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谙“茶道”,通“透”在时光里

2022-06-30阿圆

海峡旅游 2022年5期
关键词:水仙泡茶茶道

阿圆

茶同人生,“透”为妙

和昔昔的见面约在一栋老厂房内,沿着传统水泥楼梯爬至五楼,耳边传来悠扬的轻音乐声,转角在货梯旁发现了一个雅致的中古空间,这就是“曜室”。和以前的昔物所一样,能让人在踏入的瞬间,平静下来。

昔昔和合伙人坷琳边泡茶边聊着猫咪,吧台上,一个中古茶壶、一个公道杯、几个杯子和一碟小饼干,算是这两年我见过的最简单的茶席。身着一袭黑色亚麻长裙的昔昔浅笑了下:“现在喝茶分两个体系,一个是漂亮的喝茶,另一个就是我这样的,只要茶好喝,简单备好一壶一杯就够了。在家里,因为我老公口味重,我口味轻,往往我们就一次性出两泡,每一泡的前半段给我,浓的尾水给他,舒服又随意。”

可能是多年习茶的缘故,昔昔身上流露出一种平和、从容的气质。生于福建建阳的她,从小就把茶作为日常饮品,但直到2013年的一次桐木关茶山之旅,才让她真正发现了茶的奇妙,便经常拜访茶山,在与基层制茶人的交流中一点点探索茶的门道。

昔昔说,茶是“青山一半,人作一半”的精华,茶人对茶的体悟及付出的心力,都会如实反映在茶汤上,“最顶尖的茶一定是浑然天成的香,可以细品出三个层次:茶叶自然的香气、融于水的香、有香有水且杯底留有余香。”

前段时间,昔昔和丈夫老相回漳平茶山,老相跟老朋友收了120斤左右的茶青制茶,昔昔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全过程中,这才进一步领悟到了茶事的“意味深长”。

老相先是自己做了两遍手摇青,在昔昔的建议下,将茶放置在常温环境下发酵。但做完两道工序后,老相注意到茶的红边偏多,大概是因为立夏过后温度升高,且户外湿度高,促使茶的发酵速度变快,于是,便立马将茶转移到空调房里,控制温度和湿度。“我那时候才真正理解茶农说的‘看青做青,原来是需要在制茶的每个环节,通过观察叶面的干燥程度、触感、香气,来判断下一步的操作。”昔昔聊起制茶故事,眼里闪着光,“老相当时就告诉我,因为发酵节奏被打断了,所以茶会涩。当时最后一道摇青已经是凌晨,摇青后需要静置,五点左右杀青。等早晨起床后我试喝了一泡,果然如他所说,茶的口感不是那么圆润,有点涩味。”

再次回忆,昔昔用“透”字加以总结:“学茶做茶不是‘看会的,山场与工艺,自然与人文,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真正好茶的标准,就是要把茶做‘透。像漳平水仙茶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兴裕师傅所出品的水仙,就是我喝过最好的茶。虽然他的山场条件不算顶级,但他将心力全放在了精细的茶园管理和制茶工艺上,也就决定了茶的‘骨相。我觉得,‘透,一是做青时,把握走水和发酵有机同步的平衡点;二是保持茶叶的干净和滋味的纯粹;三是制茶人真正悟了茶。”

与时间对话的茶水铺子

因为喜欢古玩,着迷于时间的痕迹,昔昔一直想开一间器物店,便起名叫“昔物所”,从2014年开始线上运营,产品多以手工制作的茶器为主。后来,昔昔开始尝试上线茶品,搭配茶器售卖,意外地发现,茶受到了五湖四海客人们的热捧,特别是漳平水仙成为了爆款。

自然而然,昔昔渐渐萌生出一个想法:打造一间茶和古道具兼有的铺子,融合五感体验,让大家随时能来闲坐喝茶,享受慢慢生活的别致浪漫。她便租下了厦门南华路上的三层别墅庭院,保留了建筑原先的质朴斑驳,增设了一些植物、书画,自然而又不失风雅。曾亲身体验过传统茶行先询价再推荐茶品的营业模式,昔昔不希望茶客们,尤其是“茶小白”,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她尽可能地呈现每款茶的特色,明码标价,书写于纸上,并调和茶与食的口味,搭配精美茶食,客人们能够凭喜好挑选组合,随意泡茶闲聊。营业的那两年,昔物所好评连连,一直占据大众点评厦门茶馆的榜首,也吸引了很多年轻茶客。

“空间的价值,可以滋养很多人,也可以链接更多人,但这是媒介,并非本质。当时的昔物所还是缺少深层次茶文化的输出,一直重复做一些事,没什么意思,再加上难以负荷运营成本,就把店收了。”昔昔可能看我们一脸惋惜,給我们添了一泡茶,笑着说:“但我相信,只要一个美好的空间存在过,我们想传递的价值就不会被人遗忘。昔物所也给了我反思和启发,让我在更接近本质的事物上用功。”

“曜室”便是昔昔对实体茶空间的第二次尝试,相较于昔物所,更像一个综合性空间,以器物展览为主要方向。空间延续了昔物所简约古朴的风格,也展现了新的思考。一个日式雅间藏在展厅背后,甚至造出了一个迷你庭院,养着蕨类植物,极具禅意。采访之时,空间正举办着日本中古漆物展,展示各式各样的古早茶具盒、漆盘漆托和大漆桌,器皿上的花纹简单抽象却不失富华。

“我和两个小伙伴都觉得以展览的形式能够完整呈现手艺人的创意思路,增进大众对手艺人的了解。但我们也没想到,疫情对展览的冲击这么大,现在曜室没能够按原定设想运作,挺可惜的。”虽然前路未知,昔昔并没有为之沮丧,依然分享着自己对茶、对生活的理解,给予普遍焦虑的大众一种生活的参照和温情的安慰。

与年轻人分享茶的日常

“茶不易懂,要深知,往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让年轻人走进茶圈。”昔昔在昔物所观察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也一直在思索着年轻人与茶的关系。从公众号、微博到小红书,昔昔尝试在分享自己喝茶的日常闲趣之余,增加习茶入门的视频,促进新手快速、正确地感知茶的信息,理解泡茶的底层逻辑,获取简明有效的喝茶指南。短短一个月,她的尝试见了效,收获了1万粉丝,其中不少是刚对茶产生兴趣的年轻人。

昔昔分享的内容,有简明扼要的泡茶六要素指南、选壶指南,有对“收敛性”等专业茶词汇的解读,还有具有互动属性的乌龙茶解析三部曲和小众花茶合集,昔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诠释茶的多维意趣。早在2017年,她发现花茶很适合新手入门品饮,便尝试与花茶传承人合作,创新制作了姜花银针、柚花白茶等花茶,与四时合序。昔昔尝试优化市面上对六大茶类的科普,纠正一些错误的判断,比如发酵度不是判断茶类的唯一标准,并打算搭配一个试泡小套装,方便新手体味和认知六大茶系。她也反思,闽南工夫茶传统使用的白瓷盖碗易烫手,不利于新手使用,便打算推出壶泡法特辑,优选平价套装,降低新手的入门门槛。AE042ADF-60A9-4CAE-A766-48137A452F90

“我的朋友告诉我要‘利他,这几年我深有体悟。做事有‘术和‘道之分,‘术是方法论,‘道是心法。常怀‘利他之心,这是‘道的进取,长此以往,‘利他必然能‘利我。”七年的积淀,茶也成为了昔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她打算回归乡下,亲近土地,做个纯粹的种茶做茶青年,和老相重建茶厂,打造一个公共茶空间,和大家一起“玩茶”——这是昔昔一直以来的理想,在茶之“道”的引领下,更加愉悦而笃定。

昔昔收藏的老茶行纸包茶

良友茶庄

茉莉雀舌

良友茶庄是福建的老字号。在上世纪30年代,福州有一位程姓茶商在罗源、宁德等地采购绿茶,窨以新鲜的茉莉花,因为芽叶纤细,取名叫“可口雀舌毫”。解放之后,良友改制成为了国企,后来又转为私人经营,即使历经了种种变迁,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包装方式,味道也依然是香入骨髓。

漳州茶廠

一枝春

漳州茶厂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福建省三大乌龙茶出口厂家之一,当时流传有一句老话:“乘风飞马大前门,流香色种一枝春”。

泰国林茗记茶行

老枞水仙

华人开设的茶行,茶是2000年左右的,闻起来有典型的梅子酸,包装纸上中文与泰文混用,侧面写着“四两足重”。

厦门梅记茶行

桂花老铁

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安溪商人王三言在厦门水仙路开设了一家茶庄,取名叫梅记,距今已经有140年了。用桂花窨茶,是安溪的传统工艺,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用花香来掩盖茶叶品质上的不足。梅记做了个创新——用品质不错的老茶,窨以新鲜的桂花,喝起来既有桂花的鲜灵,又有老茶的馥郁。AE042ADF-60A9-4CAE-A766-48137A452F90

猜你喜欢

水仙泡茶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一株水仙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爱丁堡水仙
Sim Sim
茶道人生
我喜欢洋水仙
《茶道六百年》
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