篇居于第二,太原广播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12篇的发文量并列第三,这10所机构合计发文量为125篇,占总文献量9.27%,相关成果产出并未集中于头部机构群。

2.合作情况

从机构合作网络来看,Density=0且没有明显的节点连线。可知从事我国老年影视研究的机构力量分散,多为独立研究或内部合作。

3.机构特点

从机构类型来看,高等院校和广播电台是推动我国老年影视研究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主导,其余高校机构及其隶属学院也多与传媒影视类专业相关,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北京电影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等,表明各高校在该研究领域中专业性较强,学科交叉性较小。广播电台则以中央电视台为研究主阵地,辅之地方电台。

从区域分布来看,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经济文化较高、影视行业发达地区,尤其以北京市为代表,聚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机构;而西部地区受制于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影视行业资源、高校专业水平等,机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高频发文机构的区域分布也与所在地老龄化程度有一定关联,如太原是山西省最早进入老龄化且程度最高的城市,对此太原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新时代本土化老年影视节目的创新模式。

表2 国内老年影视研究核心机构发文信息统计

四、研究历程与热点

(一)研究历程演进分析

如表3所示,基于CiteSpace运算得到的关键词数量变化可将研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总体上年均关键词量随研究阶段的深入而不断增加,并在后两个阶段呈井喷式增长,可以预测老年影视研究发展潜力巨大。结合高频关键词可进一步探讨老年影视研究历程演进特点。

1.第一阶段(1981—1992):影视作品中老年形象的表层探析

该阶段尚未形成关键词节点和显著高频词,有限的研究主要从侧面提及部分影视作品中的老年形象:例如对于科教影片《知识老人》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进行讨论,影片中用老态龙钟的人物形象代表惰性气体进行拟人化的知识传播,又如对散文诗电影《死神与少女》中绝症老人和截肢少女的互相救赎来探讨生命价值;但并未就影视作品中老年形象的塑造与展现展开深入剖析,浮于表面化、符号化。

2.第二阶段(1993—2004):老年人群特点及老年节目制作分析

随着1993年中央电视台最早的老年节目《夕阳红》栏目首播,国内对于老年节目和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上升,“老年节目”“老年人”“老年群体”等高频关键词涌现,并在之后的研究进程中被反复提及。

这一阶段的老年影视研究一方面聚焦于老年群体的 “双重身份”,一是老年人群作为视听观众的影视消费需求特点,二是老年群体作为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载体所反映的中国老龄化社会过渡前后民生现象,但多数研究仅瞄准其中一层身份探究;另一方面则是在把握老年群体与电视媒介特点的基础上着力于老年影视中电视节目的制作路径与目标定位。

3.第三阶段(2005—2014):各类老年题材影视作品专业化剖析

一般认为,中国于21世纪已迈入“老年型”社会,在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该阶段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反映相关研究呈现影片类型多元化、对象剖析深入化的态势。

一是研究老年题材影片类型更加多样,不同于第二阶段聚焦于老年电视节目,该阶段对于老年题材“电影”“纪录片”“动画”等类型的研究增加;二是研究对象剖析更加深入,部分学者围绕《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兼备内容深度与影响力的老年题材影片展开深入分析,不限于影片中叙事模式、老人视角、表现手法的剖析解读。总体上该阶段的研究呈现专业化趋势。

4.第四阶段(2015—2021):老年影视的现实关怀及时代价值考量

面对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带来的新挑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在相关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学界开始提出“文化养老”的概念;老年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能够起到文化养老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关研究对其形式表现、精神内核及时代价值提出新要求、开展新探讨。

一是在形式表现方面,电影艺术及制片手法的发展更新下微电影等新形式逐渐应用于老年影视制作,有关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等表现手法上出现精细化研究;二是在精神内核方面,有学者开始关注老年影视中折射的老年精神状态与社会生态,如电影《冬》中展现独居老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和《幸运是我》中老年痴呆症疾病所隐喻的社会问题;三是时代价值方面,对于影视作品所折射的老年现实困境,更多的学者期望借此引起社会对于当下老年群体的现实关怀,老年群体本身的所见所闻也是珍贵的时代记忆,通过口述历史和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合理保护和传承,也是当前阶段研究的分支之一。

表3 1981—2021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关键词演进信息统计

(二)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关键词可以反映文献的核心观点与内容概要。通过CiteSpace 软件绘制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聚类结果显示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0.8453,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9611,表示该聚类合理且结构显著。基于关键词及其聚类的归纳,结合相关文献梳理,得到我国老年影视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影视的主体受众、创作探讨和传媒价值三大集群。

1.老年影视的主体受众集群

该集群主要涵盖老年人、留守老人等聚类,内容包括老年影视形象分析、老年受众对相关题材影视的使用现状及服务需求等。我国老龄化持续加重的社情动态使老年群体更易曝光于大众媒体镜头下,关注老年话题的影视作品数量与质量均有提升,对老年形象的诠释与塑造也更加立体饱满。如王娟在对老年综艺研究中发现,当前老年综艺形象正呈现出以积极、阳光、健康“新”形象代替以往孤独、体弱多病“旧”标签的趋势;刘忠波与张影基于社会养老困境解读养老题材影视发展,并将老年影视形象划分为空巢贫穷、失能失智、知足享老、老有所为四种类型。

老年群体也是老年影视的主要受众,研究老年人的影视使用现状及服务需求对于推动老年题材影视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大有裨益。尹杭深入调研老年群体观影情态,认为电影题材与展现手法的高速迭代与老年群体身体与认知的老化共同阻碍了老年观影发展;蒋力通过研究老年人接触媒体特征,建议媒体应根据老年受众心理提供精准内容、构建互动平台;袁一民从市场人口学视角剖析城市老年影视人口的综合服务模式,提出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影视服务新模式。

2.老年影视的创作探讨集群

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是依托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接收、传递和交换载体,其娱乐、通俗、普遍属性使之同大众生活紧密相连,国内对于老年影视作品的创作探究按照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同类作品的整体研究与单一作品的具体分析。

同类作品的整体研究涵盖国内外电视、电影、纪录片等多种类型,但在研究深度与质量上深浅不一。而单一作品的具体分析是国内老年影视研究热门主体,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探讨,既有从艺术性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技巧,如皮艳玲通过解读《返老还童》具体分析了该影片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又有从社会学角度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如反映当下独居老人、失独老人、养老焦虑等时代困境。另外围绕《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老人院等特定环境下的叙事模式有较多讨论。

3.老年影视的传媒价值集群

影视媒体按照传播途径有电视电影、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形式,承担着新闻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社会教育等重要价值功能。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积极老龄化应对政策越发重视老年人精神富裕、倡导文化养老,由此推动学界发掘老年影视传媒价值的研究。

一方面,影视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其推动积极老龄化、表达现实人文关怀、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价值有待开发。如吴晶菁认为广播电视媒体须用好现有平台、创建融媒体多平台、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文艺精品等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李雅娴则强调影视媒体在老龄化问题中能够提供精神关怀、调和代际冲突与协调社会关系,张琛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探究特殊老年群体以口述历史的叙事模式帮助重构民族记忆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传媒技术、市场环境及政策制度的优化推动影视行业格局向养老惠老发展。如盖龙涛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从传播模式、内容建设、环境培育三方面探究我国电视节目的惠老途径;胡明鑫从国际视野对国内老年题材综艺提出立意兼顾娱乐与人文关怀、选题直面社会热点、形式注重差异冲突三方面建议;梁唯则是从人才队伍组建、内容形态创新、线上线下联动三方面建议优化老年综艺节目,推动落实文化养老。

图3 1981—2021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三)研究热点突现探析

术语由CiteSpace自标题、关键词、补充关键词和摘要(篇关摘等)中计算提取,相较于单一的关键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研究文本信息的动态变化。突变术语时序图谱(图4)展现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术语突现情况,可用于探测1981—2021年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热点前沿变化,梳理不同类型老年影视作品研究热点脉络轮廓。

图4 1981—2021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前16名突变术语时序图谱

第一,“老年电视节目”作为突现时间跨度最久的术语从2001年开始突现,与国家的老龄化应对政策工作密不可分。200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机构要开办老年节目,地、县级广播电视机构要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转播,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开办老年节目”,自此各地电视台扩充老年节目数量和播出时段,专业学者与专职人员加强对老年人这一不断扩张的潜在收视群体的研究关注。

第二,“《桃姐》”和“《飞越老人院》”作为老年题材电影名称,突现时间均在2011—2014年间。此时北美、日本等地电影市场下滑,而中国电影承续从院线制改革以来的增长态势并启动转型升级,且随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关注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状况的老年题材电影越发受到重视,从文化价值显现到不同镜像的媒介隐喻,老年题材电影特定的镜像话语与类型表征彰显出独特的意义指引与审美内涵。《桃姐》和《飞越老人院》分别采用平铺直叙和浪漫戏剧的表现手法,展现不同视角下的老年人生活情态,在上映以后引起学界广泛探讨。

第三,“纪录片”是近期研究阶段中突发性最强的术语,同系术语还有“《二十二》”和“人物纪录片”。201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政策支持下,兼具社会效益和传播效果的纪录片大量涌现,其中老年纪录片客观呈现出老年群体的真实面貌与生活境况。如《二十二》所记录的中国内地幸存慰安妇老年生存现状不仅呼吁了对普通老年群体的关怀,更强调了特殊老年群体的历史价值,号召年青一代对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第四,最新出现于2019—2021年期间的《忘不了餐厅》是一档新型综艺,节目主线由阿尔兹海默症老年患者和年轻影视演员共同经营餐厅展开,被誉为国内“银发综艺”的开先河之作,该综艺积极塑造老年人渴望融入社会的形象,呼吁社会大众对老年群体的理解与支持。此外在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下的观察类综艺《屋檐之夏》于2021年在新型弹幕视频平台B站播出,以独居老人与沪漂青年同住形式探讨老龄化社情下青老共居、共享互助的新型养老可能。这些新兴的老年综艺节目更加强调“新老互动”,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借助综艺营销热度传达现实问题,成为当前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对象。

五、总结与启示

1981年以来国内老年影视研究逐步推进却往往不温不火,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社会基调下才日益汇聚各界关注。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实现人口基数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是重中之重,老年影视作品不仅是老年形象的输出载体,也应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此,有必要厘清老年影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阶段变化,判断当下热点趋势,进而结合国情社情对未来研究提出有益启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评述1981—2021年间国内老年影视研究文献产出情况、研究力量构成、研究历程与热点动态。结论如下:(1)老年影视的文献产出历经萌芽、探索与渐进发展期,当前处于波动发展期,有望进一步增长;(2)核心作者与机构均呈现独立研究多、合作密度低的态势,区域差异明显,高效长久的学术共同体仍有待构建;(3)研究历程呈现“影视作品中老年形象的表层探析、老年人群特点及老年节目制作分析、各类老年题材影视作品专业化剖析、老年影视的现实关怀及时代价值考量”逐级演进,热点内容聚焦于老年影视的主体受众、创作探讨与传媒价值三方面,最新阶段老年相关纪录片和新型综艺讨论度较高。

在系统评述与总结基础上对未来国内老年影视研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厘清老年群体的多重角色。一方面,老年人既是老年影视作品的消费者,又是老年影视作品中老年形象的承担者。有关研究应拓宽视角,搭建角色间联系,老年影视消费者偏好与影视作品中老年形象的展现呈现何种关联、老年影视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是否符合老年影视消费者的现实预期等问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与更多元的探讨。另一方面,未来研究应对老年群体加以具象细分,老年群体不应是模糊、抽象的统一面孔,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除了扮演与观演,能否在创意形成、搭台布景、宣传营销等其他环节给予不同领域和专业水准的老年人更多参与的机会,让老年群体真实地将社会角色融入影视创作角色中,探索更多可能。

二要校准老年影视媒介的双向效应。从传播对象来看,老年影视其实不仅面向老年人,更面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年青一代,承担着反映老年群体生活情态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加重了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脱节,因此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更要肩负表达老年声音、搭建青老桥梁的责任。老年影视作品不应是老年人的独角戏,更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融合,这在最近的一些新兴综艺中已有所展现,未来在其他的影视作品类型中也值得研究探讨更多新模式。另外,如何平衡好相关影视作品的严肃性与娱乐性,既能达到吸引多年龄观众的效果,又能真实反映老年群体生存境况、帮助发声,同样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三要构建长效研究的合作机制。当前有关老年影视研究缺少长期深入的高效合作网络,有关单位在落实积极老龄化应对工作时可采取更具体的措施,特别在老年影视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鼓励高校与电视台等专业机构间、高校不同专业学科间的互通合作,构建项目基金与专业人才奖励制度,促进更多研究者产出更高水准的成果。此外,国内老龄化程度不同的区域间也可打通壁垒、加强合作,就老龄化程度、经济文化基础、影视行业水准等变量对老年影视的发展与影响研究探索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老龄化发文影视
影视展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