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融媒体转型的创新探索

2022-06-30李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创新

摘要: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出现、移动传播的发展,新媒介技术和新传播方式对广电媒体的冲击越来越明显,直接表现为开机率大幅下降,广告收入锐减。面对危机,广电媒体亟须转型,扩展生存空间。但广电媒体的转型应该选择怎样的商业模式才是最优选择?传统电视台的媒体融合何去何从?媒体融合后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广播电视在突破发展瓶颈的过程中需要怎样创新“破圈”?这些问题都是广电系统转型面临的痛点和疑问。文章以广东省广播电视台研发运营的触电新闻APP为主要研究案例,解析触电新闻模式,并借鉴西方国家个别媒体转型的案例探究广播电视台如何在全媒体转型中立足区域性资源,主动融合新媒体,实现内容多渠道汇聚和联结,破解发展瓶颈,走上创新和转型之路。

关键词:触电新闻;原创融媒产品;全媒体转型;广播电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171-03

触电新闻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的融媒项目,意思是Touch TV,即“可触摸的电视”“互动的电视”。它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运作,定位是“湾区服务第一端”。目前,客户端累计下载量已超1亿,成为立足湾区、辐射境内外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为大湾区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触电新闻作为广东省宣传部重点融媒项目,肩负着贯通全省、支撑各县级融媒体中心运作和打通宣传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任务,触电新闻推进广电的媒体融合是手段和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媒体。

一、触电新闻发展背景

(一)项目创新的困难

创新之路困难重重,触电新闻创立之初就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当时互联网应用尚不普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朗。广东省广电内部也有疑虑,有部分人认为这个项目存在投入大,不确定能否得到有效回报,如何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所幸疑虑最终消除,各方均认为进入移动互联网宜早不宜迟,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客户端的建立和发展

触电新闻客户端上线,是广东主流媒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的要求,是对在创新中加快融合发展的有力探索。

2016年12月30日,广东省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2017年2月15日,广东省21个地市广播电视台入驻触电新闻客户端,初步整合全省广电资源,建立广电新媒体联盟。触电新闻客户端2017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媒体融合破题之作”,获“年度优秀案例奖”,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APP市场指数榜”十佳。2018年2月19日,央视新闻发布“矩阵的力量·移动融媒体优秀新闻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触电新闻获得了“央视新闻48小时全程直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独家36小时不间断移动直播‘香港 香港’全记录”“优秀直播奖”“最具影响力账号”奖章。2019年,触电新闻入选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2020年疫情发生初期,触电新闻第一时间在首页、联播频道、社会频道重要位置展示专题和插件,开发多个原创融媒体产品并在网络形成热传效应。2021年,触电新闻在全国两会省台APP中泽传媒总指数排名第一。

二、触电新闻模式解析

笔者采访了触电新闻总编辑郑敏璇女士,对广东省广播电视台研发运营的触电新闻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广播电视台在全媒体转型中立足媒体本位。发挥公信优势。融合新媒体创新破圈的发展路径和方法[1]。

(一)立足媒体本位,发挥公信优势

触电新闻的人员构成里有三分之一是技术人员,三分之一是内容研发人员,还有三分之一是运营团队。融媒体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抓住主流核心题材,立足媒体本位,发挥公信优势;第二是推动移动优先,通过触电号融合各部门内容,实现破圈。

例如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围绕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复苏的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和报道,制作了一系列反映广东经济复苏新常态的相关节目。广东台多个部门和21个地级市部分融媒体中心联合上百个机构共同完成了24小时直播。从早上6点开始,广东电台频率的主持人就用轻松愉悦的嗓音拉开了元气满满的一天;然后是珠江经济台请听众叹早茶,直播广东饮食界的复苏;接下来是主持人到广州和东莞的世界工厂打卡复工复产;中午12点,《老广的味道》和南方卫视的《我爱返寻味》承包了午饭、晚饭、夜宵的直播;下午是电商扶贫、农业等板块,电视中心有记者在北京直接承包了一个小时直播访谈人大代表,畅谈经济复苏新常态;深夜凌晨主持人采访音乐人创作抗疫歌曲。

(二)以融媒技术赋能内容创新,抢占竞争高地

法国经济学家茱莉亚·卡热曾指出,“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记者和网民一样司空见惯,从而忘记记者是一个单独的职业”。广播电视媒体的所有記者都是有记者证的,但商业平台没有这一优势。触电新闻正是以融媒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充分发挥记者“寻找、核实、定位、排列、整理、评论并发布优质的信息”的工作专业性,抢占竞争高地[2]。

触电新闻的创新有三个关键点: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这三个创新如同三驾马车拉动触电新闻的前进和发展。触电新闻5年前上线时就提出了UGC(用户生产内容)概念,即受众同时也可以成为自媒体。

触电新闻实现创新的主要核心就是以融媒技术赋能内容创新。第一,整合广东省广电的资源,探讨“广电+网络融合”的新模式。快速聚合电视直播流、碎片化的资源,在触电新闻客户端上整合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包括57个县,以及全国157家电视台的节目。全国广电兄弟单位以台、频道、栏目、记者等形式入驻,全年发稿量达656万条,发布重大主题报道全网点击量超522亿次;以动画、微纪录片、H5、条漫、海报、表情包等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手段霸屏国内社交媒体,重点内容登上全广东140万个电子大屏。推出的系列原创优质媒体融合产品获国家级、省市级新闻奖及广播影视奖20多项。第二,吸收商业平台的长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管理。触电号是在传统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平台,自媒体在申请触电号时需要身份证实名认证,它的后台有“人工+数据”的三审功能,利用传统媒体的经验和新媒体技术,通过关键词拦截和人工巡查筛选自媒体的内容。第三,打破广播电视新闻固定时间、特定设备播放的局限,随时随地发布第一手新闻。例如触电新闻刚上线不到一个月,当时的清连高速发生19车连撞的特大交通事故,但是网民无法辨认网上信息的真假,《今日一线》的记者团队马上去确认,全网第一时间在触电上发布该信息,这条新闻当时就有四百多万的点击量。触电新闻首发后,澎湃、央媒等媒体都在转发,触电占据了传播的制高点。

(三)构建融媒体传播新格局,实现事业产业良性互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需要形成用户思维,吸引客户,实现商业价值。电视看重的是收视率,但传统媒体的短板一是技术,二是运营。过去因为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广播电视更强调引导舆论,不重视客户运营。互联网更多是渠道开放互动,监管相对宽松。通俗来说,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管理尺度不在同一把尺子下[3]。

触电新闻现在的商业模式是立体的,平台通过大数据能描绘用户画像,有技术输出和各种互动服务,从而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拓宽传播渠道。触电新闻的每一个爆款节目都是用户、渠道、创意三驾马车齐驱。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旗下拥有12个频道、9个频率、IPTV等渠道,有接近2.4亿的用户。触电新闻作为新型的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针对大的专题,触电新闻会与其他媒体互相进驻、联合出品。例如2022年元旦期间,触电新闻联合汕头融媒体集团、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旗下极光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大象新闻推出直播节目《欢迎“光”临》,借助广东省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多个记者站和工作室,创新直播互动形式,与受众相约追逐上海、广州、哈尔滨、北京等多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迎着光许下美好心愿。在直播预热宣传阶段,推出长图文、概念预告视频、嘉宾人物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在20余家媒体及平台上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宣传,一场直播撬动了多地资源。

(四)优化人才队伍,完善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台现阶段面临的困境,第一是体制僵化,第二是人才流失,第三是创新力不够。触电新闻一直在探寻和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虽然市场化的道路很艰辛,但是如果故步自封,不去闯,不去剥茧,人才的断层会导致被时代淘汰。触电新闻一直在加强网络视听采编播管、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

触电新闻为技术平台注入媒体属性,依靠一套套机制管理,不断在探索中修正和增加。触电新闻的媒体属性除了靠电视台的记者完成,还成立了短视频孵化中心,由一支队伍专门制作网络原生态的短视频,打造短视频品牌。

触电新闻有两条标准,一是社会效益优先,二是经济效益共赢。例如触电新闻在2018年制作的第一个探索人文故事的微纪录片——《我们都是追梦人》。触电新闻制作了70个行业的微视频纪录片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微视频一经播出就引起广泛关注,各行业主动联系触电新闻展现自身故事,其中多个视频被人民日报转载。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冲突的,与时代同行就能实现事业产业良性互动。

三、媒体转型的困境与突破

大部分传统媒体的创新之路可以说是披荆斩棘,有些媒体集团一味追求大规模、多板块、结构庞杂,但高质量的集团并不多见,形成商业模式的更是寥寥无几。首先,媒体融合的驱动力是技术,包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方面,没有技术作为支撑和充分赋能只能是假融合;其次是市场化,包括垂直化、场景化、下沉化三方面;最后是读懂国家赋予媒体的终极目标,媒体融合的目标是要建成数据化、智慧化、能推动国家治理的全媒体平台。笔者采访了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编辑赵随意,他曾亲身走访了《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外国媒体,对传统媒体成功实现全媒体战略转型的案例有较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以下针对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两部分进行探讨研究[4]。

(一)国际经验

彭博社成立于1981年,是一个集电视、广播、杂志和网站于一体的财经媒体通讯社,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彭博社的初衷是为所有股民提供一个可掌握的实时动态的信息资讯来源。

彭博社的资源主要用于提高记者的采编工作质量,50%的经费用在武装记者和编辑新闻的需求上。美国总部有100多个记者和编辑卡位,每个工位都包涵了一个综合的互联网和广播设备。彭博社有2400名记者散布全球各地,日原创稿件发稿量5000条以上,供给全球450多家媒体。彭博社不把广告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媒体广告收入只有2%,大约2~3亿美元,98%收入来源于彭博终端机,每台终端机每年为彭博贡献79亿多美元的收入。彭博社不局限于仅带有新媒体功能的传统媒体通讯社,而是致力于打造品牌,增强注意力、吸引力,赢得议题设置,以“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专业服务的新型传播体”为发展理念。我国媒体融合不能照搬国外经验,但其对我国广电媒体转型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服务的新型传播体”具有深刻启示作用。

(二)国内实践

国内广电媒体在转型方面进行了多样化探索,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建立网站,多终端传播广电节目。互联网上能够快速地集聚用户,互联网企业看重的是流量、未来估值。抖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上线几个月,用户突破几个亿。一个新的传播介质拥有5000万用户基本就不需要担忧经济效益了。收音机聚集5000万用户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微信用了10个月,抖音只用了5個月。

第二,打造移动端,建立电视台、栏目的专属APP,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如触电新闻APP目前是广东省广播电视台的一把“利器”,也是广东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和示范区。

第三,再造内容生产系统,重塑媒体功能。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进行了一系列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结构,再造生产流程,设立独立制作人,建立产品经理人制,与客户合作,将内容生产与销售绑定,实现全流程整合。

四、结语

无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传播生态如何发展,不变的是广大群众对优质内容的切实需求,以及主流价值观对公众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未来会有更多传统媒体加入媒体融合的大潮,构建并完善智能化融媒体平台,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媒体资源一体化运作,优化策采编发生产流程,从而构建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实现内容多渠道汇聚和多媒体分发、优质内容的互通和联结。媒体融合不应在旧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上进行修补或者简单叠加,而是要开疆拓土,跨界创新,不断破圈,在新的领域实现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牧耕,张雷.多屏生态下原创节目创新的动力机制与“破圈”路径[J].电视研究,2021(10):4-7.

[2] [法]茱莉亚·卡热.媒体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困境与重生[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10-11.

[3] 王晓红,谢妍.内容·服务·平台:“无线苏州”的区域性全媒体创新[J].中国网络视频年度案例研究,2015(1):205-219.

[4] 赵随意.赵随意融媒体创新八讲:未来已来、睿者同行[R].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2018-05-15.

作者简介?李琳,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节目评析、视听新媒体业态发展与管理。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创新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