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万象

2022-06-29张琪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银匠书摘苍耳

张琪

生命,是人和万物共同的话题。人如何活着,万物如何活着,人与天地万物又如何交手,阿来在神秘的川藏给了答案,耿立在辽阔的鲁西做了解释。七月炎热,该回到田野山间,看一朵蘑菇怎样生长,看一颗苍耳怎样飞扬。这一次,我们一起阅读两本有关“生命”主题的书籍,去碰撞一些鲜活怒放的生命,去理解生命,并扪心自问,直至振聋发聩。

阿来:《阿来中短篇作品集》

阿来是一名藏族作家,他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表现了藏区人们的快乐与哀愁、自尊与困惑。

《阿来中短篇作品集》包含《环山的雪光》《蘑菇》《银环蛇》等六篇文章。在本书中,阿来对生态的反思和感悟尤其深刻,在书中,他既书写美好的自然状态,也描绘了现代性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本真面貌,充满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共同发展的向往之情。

人物素材一:《蘑菇》之外公

嘉措生长的部落与镇子曾经充满久远的神话与传说,可这些都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不留痕迹。当地的特产松茸身价飞涨,镇上的人们都想利用松茸过上更好的生活,因而掠夺、破坏着自然资源。嘉措想起已经去世的外公——一个身体力行教导他敬畏、热爱自然的老人,他这才意识到,原来是现代文明里的“快”与“贪”伤害了这个曾是风与鹏鸟后代的部落,让曾经的神话一去不返。

精彩书摘

1.羊群在草坡上散开,老人和孩子坐在一丛阴凉中间,看着永远不知疲倦的鹰在空中飞旋。突然,外公的鼻翼就像动画片中狗的鼻翼一样掀动起来,并说:“你听。”但却什么声音都没有。

“用鼻子。”眨巴着眼睛的老头是个颇具幽默感的人。

嘉措的鼻子果然就“听”到了一股细细的幽香。老头把光头俯向外孙,在他耳边低语:“悄悄地过去,把它们抓来。”“它们是什么?”“蘑菇。”说完他就嘿嘿地笑了。

2.七月的第一场夜雨飘然而至,敲打着窗玻璃,铮铮作响。打开窗户,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悄然而起的夜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四处弥漫,带来了山林中泥土与植物的气息,带来了湍急溪流边潮湿山岩的气息。

就是在这样的雨夜里,蘑菇开始生长了。它们幽然的香气音乐一样细弱地在林间蜿蜒流淌。

3.譬如外公掏出一块玉石般晶莹的盐让每只羊都舔上一口,然后叫外孙也用舌尖接触一下。外公还慨叹世间很久没有圣迹出现了。要是他知道蘑菇一下变得身价百倍时,会感到惊异吗?外公已经死了。他的生命像某一季节的花香一样永远消失了。

【微解读】

嘉措的外公似乎是山坡的一部分、羊群的一部分、风的一部分。属于自然的人,会得到自然的恩赐。外公可以穿过山林雨水闻到最幽远的气味,发现深藏其中的松茸,于是呵护它,赋予它最美的名字;外公愿意将珍贵的盐分享给羊群,它们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外公的亲人。外公是拥有浪漫与想象力的,似乎活在诗里;外公也明白教化的意义,他身体力行地教会嘉措爱这片大地。在这个故事里,外公是救赎,是敬畏,是消失已久的曾降临人间的神。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谢谢你,陪我长大;快与慢……

人物素材二:《月光里的银匠》之银匠达泽

《月光里的银匠》讲述的是天才银匠的一生。作为土司的家奴,他被赐予“达泽”的名字。“达泽”在藏语中是“月亮”的意思。在老银匠启发之下,达泽的天赋被发现,他因不想为土司做银器愤而逃亡,后来却因爱上一个牧场姑娘而偷了银子。事情败露后,他被害死。但后来流传的银匠的故事,都不是说他已经亡故,而是讲述他当初坐着自己锻造的月亮升到天上去的神迹。

精彩书摘

1.那雙眼睛可以把炉火分出九九八十一种颜色。那双小手一拿起锤子,就知道将要炮制的那些铁的冷热。见过的人都夸他会成为天下最好的铁匠,他却总是把那小脑袋从抚摩他的那些手下挣脱出来。他的双眼总是盯着白云飘浮不定的天边。因为养父总是带着他到处送信,少年人已经十分喜欢漫游的生活了。这么些年来,山间河谷的道路使他的脚力日益强壮,和土司辖地里许多人比较起来,他已经是见多识广的人了。许多人他们终生连一个寨子都没有走出去过,可他不但走遍了洛可土司治下的山山水水,还几次到土司的辖地之外去过了呢。

2.一个远远流布的名字和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的区别又在哪里,有名和无名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达泽的内心让声名的渴望燃烧,同时也感到声名的虚妄。于是,他说:“声名是没有意义的,自由与不自由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老银匠你不必请求了,让我回去做我的奴隶吧!”土司就对老银匠说:“自由是我们的诱惑,骄傲是我们的敌人,你推荐的年轻人能战胜一样是因为不能战胜另外一样,我要遂了他的心愿。”

【微解读】

达泽是铁匠的儿子,也是奴隶的儿子。但他的父亲早已预判他的命运:“我想你是那种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你有一颗骄傲的心。”一个走过山间河谷道路的人,他的双眼当然总是盯着白云飘浮不定的天边。所以他要做最好的银匠,不为了声名,只为了解除心灵的桎梏。他出走了,多年后回来,打造最好的银器把它送给心爱的姑娘,而不是奴隶主。为自己而活的勇气,值得让人们只记住那晚的月亮。

【适用话题】理想与信仰;自由;突破自我……

人物素材三:《欢乐行程》之格拉与次多

格拉与次多是出生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的两个孩子,格拉没有父亲,次多则出生于良好的家庭,阿来从来不回避那些特定年代的人性的迷失,他借次多与格拉的对比,表达了对纯真美好的生命意义的追寻。

精彩书摘

1.这次,两人是同时开始笑的。只是次多笑得很沉静,格拉笑着笑着就躺在了地上。格拉把脸埋进雪里,抬头时就留下一张脸在雪地里。他说:“次多,看我雪中的脸,跟水中的不一样啊。你也来留一个吧。”次多就趴下,把脸平平地印向雪地,格拉还在他后脑勺上加把劲,按了一按。

一张宽脸、一张窄脸就留在了雪地上,轮廓光滑清晰。只有眼睛模糊不清,因而显得忧伤迷茫。

“给他们安上一对宝石眼睛。”“珊瑚就可以了。”“那样的眼睛看得见吗。”“算了,那样就成了菩萨像了。”那两张脸嘴巴是笑的。

2.次多在文具柜台前站住了。隔着玻璃是一柜子乐器,中间一大盒紫色的竹笛。次多的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高悬的荧光灯在头顶嗡嗡作响,那光芒非常类似于雪的光芒。紫竹笛在这种灯光下闪烁的已非人间的光亮。次多喜欢吹笛子,他熟悉各种乡间民歌的曲调。但他那支笛子已经开裂了。村里会做笛子的那个老人也已经死了。格拉就给次多买下了一支,用了一块三毛钱。因为他看到伙计眼中那支笛子闪闪发光。

次多说:“笛膜。”声音很小。格拉听到了,又为他买了笛膜和一束红色的丝线穗子。

“我记住,一块六毛了,我要还。”格拉用力拍拍次多的肩膀:“你的眼睛要漏水了,伙计。我阿妈说好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你阿妈真好,格拉。”格拉又捶了比自己长得高大结实的次多一拳头。

【微解读】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那么美好和珍贵。懵懂的孩童时代,大家的快乐无关家境,无关贫富,在孩子的世界中,“一场雪就把萧索大地变成了天堂”“原来天空可以分开,也可以拼合拢来”,两张印在雪地里的笑脸是如此清晰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从纯洁的儿童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伙伴“眼中那支笛子闪闪发光”,因为感动而“眼睛要漏水了”……这些细微而纯净的感受得以彰显。美好的人性总是公平的,它只存在于清澈的心灵和眼睛中,绝不被世俗打扰。

【适用话题】友谊;善良的光芒;纯真年代……

耿立:《暗夜里的灯盏烛光》

《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著名散文家耿立的全新散文集。此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暗夜中的光”重在探究个体的心灵,第二辑“大地上的事情”,多为回忆父亲、姐姐等亲友间的情感互动;第三辑“木镇风物记”,重在描摹乡土风物。耿立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既有细腻的情感呈现,也有灵魂层面的思索与剖析。

耿立先生曾说这部作品“立足于真”,除了“真”,他还谈到了“细节”,他说“细节是电是光”。更重要的,散文里还需有拯救的力量,在最苦难的时候,仍然要写出温暖、希望和爱。

意象解读一:苍耳

苍耳的刺,是可以被手心的汗慢慢浸软,慢慢失掉骨头,像一面投降的旗子。可是,苍耳是绝不会投降的。它咬紧牙关地面对生活的坚硬,不放过任何活下去的可能,直到自己也成为一种坚硬。苍耳,大地上到处是你的影子;苍耳,你不是哪种诗情画意,你只是无数的平凡人,和无数个咬牙坚持下去的瞬间。

精彩书摘

这粒种子,想方设法附着、粘在路过乡间的羊毛上,牛的肩胛上,动物的腿上、尾巴上、身上,人的衣服上、裤脚上。

这是多么倔强的植物,很多人不喜欢。在乡间,你一定见过它,它的坚韧、顽强,不肯罢休的性格,只有把它碾成齑粉,否则,给它一丁点儿的土,它就会活下去。

我總觉得,这是一个噙着泪、哭泣着走的植物,值得敬礼的植物。它类似一类乡下人,这就是生活本身的符号,正如朱娜·巴恩斯所说,“我所描绘和勾勒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但“正因如此你说它是病态的”。

……

在乡下,我见过姐姐的头发上、衣服上,总是粘着苍耳,姐姐要我帮她把头发上的苍耳揪掉,揪的时候会把姐姐的头发扯下几根,把头皮揪起,姐姐就疼得叫“轻点”,这才是生活的坚硬,和《诗经》里的卷耳简直是南辕北辙,有云泥之别。

【适用话题】不屈的生命;自然的力量;你的影子……

意象解读二:地瓜

日子快快走着,人们从农村到城市来,生活也越发精致了。地瓜比起韭花那样的作物,简直是灰头土脸。可是,我们的日子总是缺不了地瓜的,就像我们的品质里缺不了一份本分、踏实。困难时,地瓜是我们肚子的指望;风调雨顺时,地瓜酿的酒、地瓜干、地瓜梗子便是生活的调剂。无论是过日子还是做人,都要像地瓜那般稳妥。

精彩书摘

在我的眼里,地瓜是泥土最结实、本分的孩子。它们埋在土里。为着乡村的暖老温贫,它们静静地贴着泥土的静脉和动脉。有的庄稼把籽实挑在头顶,如高粱,有的则把籽实别在腰间,如棉花。地瓜是沉稳大度的。记忆中曾有一副楹联,来形容地瓜或许也恰如其分,“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地瓜是本色的,如泥土一样的颜色,黄壤的颜色,那是父老的肤色。

我知道,在许多民族的冬季,地瓜帮着人们走过漫漫寒凛。外面大雪盈门,灶下炭火红红,一块地瓜辗转在巴黎,辗转在莫斯科……但具体到木镇,地瓜就像苦难中神圣的经文,奶奶的豁嘴子读过,母亲的衣襟读过,姐姐的瘦小身躯读过。

地瓜生活低调,在岁月的深处走动,在地下走动,没人听到它的脚步声。当人们把它刨出来,人们才了解它的努力,知道了它的不易。在所有的作物里,地瓜陪伴乡村的日子最长久。

【适用话题】盛开在时光里的花朵;本色;姿态……

意象解读三:韭花

韭花算花吗?有人以为它是菜,但在诗人眼里它的确是花。它不比梅花、菊花的风雅,但它是田地的花魁,是乡野的明星。它香,叫农人的喉咙蠕动;它沉,是土地一年的积攒。当白色的韭花被做成菜,便重返翠绿,回到生命开始的样子。它就地而开,又被匆匆咽下,是那样不拘小节的生命啊!而发现这美的,不论是农人还是城里的人,都算作是诗人。

精彩书摘

1.其实乡间也多有腹中储满诗意的人,董桥就曾在街头古玩铺觅得一枚闲章,上面写着“我是个村郎,只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村郎,肚子里有牛羊的嘶叫,也贮存了些墨水和蛙声。

父亲和韭花相守的是一种口味,是一种乡俗,到了深秋,泥土培植的味蕾就找韭花,就如雨珠子落在那天蓝的瓦上,才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2.杨凝式以《韭花帖》传世,而最有名的其实就这句:“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秋天一来,杨疯子就来劲了,好像人间饿鬼一般,饥来难忍,让人有对韭花匆匆饕餮未及细品之感。其实这样也好,一个人不必活得太严肃板滞,好不容易见到了好吃的韭花,那种欣喜和欢娱或者激动都是允许的。玉色碟盛韭花青,一箸一羹,再有墨香环绕,真是满室雅致皆咀嚼可矣。我心仪的米芾,是眼高于顶的狂人,对二王对颜真卿柳公权也以白眼视之,大言恶评,但米老却对杨凝式低眉,说杨“如横风斜面,落纸烟云,淋漓快目”“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于是在书法史上,韭花,如村妇们髻边插的桂花,鲜艳了人眼,充塞了人的口鼻。

【适用话题】生活处处有诗意;发现美的眼睛;味道……

猜你喜欢

银匠书摘苍耳
悄悄来到的苍耳
会“说话”的苍耳
苍耳娃娃
银匠
微书摘
老编辑的话
银匠和铁匠
徜徉在字里行间萝卜书摘
千家锁
邹银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