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育:校本行动的路径与策略

2022-06-30罗刚淮

师道 2022年6期
关键词:儿童教材课程

罗刚淮

教育开始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但人们在建构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却在不自觉中渐渐遗忘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近乎整齐的教学行动中,儿童像工业产品一样,按照老师的预设被推动着经历各种流程,在相对统一的塑造与规训中,其个性需求和兴趣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响应,教育成了“以培养人为目的,结果和过程却都没有人”的怪异模样。陶行知先生看得清楚,因此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观点,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深度关切。时至今日,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能振聋发聩,因为当下教育的迷失仍严重存在。作为学校,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将教育与生活相融,让学习活动回归生活的模样,让教育真诚地成为儿童成长的土壤和营养,这是时代命题,是现实紧迫的责任与使命。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将“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列入一二年级的课程设计中。生活化教育是实现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践生活教育理念的必然路径。

一、课程优解:让生活素材还归儿童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课程是跑道。”通俗的譬喻生动地呈现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承载和重要性。生活化教育自然离不开课程的转变。客观说,现时的课程(教材)有了很大程度地改观,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好文章很多,从教材编写的导向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鲜明的态度。“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强调实践主线,以主题式单元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学习,这些举措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以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为例,单元整体设计、读写双线并行、单元要素明示、策略单元单列,口语交际、读写平台、日积月累、阅读链接、词句段运用等等多个专栏互为补充,全方位立体化地与学生生活世界对接。再从具体选用的素材看,文体活泼、童趣语言的文章增多,《走月亮》《祖父的园子》《母鸡》《手指》等等趣味横生的文章,令人爱不释手。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独特的主题意义和旨趣,在兼顾教材系统架构的情况下,尽可能吸纳学生生活世界里的丰富素材,也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阅读口味。唯有喜爱,才会进入。课程从教育的源头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可谓居功至伟。

但文章虽好,文章作者和编者的意图虽好,却未必就能成功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因为教材的真正落实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和“最后一公里”。小學统编语文教材推行几年来,各级教研部门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师解读教材,认识教材编排的特点,了解每一个栏目的设置意图和功用,编制教学参考用书和配套的教辅用书,举行各种教研活动展示名优教师如何解读和运用教材,等等,其实就是努力推动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编辑意图,方便教师掌握和准确解读教材,让教师理解的课程(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无限接近。同样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编排时很多的意图很多根线脉潜伏其中,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领会作者和编者的真正用意,理解文章作为教材的主题意义和语用价值。比如六年级“走进鲁迅”单元,每篇文章单独教学是一种思路,单元整体设计分课时分专项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思路。哪种思路好,则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选择。单元里有鲁迅自己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有别人眼中的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诗人的颂歌《有的人》,有更多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阅读链接),还有老师课堂上补充如毛泽东等名人的评价,对于这些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一方面是想全景呈现鲁迅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在展示一种学习方式:多角度地、有独立性地评价一个人。学生在情境中会自然接受这样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适情:让学习融入儿童生活

学校育人,课堂是主力也是关键,学校落实各学科教学主要在每一节课上。教师对于课程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学科元素有机编排呈现,让学生乐意接受甚至饶有兴趣地探究求索。这显然需要智慧经验,需要持续真诚的钻研投入。

当然,大道至简。最深邃最科学的做法,往往是简单浅近的。教学也是这样,最有魅力的做法其实是将课程学习设置成学生生活的模样,以目标任务驱动,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求索、交流,获得自我的感知和提升。还以“走进鲁迅”单元为例,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完成“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引导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表格、语言等各种方式来呈现。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对话、辩论、补白,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调控、点拨启发、激励督促、甄别评价等功能,这样的学习活动由于贴近学生,还原教育的本真,这些素材便会变得有价值有意义,阅读文章变得有趣味。倘若教师不作这样的思考和改变,课文读了两三遍后学生便不再有兴趣,课文的素养元素要么沉潜在文本中,要么因为教师强逼而作机械重复练习,学习变得索然无味面目可憎。由此可见,教师对于课程的优解至关紧要。

当然,学生因年段不同,认知有差异,教学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同样以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低年级认知能力弱,自主意识不强,就需要教师主导学习活动,多引领,多介入。教学始终以趣味为前提设置学习情境:趣味导入,趣味识字,趣味互动,趣味评价,趣味朗读,趣味说话写话,诸如其类,以趣入教,学生学习便会趣味盎然,这课堂便会生趣蓬勃。到了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也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方法,倘若老师这时还是要求学生跟随自己逐词逐句地诵读学习,这就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了。此时,老师就要适度地放手,教学设计时要留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尚弱,需要提供学习任务单、学习导图这类支架,在有限空间内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索,老师再设置交流环节,思维碰撞,点拨引导,这样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能获得真正地发展。但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知识面也更宽广了,自己会预习,课文的作者他了解,写作背景他也提前知道,每个词每句话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虽未必正确或者全面,但他有迫切的表达欲望……倘若教师还是喋喋不休地照本宣科,只会介绍教参上的答案,一味讲解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然不买账,要么会抢着发言与老师争论,要么分神发呆,或者虚假听课,而思维停滞。课堂因此而沉闷低效,师生相互折磨。因此,高年级的课堂就应该列出学习的目标任务,规定好时间和学习方式,设计好交流、辩论、展示的环节,让学生来当主角,自学后展示汇报所学所得所惑,共同分享,合力探究,以此促进思维,催生智慧,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才是学习生活的模样。纵观有些学校推进课堂改革,引进课堂教学模式,全校一个样,每节课教学内容不同却要求程式一致,这些都是违背学习规律的事,即使影响再大,也只是一时的泡沫。唯有理解儿童,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探索,才可能受到儿童真正的欢迎,也才会真正帮助和发展儿童。DCD84A21-20B9-4127-8F37-916BA023FC35

三、活动育人:让实践助力儿童成长

学校课程其实不只课堂上的学科教学,课堂之外的学科活动、德育活动、综合实践等我们称之为活动课程。相比于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评价多元,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热爱的课程往往影响更大。成人回忆童年,不一定记得哪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但对于参加过什么活动,中间有什么故事经历常常记忆犹新。活动课程以生动的情境现场和深刻的身心体验,让学习者难以忘怀。比如学习《将相和》未必记得什么词句,掌握什么阅读方法了,但是如果老师组织过课本剧表演,哪几个同学怎么表演《将相和》的,老师怎么指导说话的,负荆请罪的神情如何表现等等,这场景以及感悟倒是根深蒂固,化入心中。

学校对于活动课程的重视,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学科活动的开展。比如语文学科一定要有配套的语文活动,课本剧表演、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高年级学生辩论赛、汉字文化溯源、书法比赛、诗词大会、文学社活动、社会调查、项目化学习、资料查找和汇报等等,形式丰富生动,教师要充分搭建起学科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平台,为课堂学习提供内化、实践和延展的路径。有些学校设立专門的校园文化节,如读书节、戏剧节、数学周、英语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等,有的学校还创办校刊校报等,给学生搭建学科展示的平台。二是提升德育类活动的文化内涵,加强跨学科的融合和德育的情境性、趣味性,让德育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自然发生,让教育入味走心,坚决杜绝那种教条的说教和训诫式德育,减少那些形式主义的教育活动。比如将传统的升旗仪式优化创新成为主题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适当插入一两项如开场舞、“三句半”、生活剧、相声表演、诗歌朗诵等等,配合主题演讲,让仪式教育成为主题教育活动课程,惠泽学生。三是倡导跨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类活动。生活世界是综合立体的,人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也是综合立体的,儿童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通常都以全息的方式来感知。在综合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儿童是悦纳的,是快乐的,从来不会觉得讨厌、枯燥或难以适应。所以,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里积极倡导教师开展综合实践类活动,鼓励教师跨学科,甚至跨媒介的学习。比如语文老师可以开设“卡通片赏析”“跟电影学写作”“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姓氏调查与研究”“花与花语”“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探究”等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得到锻炼和成长。最主要的是,实践类的课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渠道和方式更适合学生。

四、联结家庭:让生活世界成为天然学堂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里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沉潜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比如家人的对话交流、家庭购物开支、家务劳动分配、动植物养护、家居整理、家庭聚会活动、郊游露营等等,每一类都有无数的细项,可以分解出无数个学习专题,为儿童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此外,家庭教育元素还包括家风、价值观、家族的志向格局、家长的待人处事方式等等。但可惜的是不少家庭无视这些资源的存在,更缺少挖掘利用,任由着这些资源流失,自生自灭,不少家长却热衷于逼迫孩子去做做不完的作业,奔赴各类辅导班,根本不顾及儿童自身的意愿和心情。常识告诉我们,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做也罢,各种培训班的技能学习若非情愿,意义也不大,但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和谐一旦被扰乱和破坏,孩子美好的天性泯灭掉了,教育就事倍功半了。儿童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额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心痛和惋惜的。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革新家长的育儿观念,教授育儿的技巧方法,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技巧,优化育儿的环境和资源,净化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在家长的科学指导下,汲取生活世界里的价值观、知识、生活技能、人际交往、习惯、健康意识等等,成长为健康向上、永葆童心、乐于探究、享有情趣的人。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家长留心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要给以包容、关爱和指导,要坚持“扬长”教育的原则,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小昆虫,家长就不能武断地阻止,高明的家长还会提供条件,帮助他去观察、研究和探索昆虫世界。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动手鼓捣东西,闹钟、汽车模型、电脑、手表、玩具等等都喜欢拆开,装却装不起来,有的家长会呵斥,有的家长则会支持,有意提供一些废旧机械类物品,指导孩子拆和装,讲解运行的原理。这就成了很鲜活生动的学习活动,这些经历中的常识技能会像种子一样植入孩子的心田,有的甚至成为他未来事业的兴趣萌芽。关于这方面的教育有很多的名人伟人成长故事佐证,比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执着研究,也是源于母亲带他去“神农洞”游玩,看到人们祭拜神农,而深受感触,立志研究水稻。

家庭教育影响深远,有着学校教育所不能企及的深广。当然,家庭教育还可以延展到整个社会,以自然以社会为课本,比如有的家庭制定游学的课程计划,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游历;带孩子逛遍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大剧院、科技馆等等,利用这个城市的公共资源,给孩子无限的认知空间。孩子的眼界开阔了,见识多了,信息输入多了,积淀就会深厚起来,谈吐自然不凡。这些都会激励他参加更多更广泛地学习。

总之,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和学校无非是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空间和场所,将那些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学习活动游戏化活动化,把他们的学习活动还原成生活世界一样自然、有趣、有成长的阶梯和奔跑的广阔通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先生之言虽已过百年,然用以观照现实,仍具有烛照人心的力量。我们期待志同道合者在生活化教育的路上,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溧阳实验小学)DCD84A21-20B9-4127-8F37-916BA023FC35

猜你喜欢

儿童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行车的发明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