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抛弃”的老师

2022-06-30施乐旺

师道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题作业儿童

施乐旺

今天的延时辅导,有个班级声音有点吵。本该安安静静做作业的时段,教室里却三五成群,还有一些在隔壁小办公室,四个一组,有三组。这上得是什么课?

这个场面其实是在我的课堂上。今天是我带延时课堂,第一时段先做我的数学作业,这样我就可以马上批改。等学生其他作业完成,我就可以讲评或辅导。改下来,错误率有点高,因为这份作业比较“精”,难度有点大。前面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结果即時讲评讲不了几道题。何况还有几个学生还没完成其他作业,也不好就开讲,影响他们做作业。怎么办呢?

我心念一动:“已经完成所有课后作业的请举手”,四五人。“想和同学组队讨论错题的举手”,六七个。我让张倪阳、朱玺玮、从舒涵、张家瑞四人拿上作业到隔壁小办公室自主讨论。看着前面四个同学被请到了小办公室,举手的学生又多了几个:“老师,我也要去。”

我回应说:“不着急,先完成各科作业再说。等隔5-10分钟,我会再发布征集。”

就这样,陆续地又过去了两个小组。我呢,也不放心,就来回看看,凑近听听。没想到,这些家伙正严肃地交流着,“我们先来看第5小题……”知道我凑近,也不回头,完全无视我的存在。嘿,张倪阳跑回教室,把张哲淇的一袋磁力贴拎过去。原来是被“把一个正方体纸盒剪成平面展开图,至少剪几条棱”的问题给难住了。“这是正方体展开图的知识,当时只顾着研究展开图是什么样的,没记剪了几刀啊。”从书涵郁闷地说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比如从上面开始剪,先把上面和左面交接的棱剪开,再把上面和前面交接的棱剪开……”“喔,原来是这样。”张倪阳说完后,有两个同学就“顿悟”了。可还有一位不认同,张倪阳灵机一动,借来6片正方形磁力贴又边演示边验证了起来……

很快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都完成了,也都想组队,人数超出了我的预期,只好在教室里开辟“战场”。声音也多了起来。“啊,这道题我们四个人都错了。”我看了一下这道题: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底面长7分米,宽5分米,如果向这个缸内注水,使玻璃缸中的水所形成的长方体出现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水的体积是多少?这道题和前面一题一样需要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形态与结构,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素养。正思忖间,就听他们开始议论起来了:“诶,你怎么是175立方分米?我的是245。”“我觉得我没错,我画图给你们看。当水上升至5厘米时,右面的宽和高都是5厘米,就形成了左右面是正方形,那么此时水的体积是5×5×7=175立方分米。”“我知道老师打半对的原因了,原来是有两种情况。”还别说,被他们一碰撞、一画图,从“陷阱”里走出来了。

“教教我们吧!”你以为是在喊老师吗?不,是最先开始的小组完成了全部错题讨论回到教室了(说实话,真没想到他们效率这么高),并且得意地说破解了最后的大题,正好被讨论无果的小组听到。张倪阳被邀请去了,朱玺玮见状,嚷嚷道:“谁请我出山?”

…………

眼看还有10分钟下课,还有些小组没想出解题方法,我问道:“离下课还有10分钟,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停下来,我给大家讲评;二是你们继续讨论。”结果好几个小组选择继续讨论,我再一次被无视,看着他们又头也不回地沉浸到讨论中,我也笑了起来。

还有三分钟下课,虽然不忍心,我还是叫了暂停:“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想法?以后还要不要这样的学习方式?”

张倪阳:“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以后可以多多组织。首先呢,我们四个人错的不一样,有的他做错了我做对了,这种情况就可以一个人教给另一个人。其次,因为我们人多嘛,我们的方法也很多,可能我的话他听不懂,但她的话他就听懂了。而且人多考虑得也更全面,可以相互提醒。比如有人是算错了,比如某些人是思路错了,这种情况施老师肯定讲不全的,我们四个人就很清楚,可以相互提醒,相互交流。”

朱可妍:“我还想参加。因为同学之间交流,她会告诉你最真实的想法。有些题目我不会做,他们会的话,就会讲给我听。他们不会的,我也会讲给他们听。而且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回放一遍。”

朱玺玮:“有时候施老师课上讲的是‘高深的方法,而我们学生之间的讨论更通俗易懂。”

司汝怡:“有一些题目,我们都做错了。我们整个组都在研究这道题,然后通过我们的思考和讨论解决了,这种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

储熙儿:“一道题目讲给别人听,自己也会有收获。”

从舒涵:“如果下次还有机会的话,我还是要和我们组在一起。我们组太好了,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我爱我们组!”

…………

下课铃响了,送完学生,回想这一幕,几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双减”之下,不同的学生,怎样分层学习?怎样共同发展?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思考:随着孩子步入高年级,步入初中、高中,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哪方面的成长?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或者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双减”之后不送校外培训班了,家长的知识储备不一定能辅导孩子学习,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学习助力?

也许,今天这个场景会带给我们启发。

第一,儿童天生是探索者。一开始号召组队学习,我以为没什么学生会参加,没想到后面连作业没完成的同学都想加入。可能有人会担心学生是不是想互相抄答案。不说是“这题我们四个人都错了”,想抄也抄不到,在我来回巡视中,孩子们都是“头也不回”地沉浸其中,很严肃地分析错因,交流想法。有的小组不知不觉中分贝也高了起来——讨论得激动了。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面对未知,他们有求解的欲望,而且喜欢自己探索(甚至到后面遇到难题依旧选择“我们自己讨论”)。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后,对知识的理解会比教师的讲解更印象深刻。最不可替代的是学生自我探索产生的“成就感”,会激励着他们今后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成人要发现、尊重和保护儿童好奇探究的天性,让探索、求索成为他们的习惯,这将是儿童好学乐学的关键。

第二,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为什么受学生欢迎?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同伴语言“通俗易懂”,老师往往关注学科本质,关注深度学习,难免不同程度上被“高深”的教育理论或教学策略束缚,而忽略了儿童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而且,有时候真的是学生想出了老师也没想到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儿童心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安全”,他们会告诉同伴“最真实的想法”,相比在老师面前更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和思考。不论对错,学情得以充分展现,也得到充分的回应和关切。这是教师很难达成的,一是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这么多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二是短时间内也很难一一回应。做不到及时收集学情和回应信息,学生的个体需求就会被忽视,这些没得到关注的个体就会对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失去兴趣,因为老师“教”的不是他们想要“学”的。

基于此,我们教师或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性,指导或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在同伴遇到困难时可以主动“出山”,如果都遇到困难那就一起交流讨论。孩子们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接纳、理解,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储同学所说的“一道题目讲给别人听,自己也会有收获”,合作学习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第三,赋予儿童自由的意义。教师要转变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素养。这种主动品质靠灌输是行不通的,机械重复的刷题是刷不出来的。教师要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学生自由讨论的实际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靠自己的思考把大家都错了的问题给解决了。成尚荣先生认为,对儿童创造的最大呵护应该是自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需要自由的氛围,但我们的儿童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非常紧张。所以“双减”的意义之一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解放儿童,还儿童自由,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未来才会有无限可能。

如此看来,某种意义上,老师被“抛弃”了,学生“重生”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湾外国语学校)3A1941FD-7208-44CC-9640-B822425643A7

猜你喜欢

道题作业儿童
误会
这道题谁会做
作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想要自由
Q博士课堂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