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对艺术传统与当代审美的兼顾

2022-06-30杨柳

艺术评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

杨柳

摘要:青春版《牡丹亭》的优势就是体现出了昆曲艺术价值和现代受众的审美文化。留存了传统表演方式,并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完善。青春版《牡丹亭》,不只重新排列傳统的折子戏和经典折子戏,此外对普遍被忽略的男主人公柳梦梅的个人形象也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塑造,在新和旧之间保持了相应的平衡。但是,当前昆曲界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剧目缺失、传统艺术韵味受损等现实问题。笔者分析青春版《牡丹亭》典型案例,得出下述结果,目前昆曲艺术发展必须将传承经典作为主要根基,拯救即将失传的剧目。此外在不违反艺术规律和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优化和改善表演模式,关注现代群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艺术传统  当代审美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1-0161-04

昆曲,也被叫做昆剧,是国内不可忽视的“人类口述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典型。青春版《牡丹亭》在多个部分进行了创新与改革。比如,剧本借鉴原著精华,保留原本的风采;在导演方面,不只具有古典韵味,也体现出现代的部分观念;在戏曲的舞台美术部分,现代舞台特征主要是典雅的精神内容。在时代持续发展的时候,白先勇学者提出在舞台美术领域的现代化与昆曲表演者的年轻化格外重要,能加快昆曲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其在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得到更多年轻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一、既保留古典风情,又开创现代意识

导演处理部分。知名昆剧表演学者、浙江京昆艺术剧院的负责人汪世瑜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导演,他在探讨《牡丹亭》进行的创新时,把其整理为两个字,也就是“青春”。男女演员都选择了年轻人,故事内核就是真挚的青春爱情传说,都成为了吸纳年轻眼球的主要看点。故事的发生虽然是古代背景,然而导演从中发掘出了不少现代观念,且使用现代方式对其进行传播;在重视传统昆曲艺术表现模式的基础上,再次考究编排《牡丹亭》的歌唱、舞蹈、配乐、诗词等,根据现代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与现代舞台特点,全面融合古典美学与现代观念,给予传统昆剧全新的发展动力。

综合构思。作为《牡丹亭》的主要制作人,白先勇强调创意的作用,安排人马,筹措资金,积极参加剧本的优化和整理工作,还负责了核心演员的拜师工作。他并非导演,但是却负责设计青春版《牡丹亭》艺术创作的主要工作:舞美、作曲、配器、化妆、服装设计、灯光等。他汇聚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学者和专家,实现昆曲艺术的历史继承与当代文化精神的全面对接。有关“青春”。为什么要把新创作的《牡丹亭》确定为“青春版”呢?昆曲和所有艺术类型相同都有过辉煌的时刻,好比人类的青春时期那样魅力四射。创作青春版主要目标是激活昆曲之前的发展生命力,不能让其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变成博物馆中的活化石。另外在主题方面,其原本是热情的赞美、歌颂爱情与生命。此外,男女角色就是青春时期的俊男美女,年轻表演者和剧中角色的形象与气质相符合。从对传统戏剧的传播和继承角度进行分析,《牡丹亭》开启了昆曲艺术培育和继承传播的浪潮。

二、音乐与舞蹈,增强了“故事”的“歌舞”表演模式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利用对“故事”的“歌舞”表演模式的增强,表现出昆曲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青春版对于戏曲舞台表现模式的分析和探究,通常体现在对舞蹈性和音乐性的强化方面。在人物唱腔部分,青春版主要展现出显生、旦角色的特征,和寻求抒情性以及意境化的音乐背景全面融合,体现出创新意义和价值。其将歌剧音乐创作方式使用到戏曲音乐中,在唱腔与旋律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整个剧目主要使用西方歌剧主题的音乐方式,此外在唱腔中还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幕间与舞蹈音乐。充实与丰富了戏剧自身与音乐的价值与魅力,有助于激发和烘托舞台环境,促使观众在观看剧情的时候,如同参加了一场音乐盛宴。在演员进行表演的时候,舞蹈的表演也格外突出,青春版通过缩减状物拟形的演剧方式,着重设计表演者舞蹈化的肢体语言以及情感化行为。此外将全新的肢体语汇和水袖等表演方式结合起来,确保角色动作舞蹈化,不断提高戏曲形式的表现力。特别是展现出了杜丽娘心中的真实情绪性舞蹈和花神的群舞,情景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观赏性。因此,青春版《牡丹亭》对于舞台表演性地加强就体现出了美视、美听的艺术价值,还有其作为昆曲艺术具有的“形式美”。

三、服装与舞台,体现出厚重的中国古典内涵

青春版本的《牡丹亭》演员服装具有创新性,所有演出服装全部是手工苏绣生产,综合色调清新淡雅,体现出厚重的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与内涵。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装,清新淡雅之中表现出华丽的内涵。剧场的舞美设计,主要参考中国戏曲、昆曲的传统美学,并和当代剧场的美学元素与时代的对接。通过“空舞台”的设计内容,充分体现出剧情营造出的虚拟空间。在布景方面,台前花神的曼妙身姿,直接表现出十二个月花的多种花语,活力四射、色彩缤纷。舞台的地板主要采用灰色调,舍弃传统表演时期使用的地毯,搭配灯光,确保地面和舞台空间全面衔接融合起来,从角度以及实际空间中,确保舞台的真实流畅,气韵灵活。青春版《牡丹亭》在彰显舞台审美意象特征的时候,重视到现代民众对昆曲的审美需求,和整个剧目“诗境”和时代审美需求的结合。如同白先勇学者倡导的,“首先要维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原则和价值,此外也要适度发挥现代剧场的不同精神内涵,展现出古典剧种的特征,不只让其适应当代民众的视觉需求,此外也要表现出昆曲的古典内涵”。所以,青春版本不只重视环境的真实感,也会体现出情绪化的“景语”与“光语”,进而展现出舞台的抒情作用,确保舞台能和写意的审美特点完美融合,对整个剧目的审美表现具有强烈的烘托作用。因此,服装与舞台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昆曲的主体不再唯一的是人物角色,有可能是人与科技、有可能是单纯的服装与舞台,但是不管怎么说服装与舞台在形式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作为昆曲载体的重要程度在逐渐削弱,多元化的力量代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把观众的视线从昆曲的人转化成为昆曲与科技上来。

四、戏剧的排场,具备现代价值的审美意象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将昆曲作为载体,主要标准是表现唱、做、念的技术,剧组借鉴昆曲载歌载舞的特征。到现在发展为“打”与诸多杂耍,不只要根据剧情,也要让其变成情节的构成部分;此外,也要思考怎样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青春版本设计多种排场,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花神的反复出现、《冥判》的排场、《移镇》的官船前行、《索元》时郭陀被多个差役使用驾牌抬走等多个场面都精美绝伦,在演出的时候受到观众热情赞叹。青春版本,顺利处理戏曲表演和传统程式的融合问题,表现出了技艺性的表演,还能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传统戏曲的场面体现出程式化特征。程式,具有严谨的规范,然而审美的核心就是假定性和写意性。青春版本的场面设计,不只要关注到传统程式的使用,还要关注到现代舞台的审美需求,进行开创性的使用。比如李全夫妇共同表演时,采用和芭蕾舞相同的“托举”动作;《冥判》的判官与鬼卒,在跳趴奔腾之中,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亮相;《移镇》的船队,改变原本的排列方式,使用多位船夫在舞台上纵横交错的方式,乘船者也许站立在两行之中。以上场面的设计和传统不同,符合当下观众的需求,使更多观众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根据原本的传统方式,人物上下场有相应的标准。通常来说,角色退场,也需要从舞台的“下场门”离开。然而,青春版本在设计“离魂”场景的时候,改变传统方式,使用全新的方式。在杜丽娘表演到“但愿见月落重生花再红”时,表演者在舞台正前方,背对着观众,直接进入到舞台正后方的高处:她那个红艳艳的斗篷,不断加长,裙裾朝着旁边铺开,一直到台沿。在杜丽娘进入到舞台中心,表演者身上的红裙,不断延长,最后产生红色的三角形锐角。多个花神,全部站立在舞台周围,呈现出“卧鱼”的姿势,抬头看到杜丽娘在灯影中消散。采用独特的下场场面,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方式,改变原本的程式结构,然而即便是完美成熟的构图与独有的象征意义,明显超过程式,因此可以更激发观众的兴趣。

比如在《回生》中,根据传统程式,回生之后的杜丽娘主要从左方的“上场门”进入到中心。然而青春版本的设计是在柳梦梅挥锄的时候,花神进入开始圆场,跳起舞,最终一同来到舞台正后方,随着响亮的声音和烟火,杜丽娘开始进入舞台,披着红艳艳的斗篷进入到中心。因此可知,青春版本在舞台设计方面,在体现出精致华丽的时候,还创造出了诗情画意,契合了当代审美的意象价值。换言之,在青春版本的舞台设计方面,古典戏曲的内涵和现代剧场的趣味全面融合,营造出贴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具备现代价值的审美意象。

五、新媒体的融入加强了舞蹈表演的科技化和互动化

新媒体化的昆曲具有丰富的技术变化,不同的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也就形成了昆曲吸引人的地方。有的地方的昆曲尝试以全息投影为主,奇幻灯光的变化营造出别样的气氛,有的利用背景昆曲形成装置艺术,以此把昆曲、场景、人员形成一种互动。本次青春版《牡丹亭》,该作品在影视、背景技术、场景切换等方面都有融入新技术,将影像技术、互动技术、场景技术和昆曲主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大众展现了一场强烈的视觉效果的艺术昆曲。对于传统昆曲来说主要的核心便是“人”,又叫做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者是整个昆曲的核心部分,舞台道具、背景、灯光、气氛等等都是围绕着“人”来量身定制的。但青春版《牡丹亭》则发生了改变,它不再单纯的追求“人”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尝试一些新的媒体技术实现在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弥补叙事的弊端,摆脱肢体语言的限制。青春版《牡丹亭》通过背景平布、虚拟、装置等技术把昆曲的效果变成一种视觉化的感受,这点大大地增加了昆曲的观赏性,也使得人们对于昆曲理解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度。

笔者相信在新媒体科技的融入下,昆曲开始转变传统观念,把舞台变成一种展演梦幻的空间,这种空间效果是传统昆曲不能营造出来的,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昆曲的魅力所在。互动化是新媒体昆曲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互动化主要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表演中与多媒体的互动,这种互动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媒体产生的效果与之互动;另一种是装置空间中的非固定化的互动。在《人影》昆曲中这种互动化是最为明显的,激光舞、影子舞等改变了传统昆曲的特点这些互动都使观众感受到这种昆曲的视觉魅力,将虚拟技术、互动装置融为一体,把表演者与艺术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明确的互动关系,并可以直接地提升昆曲编导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笔者也相信在未来的昆曲艺术表演中会大量地增加一些新的技术,让技术与科技彻底融入其中,也使得昆曲变得更有姿有色和丰富多彩。

六、结语

归纳以上研究结论可知,青春版《牡丹亭》结合了不同艺术学者的精华以及智慧,蕴含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青春版本在得到成功的时候也向我们表明,昆曲依旧具备超强的生命力,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继承与发展。剧本创新时期维持了原著的精华,导演在创新的时候不只体现出古典韵味,同样借助新技术,体现了满满的科技化,延续了昆曲的生命力,契合了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侠.从剧本内容创新谈昆曲的傳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08):80-81.

[2]吴平平.新世纪昆曲传播新趋势[J].艺术百家,2005(06):40-43.

[3]解玉峰.90年来昆曲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34-139.

[4]刘明澜.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J].中国音乐学,1993(03):27-38.

[5]袁文琴.昆曲生脚念白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6]石倩.《牡丹亭》舞台改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年.

[7]章杰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遂昌昆曲“十番”为例[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7年.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老戏新演,新中有根——访青年昆曲编剧王悦阳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