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题型创新各不同

2022-06-30刘泽军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史实本题学生

刘泽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例如“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等等。在新形势下,我国需要举全国之力促进拔尖的创新人型才脱颖而出,而高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改革是必然的。其中,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是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察要求,“创新性”是其中之一。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卷开始出现灵活开放、形式多样的创新题。这类试题不仅没有固定答案,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中选取一个进行论证,并且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这对于学生思维的灵活度、知识的整合度比以前要求更高了。这类题的突出特点是问题的开放性、评价的多元性、思维的批判性等,区分度大,对学生的思维灵活度有更高的要求。本文以2021年全国历史甲卷第42题为例,从问题的开放性、时空观念、解题思路三个角度对该题解析。

一、问题的开放性

【例1】(2021 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題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 ///////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与以往学生常见的小论文题直接写出观点、展开论述不同,本题要求学生在答题卡标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区域,再进行论述。从学生反馈的结果来看,有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陡然面对这类题时有些手足无措。实际上该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选择北京及长城沿线、东南沿海一带甚至是西南内陆地区都可以。接下来笔者结合史料分析该题。

材料一: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鞑靼、女真羁縻卫所……为明朝管理东北地区的蒙古人、女真人提供了有利的政治保障……东北的驿站交通不仅连接了明朝与东北鞑靼、女真诸部族,在明朝与东亚、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更远的欧洲的交往中也起到了中介作用。——乌云高娃《明代鞑靼、女真卫所与东北亚驿站交通网》

材料二:明朝没有力量在这西北地区像内地那样设官建制,派驻军队戍守,实行有效统治。这也就造成明朝统治者对西北羁縻卫所缺乏长远考虑……客观上导致西北边疆割据势力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与明朝争锋。——杨林坤《论明代西北羁縻卫所的民族关系》

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为了拱卫京师,防备鞑靼、女真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明政府依托长城建立卫所。卫所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但客观上导致边疆割据势力膨胀,威胁明朝统治。

材料三:杭州湾南岸地区位于明代宁波府和绍兴府北部沿海。当地分布着多座卫所,是明朝海防重地,也是江浙一带倭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倭乱平息的嘉靖末期至“闽寇”蜂起的天启、崇祯之际,其间东南沿海虽仍不时遭受海寇侵扰,但再也没有出现像嘉靖倭乱那样波及数省的大规模战乱,尤其是江浙沿海进入了一段较长的安宁期。——蒋宏达《嘉靖倭乱前后的沿海卫所与海疆庇护网络》

从材料三看出,明朝中期,倭寇时常袭扰东南沿海城市,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发展。为了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卫力量,打击侵略者,巩固统治,明政府理所当然地在该地区建立大量卫所。

材料四:明正统年间,麓川平缅宣慰司之乱关涉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对西南边疆的政治和明朝国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云南卫所职役在麓川战役中系本省参战,肩负着护国捍边的重任……嘉靖、万历年间,明廷对麓川战役获功者子孙应袭、应革功次进行了整理。——任柳《“麓川战役”与云南卫所军功研究》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明英宗时期,为了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叛乱,稳定西南边疆地区,朝廷需要设立大量卫所,用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到了万历年间,西南地区再次爆发杨应龙之乱,明朝集结卫所之重兵平叛,亦是需要建立卫所的重要原因。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但是也消耗了明朝大量饷银。

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考生只需选择一个回答即可。但是,学生很难将时空观和发生的史实联系起来,被“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的要求所迷惑,认为答案是唯一的,不敢动笔写。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将时空观与史实相结合的能力。

二、时空观与史实结合

在本题中,时间要素为图5注释的明万历年间,这就从时间上限制了答题范围。有同学提出既然是“万历年间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那嘉靖时期平定倭患不能作为答案”。实际上倭患自明太祖时期就有,只因明初国力强盛,倭寇未能酿成大患,到嘉靖年间才愈发严重。加上明初都城在南京,因此,东南沿海城市设置大量卫所。在卫所制下,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类似于府兵制,因而常置不废。从这个角度来看,本题的时间线可以拉长,从明太祖设卫所制开始,一直到万历年间发生的史实均可。

从地理位置来看,考生需要对长城、重要城市(例如京师和南京)、运河等比较熟悉,对区域地理的表述也要准确,例如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这些地区也限制了答题范围,如果选择长城沿线,就要叙述明初北元残余势力、明中后期鞑靼和女真的威胁。如果选择东南沿海地区,则需要叙述明初以来的倭患。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大事年表和地图辅助教学,或者只是单纯使用时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学生需要学会在时空坐标轴中建立与史实的联系。新课标对时空观的表述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时间和空间只是两个限定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放在首位。

王生和曾金海老师依据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对时空素养做了分层分析,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水平1、2对应的是合格考试的要求,水平3、4是高考的考查要求。)

从表中看出高考对于时空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题就是典型案例。现将题目做出如下变式,再让学生作答。

如图1所示,明代卫所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内陆地区,请考生选取某个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所分布在这个区域的理由。(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如果题干给出卫所分布区域让考生选择,考生的答题效果会好很多,这说明考生只是在考场上被画图这种新颖的题型迷惑了。因此,以后需要经常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遇见新颖的题型不能慌,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回答即可。

三、创新题的解题思路

高考创新题虽然形式千变万化,对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还是有一定解题思路可以斟酌的。经过笔者研究发现,创新题和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论述比较相近。就题型而言,高考创新题中常见的观点论证题、信息提炼说明题、比较题都是论述题常见的题型。就要求而言,二者都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在解题思路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笔者发现将以前做论述题时用过的“总—分—总”三段答题法运用于创新题时也比较有效。第一段为总起句,提炼出观点。以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第42题为例,虽然题目要求在答题卡图中画出卫所分布区域,但答题时第一段还是要写出来。本题第一段可以写:明朝卫所主要分布在京师周围及长城沿线。

第二段分论时需要列举史实并且加以评论,正如做论述题时既要有阐述还要有评论一样。这也是历史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有些考生很容易只罗列史实,漏掉了评论部分,这样就会少三分之一左右的分数。这一段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本题第二段可以这样写:①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广置卫所、布置重兵拱卫京师。②明初,北元仍具有较强的实力,时常袭扰邊关。明朝中后期,女真部崛起于东北,建立后金,不断进攻明朝。为了防备少数民族军队南下,明廷在长城一线设置卫所。③京师周围及长城沿线卫所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关的防卫力量,保卫京师,但也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朝中后期,随着军官兼并士卒的土地,卫所制遭到破坏。分点作答,有利于让阅卷老师迅速找到踩分点,让阅卷老师清晰的知道你列举了若干史实,并且带有评论,使作答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最后,在列举史实时应注意题干限定的时间范围,例如本题是在明代,不可以写清代卫所制。

第三段为总述,用以升华主题,在考试中属于点睛之笔。这对于高中生而言比较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这样写:卫所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足之处,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当代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后的题目,如果是制度、事件,都应指出:(制度/事件)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足之处,它是中国(世界)古代(近代)军事(政治/经济等)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当代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果是人物,则可以这样写:(人名)有功也有过,总体而言,他的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他的为政举措(经济措施/军事措施等)对当代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这三段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以后创新题无论形式多么新颖,考生均可从这三段解题思路思考,减少新颖题目的干扰。

四、巩固提升

我们再分析2021年广东历史卷,以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在做大题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材料的出处,对于其中出现的人物、时间要有敏感性。例如本题中“1932年颁行”的年份,学生需要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了侵华的步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根据题干四则材料,本题有三个方向可供考生选取,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二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情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叙述近代中国所受列强侵略的经过,以启迪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

由于题目中说明既可以选一点说明,又可以从整体展开论述,因此可以说本题开放度相当高,有多种组合形式可供考生选取,如果作为练习的话可以通过一题多练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示例一:(只选一点)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使学生知道养成高尚的志趣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该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品质。(叙述+评析)

分析:中国的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论)①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冶铁、丝织等技术传入中亚、欧洲,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②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条件。④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世界军事科技的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技术保障。⑤明代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分论,史实+评论,选择3-4个即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分论点小结)

综上所述,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二,既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的信念,又提升了他们的爱国品德修养。(总论)

示例二:(综合分析)

学习目标:了解各国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世界常识。关注国际形势,唤醒了学生对民族运动的责任自觉。该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民责任担当。(叙述+评析)

分析:近代以来,欧美强国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开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总论)①光荣革命后,英国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性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②美国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③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日本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过明治维新,综合实力增强。(分论,史实+评论)随着西方列强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拓新的市场,中国成为侵略的目标。(在综合分析时候,可以适当添加过渡语,增强连贯性)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分论,史实+评论,由于综合分析可以答很多点,因此可以适当选取,精简答案。这种综合分析层次感强、内容详实,能反映考生史学功底,因此建议优生选这类写,获取高分可能性更大。)这一目标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又可以培养其对本民族运动的责任自觉。(分论点小结)

综上所述,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担当。(总论)

总之,在平时做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三段论”式的答题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史实本题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生写话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今天是几月几日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找规律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聪明的学生等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