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学基础”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思考

2022-06-29谈树成何小虎

高校地质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特色专业

刘 铮,谈树成,何小虎,唐 珉

云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

地质行业在传统观念中属于艰苦行业。这一固有观念致使地质学新生专业思想动摇,不愿从事地质工作,从而导致地质行业时常出现人才断层情况。“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导论性课程,对于稳定新生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荣誉感和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至关重要。“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将“四个自信”思政元素融入“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不但有助于稳定专业思想,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荣誉感,更是地质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笔者从事地质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发现中国地质学专业和行业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将这些精神财富进行充分挖掘和提取,并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对于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地学人才至关重要。

1 “地质学基础”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类矛盾交织、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高等学校在校总规模超过4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引自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因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单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很难满足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培养的需要。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内各种类型的教师中,专业课而非思政课和教辅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因而,专业课老师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并融入专业相关思政元素,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传授,专业课课程思政更侧重于思想政治方面的价值引领(石书臣,2018),在开展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进行隐形德育,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詹鹏和邵献平等,2018)。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由此可见,高校在培养人才、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时,必须也必然要坚持“四个自信”。“地质学基础”作为地质学专业导论性课程,深入挖掘中国地质行业中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提升专业兴趣和培养行业荣誉感都有着积极意义。综上所述,“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对于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地质学人才是完全必要的。

2 “地质学基础”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天然优势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最初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金属、非金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能源有巨大需求。地质学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从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地质工作规定的“保证五年内开始新建企业的设计所必需的矿产储量;保证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储量准备资源条件”再到现今“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加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查和研究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地质行业始终都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此外,人类文明发展时至今日,地质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人地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有效的、合理的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地质学专业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由此可见,地质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决定了这个专业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质行业发展过程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提供了宝贵而具有专业特色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

3 地质学相关“四个自信”思政元素的提取途径及内容

要提取关于“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首先需要了解“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四个自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覃正爱,2018)。在地质学专业授课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同学们了解、认同和自觉坚持“四个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取并讲授地质学相关“四个自信”思政元素。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劣只有通过对比的方法才能凸显出来,而主要对比的对象则是刚建国时的旧中国时期地质专业和行业发展情况。

地质学专业课程融入“四个自信”思政元素时,需要注意把精髓、内涵融入而不是把概念融入。常见的、通识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中容易导致思政内容同质化,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课程思政育人的预期效果。而地质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其发展过程中产生有丰富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我们可以从地质行业发展史、学科发展史、国家相关政策、地质工作者或功勋单位优秀事迹等方面提取具有中国地质特色的育人元素。具体的可以对应“四个自信”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取,并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作为课程思政实例进行展示。

3.1 “道路自信”思政元素

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冯鹏志,2016;覃正爱,2018)。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新中国刚成立时,地质工作面临的是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呈现出经费低、队伍弱、设备少、地质调查研究空白大、物化探及水工环调查几乎没有的特征。1950年时投入到地质行业的经费只有64万元,地质队伍人员只有299人,设备不但落后陈旧而且只有14台钻机(图1)。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地质工作要大发展”的方针。地质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即便是经济条件极为困难,国家也充分保证了地质工作的经费,从1950年的64万元投入增至1966年的7.56亿元(图1)。而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一五”期间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等一大批高校相继成立,到1956年仅地质部所属院校在校生就达26842人,为后来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批地质人才(图1)。在初步解决了经费和人才问题后,中国地质行业展现出了巨大活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一五”期间,较解放前铜的储量增加了14倍,钼的储量增加了50倍,而石油储量则增长了32.5倍,并完成了74种矿产的勘查,远远超过了最初规划的19种。地质行业的大发展以及“井喷式”的成果产出,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只有这一道路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政元素实例可以在“地质学基础”课程第一章“绪论”中“中国地质行业发展简史”有机融入,不但能提高大一学生对地质学专业的认可度,更能让同学们明白坚持“道路自信”的重要意义。

图1 1950~2010年中国地质职工人数和地质勘查投资总额变化情况(引自葛振华等,2019)Fig.1 The number of geological staff and total invest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China from 1950 to 2010

3.2 “理论自信”思政元素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冯鹏志,2016;覃正爱,2018)。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论三大规律之一在地质学科发展过程中,有着无数相关思政案例可以提取和挖掘。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随后他便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受到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学术界普遍视之为荒唐的臆想,而该学说也一度无人问津。直至上世纪中叶,伴随着海洋探测工作的开展,科学家们发现海底洋壳薄而年轻,并且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随后,美国学者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对流上升在洋中脊位置形成新的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由于海底扩张学说的支持,再加上古地磁研究等方面的证据,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大陆确实发生过漂移,使得大陆漂移学说复活,并最终导致“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地球科学理论应运而生。“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螺旋上升式”过程,表现出了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这一思政案例可以在“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第九章“板块构造”融入其中,可以让地质学大一新生对“理论自信”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3.3 “制度自信”思政元素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冯鹏志,2016;覃正爱,2018)。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迅速发展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组织和社会动员能力,紧急调配数百亿救灾资金,紧急向灾区运送上百万吨粮食、饮用水、帐篷等救灾物资。全国各族人民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国有18个兄弟省市全力对口援建十年,“一省帮一重灾区,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汶川地震救援重建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汶川地震救援重建思政元素可以在讲授“地质学基础”课程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时适当融入,可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制度自信”的深层次原因。

3.4 “文化自信”思政元素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冯鹏志,2016;覃正爱,2018)。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质行业中最突出的体现是地质“三光荣”精神,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要求地质工作者热爱地质并献身地质事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以艰苦奋斗为荣”则要求地质工作者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时,能够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找矿立功为荣”则要求地质工作者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和能源保障。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将“三光荣”精神进一步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三光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找矿工作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光荣”精神这一思政元素可以在“地质学基础”绪论中的“中国地质行业发展简史”一节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进去,提升同学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让同学们能够自觉坚持“文化自信”。

4 结束语

在地质学导论性课程“地质学基础”的讲授过程中,将“四个自信”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是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地质学专业培养地质人才,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地质学科和地质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共和国命运密切相关。在学科发展史、行业发展史和地质人先进事迹等方面可以挖掘丰富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四个自信”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去,做好隐性思政教育,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地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