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至幽门对高龄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效果评价

2022-06-29杨文章杨冬梅李丽晖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反流幽门高龄

苗 苗,杨文章,陆 薇,杨冬梅,李丽晖,李 盼

(北京医院保健医疗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市100730)

高龄老年患者因应激能力下降、生理储备功能不足及伴有各种急慢性疾病,造成机体功能或(和)组织器官受损,最终导致不良临床结局。同时有证据表明,针对无法正常进食的营养不良患者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营养状况并最终改善病死率、平均住院日、医疗经济耗费等临床结局[1]。对老年住院患者而言,管饲是重要的肠内营养实施方法。其中置入鼻胃管具有简便易行、效果持久、费用低廉、临床应用广泛等优点,但缺点是并发症多[2]。传统鼻胃管置入深度测量为由“前额发际-胸骨剑突”或由“耳垂-鼻尖-胸骨剑突”体表标志距离45~55 cm[3-4]。目前,如果采用传统置入鼻胃管深度,鼻胃管头端仅到达贲门下2~4 cm,当患者出现咳嗽时易造成食物反流至咽喉而引起误吸[5]。而高龄老年患者因胃的位置比年轻人稍微下垂,加之自身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传统深度留置鼻胃管时更易发生胃潴留、反流、误吸等情况,且影响食物吸收效果[6]。2020年1月1日~11月1日,我们对30例高龄老年患者实施延长鼻胃管置入至幽门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同期收治的62例高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80岁者;②因各种原因需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高龄老年患者;③患者均知情同意配合进行资料收集者。排除标准:①具有肠内营养禁忌证或鼻胃管置管禁忌者;②合并胃肠道吸收性疾病可能影响试验结果者;③近期进行食管及胃等上消化道手术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男20例(66.70%)、女10例(33.30%),年龄(95.10±4.24)岁;身高(160.60±9.10)cm;体重(57.10±9.03)kg;体质量指数(BMI)(21.40±2.36);使用呼吸机10例(33.3%);呼吸系统疾病11例(36.70%)。对照组男17例(84.40%)、女5例(15.60%),年龄(93.60±5.03)岁;身高(166.10±7.66)cm;体重(63.00±9.40)kg;BMI(21.90±2.27);使用呼吸机14例(43.8%);呼吸系统疾病15例(46.90%)。两组性别、年龄、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0BJYYEC-025-01)。

1.2 方法 两组入住病区24 h内需要进行肠内营养,均选用一次性复尔凯聚氨酯鼻胃管,型号Ch14-110 cm;采用瑞代乳剂营养液,4次/d,每次250 ml间断管饲喂养,每次推注时间为30 min,管饲期间床头抬高30°~45°。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置入深度测量方法:由“耳垂-鼻尖-胸骨剑突”的距离为45~55 cm。观察组在传统鼻胃管深度基础上进行延长,保证鼻胃管头端至幽门,具体延长置管处理方法为:量取由“鼻尖-耳垂-胸骨剑突”的距离,经鼻胃管向胃内注入20~50 ml空气,使用听诊器听到气过水声,确定鼻胃管在胃内后,协助患者取右侧90°侧卧位,向胃内注入10 ml/kg的空气,最多不超过500 ml,操作者将鼻胃管再继续插入8~10 cm后,鼻胃管内注入20 ml空气,听诊器在右下腹闻及气过水声则说明鼻胃管置入至幽门[5]。最终判断标准为X线腹平片确定管路位置,未达到幽门需要进行调整,保证鼻胃管头端达到幽门后再固定鼻胃管。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在1个月内因留置鼻胃管造成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营养状况。①3 d内胃潴留发生率、第14天胃潴留发生率。在管饲前抽吸胃内容物>50 ml。②反流。在管饲过程中及管饲后30 min食物经口流出。③呕吐。在管饲过程中及管饲后30 min食物经口吐出。④显性误吸。在管饲过程中发生呛咳、憋喘、呼吸加快、口唇发绀、口腔或鼻腔中有营养液残留物,鼻饲后2 h吸痰发现痰液中有营养液残留物或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或咳出类似营养液样痰[7]。⑤血清白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白蛋白,指导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接受采血,采集肘静脉血5 ml,将血样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使用TBA-200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2 结果

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因各种因素造成高龄老年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需要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而管饲是重要的肠内营养实施方法。早期肠内营养采用经鼻胃管喂养、鼻空肠管喂养,但鼻空肠管置入较鼻胃管难度大、受操作技术影响大,且对护理者而言,护理难度较鼻胃管高,不利于高龄老年患者带管出院[8]。本研究对象为高龄老年患者,此类人群由于发生生理性退行性病变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器官功能失衡、胃肠功能减弱、胃排空减慢、解剖结构改变等,导致患者耐受力较差的同时加之长期消化功能差导致营养吸收差,营养状况得不到良好改善。使用传统鼻胃管置入长深度更易使此类人群发生反流、误吸等肠内营养并发症。

国内外研究者对鼻胃管使用对研究仅局限于探讨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相较于完全肠外营养的优势,而对鼻胃管具体置入深度的研究有所忽略[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3 d内胃潴留发生率、第14天胃潴留发生率、反流、显性误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至幽门可以减少高龄老年患者因留置鼻胃管造成肠内营养并发症对发生。延长鼻胃管头端到达胃幽门能机械性地刺激胃幽门,使幽门部黏膜的G细胞释放出大量胃泌素,胃泌素随血液循环运至胃底和胃体的胃腺后,促进分泌酸性胃液并加强胃运动,帮助胃内食物消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至幽门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对高龄老年患者采取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至幽门是较合理、安全的方式,此项操作简便易行、效果持久、易护理。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鼻胃管使用方法,且对插管流程及深度进行具体化阐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研究对象为高龄老年患者,由于住院周期较长,对样本量造成一定限制。未来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从而证实此方法对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及营养改善的有效性及推广性。

猜你喜欢

反流幽门高龄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石台行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14省份建立高龄补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