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氏武学交手论

2022-06-29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2年4期
关键词:孙氏武学交手

◎李子蔚

“孙禄堂《拳意述真》探微”系列之九

技击是武术最原初、最本质的属性。不能用于技击的武术便不是真正的武术;没有技击的道艺,也算不得真正的道艺。本篇《孙氏武学交手论》是《孙氏武学“体用”论》的姊妹篇,谈的是技击交手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与原则。虽然本篇谈的是“武艺”,但也包含了“道艺”之用。

一、何谓交手

什么是交手呢?交手云者,两人相较,光明正大地切磋交流、比试武艺之谓也。至于生死搏杀、街头殴斗、暗中袭击、偷下黑手之类,则不在此范畴之内。之所以称之为“交手”,盖指两人相较之时,必先出手试探,对方一接手(即两手相交),彼此虚实大约知道十之七八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即其意也。因比武切磋必有二人之手相交接之情形,故称之为交手。当然,你愿意称为“较手”,亦无不可。然用“交手”二字有朋友相交之意含于其内;“较手”则有一定要分个高低输赢的意思在内,属于争强好胜之列,尚未由武入道。

就如同下棋,有人会说“下一盘儿”,有人则好说“杀一盘”。说杀一盘的人,一般不会接受平局,往往是大杀一通,要么速胜,要么速败。

棋理如拳理,拳理即人理。拳艺是修道,下棋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广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修行;四千八百艺,艺艺能达道。道行深了,争强好胜之心自然就淡了。

郭云深先生曰:“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祛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明确指出了练拳容易用之难。如果仅仅把拳术作为祛病养生的低层道艺,那自然没什么难度,广场舞、交谊舞、游泳、健身气功、广场太极操等,都有此效,何况是技术内涵复杂精深的内家武术?然而要用于技艺交流,则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二、与人交手必备的前提条件

所练拳术要想能够与人交流切磋,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一)习者必须通过站三体式、蹲马步桩等手段,练出一定功力。拳法招式是虚的,只有功夫才是实实在在的。有了一定功夫,招式技法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二)所学拳术要按着规矩(如避三害、守九要、内外六合等)反复练习。拳练万遍,其意自现。

(三)练时要无人似有人,才可能做到用时有人似无人。道艺练法是反观内照,武艺练法则要有外在假想敌。二者可以结合穿插而练。

(五)要经常进行两人拳术对练、相互喂招训练及模拟散手实战。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距离、角度、速度与时机的把握,都可以在这样的“交手”中找得到。这是学以致用的必由之路。

(六)要以所单操的主要拳式适当进行打桩、打沙袋训练,并适当进行自我排打训练。目的是增强周身、四肢、拳脚的硬度、韧度、准度、敏度,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通过站桩、打桩等练习,“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宋世荣先生语)。孙禄堂注解道:“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所谓“未学打人,先学挨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后,才能谈到与同道的比武切磋。

三、交手前的注意事项

(一)要存心谨慎,不可骄傲轻敌,亦不可存畏惧之心。不管对手强弱,都要认真对待。况且,未交手前,孰强孰弱尚未可知。自以为必强于对手,十之八九要遭败绩;反之,未曾交手,先惧三分,则交手也注定失败。明代民族英雄、著名武术家戚继光的《拳经捷要》云:“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此之谓也。

(二)要知己知彼。“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由此孙禄堂先生提出“知彼”的两个方法:一是察其人,二是察其言。

两人初见,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说话是谦逊还是傲慢,其人所言与其显露出来的精神气概、形体动作是否相符。有这两条,对方的技艺高低就已经知道个八八九九了。

(三)要辨析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四类对手。李存义先生一生与人交手无数,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把对手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四类。并指出,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之深浅、神气之厚薄而决定是否相较量。若是自己不会被对方之神气欺住,可以与之相较;若是一见面就被对方的神气罩住,自己先自惊惧,就不可与之较量。

(四)要抱有学习求道之心,友好交流,“世人无不可作我之师与友”。 李存义先生、李奎垣先生都谈到,就算败于人,但可以借着对方胜我的方法,明白自己所练的道理。而对于远强于自己的对手,就不要与之较量,“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能如此视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无敌于天下也。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也”。

(五)若准备交手,要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

(六)宜站成接近于“虎抱头”的间架,一身具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此“虎抱头式”是功夫入于暗劲阶段后适宜采取的间架,它攻防兼备,既利于主动出击,又利于防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头面部、两肋、裆部等要害部位。

(七)要将两目视定对方之两目或四肢、或中心,自己不动如山。

四、交手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真正与人交手时,需注意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无论主动进攻还是后发制人,都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

交手时要根据不同的地势采取合宜的战术。

①近地宜速:若两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躜。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

②远地宜缓:“若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

③尽可能避开险狭不利之地,抢占有利位置。

④地势之有利与不利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根据不同的对手、同一对手强弱的变化而灵活选择,不可拘泥。

(二)不可墨守固定招法规矩,虚实、刚柔、进退、闪展要随着对方招式的变化而变化。

车毅斋先生说:“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

李存义先生言:“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车毅斋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不可墨守成规的重要性:遇到武艺不高的人,以某个招式先下手为强,往往能够取胜。然而遇到技术高强的人,“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

(三)不求必胜与人,但忌冒进招致速败。

与人交手,不要总幻想着一招打败对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程廷华先生言:与人相较之时,要根据对方的虚实巧拙灵活变化,“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四)与人相较,要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但也不可不防对方使奸诈。

比武也是做人,首先要胸怀磊落、光明正大,不能包藏害人之心。但人性是复杂的,自己光明磊落,并不能表明对方也一定会像你一样。因此要时刻提防对方使奸诈。

什么是交手使奸诈呢?孙禄堂先生注解说:是“用好言语将人暗中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先是示人以弱(诈弱),或者佯装倒地不起、佯装受伤痛苦(诈败),或者表示打不过(“诈降”)等,然后却乘人不备突然袭击,皆是用奸使诈。

当对方示弱时不可轻敌,对方诈败、诈降时更不能麻痹,要不动声色地与对方拉开适当距离,并保持应有的警惕性,防其突袭。就算无法认定对方是否有诈,也当如此对待。常言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之谓也。

(五)与人交手,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

孙禄堂先生曰:“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你擅长形意则取直中,擅长八卦则取变中。擅长太极则取空中。请参阅本系列之六《孙氏武学与“三教”密切相关论》一文。

(六)与人交手,虽然拳式名目用法繁多,终不离乎起落躜翻“四情”。

与人交手,形意有“八字”——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八卦有“八能”——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太极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然而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也明确指出:“拳内用法名目虽广,然无论如何动作变化,总以四情为表则也。”也就是说,与人交手,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起落躜翻”四字。形意八字、八卦八能、太极八法,乃至千万之法,都不过是起落躜翻的具体应用变化罢了。

(七)交手中要注意战略战术的应用。

交手中不能使奸耍诈,但不代表交手就是直截了当,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脚。交手中战略战术的应用还是必须要有的。与人道艺相交、正大光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求必胜、避免速败等就是属于“战略”方面的;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不可墨守固定招法规矩等便属于战术方面的(“三中”“四情”则属于技法方面的,但战术应用便隐于其中)。

在战术的应用方面,郭云深先生又提出了“奇正”之理:“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孙禄堂先生引注:“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奇正,兵法用语,语出《孙子兵法·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以设伏掩袭等为奇。正指堂堂正正对敌,以实力获胜;奇指用计谋,出敌不意而制胜。二者互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正为实,奇为虚。奇正之变亦是虚实变化之道。然而比武用“奇”并不是使奸诈,而是技术高妙,灵活机变,使人防不胜防也。

交手中的奇正,笔者试举例以说明之。如彼进我退为正,但我没有退,反而彼进我亦进,这就是奇(当然,如果是冲上去打起了“王八拳”就与“奇正”无关了)。如躜拳躜出为正,回手搂挂为奇;但也可躜出为奇,翻手劈出为正;或者躜拳顾法为正,直接转为炮拳进击对方面部为奇。奇正之变,仍是不可拘泥于成规成法之意。

五、交手运用变化二十字解

李存义先生提出了交手时“刚柔曲直、纵横圜研、虚实开合、起落进退、闪展伸缩”的二十字运用变化之法。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这二十字进行解读。

①刚柔:刚柔者,明劲为刚,暗劲为柔;暗劲为刚,化劲为柔。刚有明刚、暗刚,柔有明柔、暗柔。蓄为柔,发为刚;退为柔,进为刚;缩为柔,伸为刚;束为柔,展为刚;曲为柔,直为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刚柔一体;非刚非柔,刚柔悉化。

②曲直:曲直者,打法为直,顾法为曲;踏中门而进为直,闪边门进击为曲;束身为曲,展身为直;圜法为曲,研法为直;研起为曲,研落为直。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曲直互化,曲直一体。

③纵横:纵横者,直进直退为纵,左右闪化为横;踏中门为纵,走边门为横;起为横,落为纵;裹为横,翻为纵;圜为横,研为纵。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互化,纵横无踪。

程廷华先生云:“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圜者,旋转之意,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这是八卦拳的圜研。

圜为虚,研为实;圜为引化,研为发打。圜不离研,研不离圜;圜中有研,研中有圜。

⑤虚实:虚实者,“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前足为虚,后足为实;心宜虚,腹宜实;外为虚(外示安逸),内为实(内实精神);上体(腰部以上)宜虚,下体(腰部以下)宜实(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既此意也);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顾法为虚,打法为实;起躜为虚,落翻为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虚实实虚;虚实互化,应变无端。

⑥开合:开合者,两手逆向运动为开,两手相向、同向运动及两手聚拢为合。束身为合,展身为开;蓄为合,发为开……内宜开,外宜合;外合则内开,外开则内合;前开则后合,前合则后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开之再开,合之再合;开合转换,随机而变。

以神意言之,开合象一气运阴阳。

⑦起落:起落者,“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才成起落”。外——身、手、足向上(一般是向前上方)为起,向下(一般是向前下方)为落;内——真气由丹田沿督脉逆行而上为起,沿任脉顺行而下归于丹田为落。“起者去也;落者回也”。裹躜而起,拧翻而落;束身而起,展身而落。虚起实落,横起竖落,柔起刚落,圜起研落……

明劲之起落——“起如钢锉,落如钩竿。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暗劲之起落——“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起中有落,落中有起)?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

化劲之起落——“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⑧进退:进退者,“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是枉学艺。”前足向前出步,后足随之跟上或后足过前足,为进;后足向后撤,前足随之撤回到后足之前或之后,为退。进为攻,退为守;进亦攻,退亦攻;进宜稍低,退宜腾挪;进中有退,退中有进。

⑨闪展:闪展云者,向左、向右、向后、侧身、扭身、挫身避让为闪,闪时束身蓄劲;闪后长身进击为展。闪而后展,展而后闪;闪中有展,展中有闪。闪展类于束展。不同的是束展之束一般是主动束身,闪展之束为被动束身。在杨氏曦阳掌中,后撤一步或提起前腿或挫身下蹲避让,称为“趄”。

⑩伸缩:伸缩云者,“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束身蓄劲为缩,长身展击为伸。缩时敛气归丹田,伸时释气灌四梢。伸中有缩,缩中有伸,伸即是缩,缩便是伸。

六、交手所用之拳、法与劲

(一)交手所用之拳有七: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之谓也。

此七拳共有十四处打法:肩、肘、手、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尾为一拳,共十四拳。孙禄堂先生注云:“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为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仍归于一气也。”

(二)交手之法不外两大类:一类是无一法,一类是千万法。

宋世荣先生云:“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

一气之合,是指将真气收敛于丹田之内,心中空空洞洞(老子所云“虚其心,实其腹”,此之谓也)。无意与人争锋,而人亦莫能胜之。若有人进犯,随手应之、随意应之,“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浑身无处不是拳,自己不知是以何种招法把人击出,被击出之人更是茫然失措。这就是无一法。

一气之流行,是指将真气灌注于四梢八节、四肢百骸,应敌之时,五行、八卦、十二形、十三式,以至于千形万式,随意变化,生生不息。这就是千万法。

无一法是无为之法,似道家;千万法是有为之法,似儒家。

(三)交手千万法中的劲有四大类:长劲、短劲(划劲)、柔劲、刚劲。

宋世荣先生在谈到格物尽性时说:“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屈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委曲婉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也就是说,两臂充分展开所发之劲为长劲,缩肩曲臂所发的短距离的劲为短劲,两臂曲折回环所用之劲为柔劲,向前直去勇猛快速的劲叫刚劲。

(四)孙氏武学三拳具体劲法:

孙氏武学四类劲分别包含在三拳的具体劲法之中。

形意劲法有八字: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八卦劲法曰八能:搬、拦、截、扣,推、托、带、领。

太极劲法称八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形意八字者:斩,劈拳也,如以斧劈物然。截,躜拳也,裁也,以裁退敌手也。裹,横拳也,裹住敌手使其失去效用也。胯,崩拳也,如跨马刺枪然。挑,践拳也,即燕形也,挑之力在肩,如以杆挑起地上之物然。顶,炮拳也,舌顶上腭,头向上顶,拳向前顶。云,鼍形拳也,两手回环如行云之飘忽然。领,蛇形拳也,顺势而领取也,俗云“顺手牵羊”,此之谓也。

关于八卦拳之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能,请见本系列之八《孙氏武学“体用”论》。

太极拳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也称八卦、八法,内容详见《孙式太极“八法”述要》上下篇,兹不复言。

形意拳八字与八卦八能重复“截”“领”二劲,则孙氏武学似乎实际有二十二种具体劲法,其实不然。三拳的各八个字,其中许多是用法接近甚至同形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以八卦八能为例:拦与托,都属于形意中的“裹”法;搬是太极掤字用法之一;推即是太极的按劲;带即太极的采捋;扣为双采锁手,如果用腰腿,则为跌法,但如果发力前送则为推按。

然而不管二十二劲也好,还是四大类用劲也好,总归起来,都是掤劲。在太极拳曰掤劲,在形意拳则叫先后天横拳,在八卦拳却名为顺逆和化四德,或叫先天无形之八卦——三者同质而异名。一言以蔽之,交手劲力之运用,仍然不过是一气之流行而已矣。

七、结 语

孙禄堂先生在“述三派前辈诸先生言”的最后一篇《述陈秀峰先生言一则》的末尾,以这样一段文字作为对“述真”之言的总结:“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各有所当也。”由此可见孙禄堂先生用心之良苦,他是以此告诉后人:体用俱备,数理兼赅,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内外合一,才是真正的拳学之道。后学之人不可只修乾道(用、命、外、道),不修坤道(体、性、内、德);也不可只修坤道,不修乾道。乾坤交泰,阴平阳秘,才是武学之大道。

因此,本篇虽云“交手”,亦是为了达道。学者不可凭一己之长争强好胜,更不可寻衅滋事、好勇斗狠。与人相较,是道艺相交,要做到胜而不骄,败而不馁。习武之人更应该有家国情怀:和平时期,当念奉公守法;遇有邪恶当前,应敢于挺身而出;一旦外敌来犯,国难当头,宜思舍身报国。能如此推己及人,武学三昧庶几乎可得矣!

猜你喜欢

孙氏武学交手
聪明和笨拙
心魔
与圆锥曲线定值问题交交手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凶手叫门露马脚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