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词“弧”研究

2022-06-28王昕昱张明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构式新词隐喻

王昕昱,张明辉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 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观点不同的是,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与认知能力紧密联系的,人类语言具有生成性,但不是由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转换生成来的。 有些语言问题是N.Chomsky理论无法加以解释的,就如某些概念整合构词新词(如“C 位”“打工人”等)、某些隐喻新词(如“后浪”“神兽”等)、构式新词(如“此处省略一万字”等),等等。 依据N.Chomsky[1]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理论,语言机能的一个组成成分是一个生成程序。 语言的表达式SD(Structure Description)是可以由内在性的I 语言(Internalized Language)运算和推导(computation and derivation)而来。 每一种语言都要确定语音式PF 和逻辑式LF 的库,说话人要调用PF 库中的语言单位π,以及LF 库中的运算式λ,如是生成具体的表达式SD,其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转换生成语法模型

基于图1 所示的模型,可以对大部分的表达式SD 加以解释。 然而我们来看上文中所述的概念整合构词新词、隐喻新词、构式新词等SD:这些SD 可以是一定的语言单位π1、π2、…;基于逻辑式λ 生成而来的。 但当仔细体会其意义时,会发现这些SD的意义往往不能基于下位语言单位π 和逻辑式λ预测而来。 按N.Chomsky 的理论,这些情况可以用修辞或例外加以解释。 然而观察近年来的新词,这种修辞或例外似乎过于常见了。

统计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15—2020 年发布的“十大新词语”“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①,并将这6 年来的168 个新词(语)②分类汇总,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2015—2020 年度十大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分类表

由表1 可以看出,不能基于下位语言单位π 和逻辑式λ 预测表达式SD 意义的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占整体的85.7%。 这些新词(语)具有足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个结果说明在我们能产地创造的新生语言形式中,不能用N.Chomsky 理论解释的占了多数。

实际上,G.Lakoff[2]提出,人类的概念系统大多是隐喻(metaphor)的,这是有大量语言学证据加以证明的。 人类语言中大量的表达式SD 都是历史长河中某一共时平面上隐喻产物的“活化石”。 此外,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表达式SD,其形式Fi 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 的某些方面不能从SD 的各部分或其他类似SD 预测而来。 Goldberg[3]把这一类SD定义为“构式”(construction),而这类构式也是无法用N.Chomsky 理论展开分析解释的。 目前我们无法证伪N.Chomsky 的理论。 但在研究新词(语)时,我们往往会遇到用转换生成语法难以解释清楚之处,就需要依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进行研究。

二、新词“弧”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弧”的新义

近年来,新词“弧”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在百度搜索上检索相关用法④,“弧我”的检索结果约4 700 000 个;“弧人精”的检索结果25 900 000 个。 新词“弧”不仅存在热度,且热度增长较快,大有流行趋势。 与传统用法的语义不同,这里讨论的“弧”往往指一方(设为角色A)故意不回复另一方(设为角色B)的网络即时通讯消息。 由于这种即时通讯的双方常常有不能面对面的特性,因此通讯中角色A 往往无法确定角色B 是否能够即时收到消息。

通讯中角色A 长时间不回复角色B 往往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A 确实没及时关注通讯载体(如手机、电脑等)的消息动态,或因有某些事情而无法及时关注这些消息动态。 在客观层面上,角色A 对角色B 发来的消息是[-知情的];在主观层面上,角色A 不回复消息是[-故意的]。

而另一种情况是角色A 确实已经看到了角色B发来的消息,但出于某种主观原因,故意不回复消息。 在客观层面上,角色A 对角色B 发来的消息是[+知情的];在主观层面上,角色A 不回复消息是[+故意的]。

上述第二种情况中,角色A 长时间没有回复角色B 的消息,或者第一种情况中,角色B 假定角色A 对消息是[+知情的],其不回复消息是[+故意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角色A 弧了角色B。

这里的角色A 和角色B,往往还存在[+关系紧密]∩[-心理地位平等]的特征,如处于恋爱关系的情侣等。 而对于[-关系紧密]∪[+心理地位平等]的通讯双方,往往不用这种用法。

基于网络即时通讯的会话具有回复时间不可预期的特点,因此难以期待每一次发出的信息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复。 但在我们的认知中,往往会有一个预期时间阈。 我们认为对方的回复是不应当晚于这个阈的,而对方与我们的关系越是亲密,这个阈与信息发出时间的距离就应当越小。 如果对方总是迟迟不回复消息,那么我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对方的足够重视,由此会心生不满。

不妨借助意象图式来理解新词“弧”的时间范畴特征,如图2 所示。

图2 “弧”意象图式

在图2 的图式中,路径(path)是时间轴;界标(landmark,LM)LM1是角色B 发出信息的时间,LM2是角色B 对角色A 回复消息的最晚时间期待,即预期时间阈。 这里的射体(trajector,TR)是角色B 回复的时间,如果TR 出现的时间早于LM2(即如TR1),那么就不应当使用“弧”;而如果TR 出现的时间晚于LM2(即如TR2),那么就可以使用“弧”。

(二)“弧”的用法

基于网络语料,我们认为新词“弧”的主要分布有如下几种:

1.类似外动词,支配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等),组成“弧+pron”的述宾结构短语。 例如:

(1)你弧我 我弧你 你不弧我 我还弧你(百度贴吧,2019-09-17)

(2)人真的很奇怪,秒回你的人你要弧他,弧你的人你要秒回他(百度贴吧,2019-04-21)

“弧”也可以带其他类型的代词,如“大家”。例如:

(3)UP 主⑤已经堕落了 弧大家这么久(哔哩哔哩,2018-01-25)

“弧”带宾语之后还可以再带补语,通常是表示次数或时间的补语。 例如:

(4)你弧我一次我忍,两次我也忍,三次我还忍(百度贴吧,2019-04-07)

(5)你弧我一天我就弧你一个月(百度贴吧,2018-10-20)

但往往不能支配亲属名词。 例如:

*弧姑姑 *弧爷爷

在这类主谓句中,施事-动作-受事关系明确。这里的“弧”往往是角色B 在描述角色A 长时间没有回复角色B 的消息,比如例句(4)(5)就是作为说话人的角色B(“我”)在对作为听话人的角色A(“你”)表达不满。 有时也可以用于自谦或自嘲,如例句(3)则是作为说话人的角色A(UP 主自称)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复作为听话人的角色B(“大家”,即视频观众)的催更⑥,而向角色B 表达歉意。

2.被动式。 组成“被弧”或“被+NP+弧了”的结构,如:

(6)和人聊天突然被弧是什么感觉,该怎么办?(知乎,2019-02-24)

(7)又被对象弧辽⑦好愁人(百度贴吧,2018-11-13)

3.处置式。 组成“把+NP+弧了”的结构,如:

(8)有人找我聊天 然后把我弧了 什么意思(百度贴吧,2019-10-17)

4.否定式。 组成“不弧NP”的结构,如:

(9)到底有没有不弧我的(百度贴吧,2020-04-21)

5.组成构式“弧人精”。 如:

(10)你不知道,有一种幸福感爆棚的人,被称之为弧人精。 他们擅长意念回复,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生活得怡然自得。 (百家号,2019-03-02)

(11)现在把经常放别人鸽子的人也称为弧人精(简书,2019-12-07)

近年来有一类构式“XX 精”,如“柠檬精”“鸽子精”等。 因为“XX 精”的语义不能预测为“XX”和“精”的语义之和,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类构式。 黄博雅和康青[4]认为这类构式中的“精”已经语法化为类词缀,固定指称某一类人群。 这里的“弧人精”指称长时间故意不回复消息的人群,或者进一步扩大意义外延,指称到约定时间而仍未做出相应动作(或行为)的人群,类似于新词“鸽子精”。

三、“弧”的语义演变路径

我们认为,新词“弧”是由概念整合构词产生的。 G.Fauconnier 和M.Turner[5提出了概念整合这一概念,认为存在于认知域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内的信息经过整合后,可以产生一个新的整合空间。 而存在于整合空间中的信息不仅仅利用了输入空间的信息,其本身也具备了新的概念特点。

关于新词“弧”的成因,绘制成网络图表,如图3所示。

图3 “弧”整合的网络图

这里的输入空间1 是生理学范畴的“反射弧空间”。 反射弧是人体神经活动的结构单位,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知到刺激,产生神经活动信号,信号经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反馈信号,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调配机体做出相应反应。

“反射弧长”的表述多见于中学阶段校园内。我们在调侃某人反应时间长的时候,往往会用这种婉言的形式。 如:

(12)叫你的时候能不能反射弧别这么长? 快点答应。

(13)想了这么久也给不出答案,你是不是反射弧长?

而输入空间2 则是行为范畴的“响应空间”。一个人在收到信息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做出相应的反应。 两个输入空间存在一定的同一性,即从接收信号到做出响应的间隔时间长。 将社会空间概念与自然科学领域概念加以组合(composition),并使其完善(completion)。 相较于“反射弧长”,“弧”的语音形式十分简省,但“反射弧长”的信息却不可缺省地包含在相应的框架中。

随着生物通识教育的普及,用“反射弧长”来转喻反应时间长相关语义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而随着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词(语)伴随着新生概念而兴起,如“Q 我吧”“扩列”等。 这些新词(语)既能满足年轻群体标新立异的需要,又不失语言经济性。 而为了表达“故意长时间不回复(或不响应)信息”这样带有贬义色彩的意义,我们也需要一种委婉、礼貌的表达方式。 而经过认知整合后的“弧”可以满足上述功能。 而经过不断细化(elabora-tion),整合过的“弧”不断得到验证,从而流行起来。

而对于不了解这一过程的说话人而言,“弧X”的形式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构式。 我们无法从“弧”的传统语义、“X”的语义及述宾关系规则预测出“弧X”的整体语义。 传统的“弧”甚至不能支配宾语。然而这些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看到相应的形式时,还是可以判断出其大致的意义。 这也是无法用生成语法理论解释的。

再来讨论一下“弧”一词由本义到现义的词义辐射过程。 这一过程如图4 所示。

图4 “弧”的词义辐射链

这里由本义“弓”到引申义“反射弧”的语义辐射过程是在英语中完成的。 与汉语“弧”对应的英语词汇是arc,我们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Online>中检索。 该词汇源于古法语中指称bow,arch,arc 的arcus,本义就是弓。 后来产生了指称几何学概念的隐喻义,如:

i.a curved shape or line

ii.part of a curved line or a circle

arc 一词的词义由弓到几何学概念的隐喻延伸过程很容易理解,源域木弓的外形特征[+弯曲]映射到了靶域几何学概念当中。 这种隐喻延伸是由物体到空间的范畴隐喻,即几何概念中的弧是空间平面上的客观存在,尽管这里说的空间有时是抽象的空间。

在汉语当中,弧一词的本义是木弓。 许慎《说文解字》:弧,木弓也[6]。 例如:

(14)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易·系辞下》,先秦)

后来随着几何学、天文学的兴起,弧一词逐渐产生了指称圆周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的意义,如“优弧”“劣弧”等,再如:

(15)以圆径减大弧(《御制数理精蕴》,清)

(16)所测北极出地四十度九十五分为半弧(《古今律历考》,明)

(17)凹孤——厂(X)>0,凸弧——f′(X)<0⑧(科技文献,当代)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英语中的arc,还是汉语中的弧,都存在着由物体到空间的范畴隐喻。

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Pavlov 借用arc“几何学概念”的语义,提出了reflex arc 的概念。 reflex arc是神经反射的基本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射弧也是抽象的空间范畴。 早期汉语学者把reflex arc译为“反射弧”,也是考虑到了arc 与弧在意义上的对应性。

而由“反射弧长”到“反应时间长”的词义辐射过程,这也是基于隐喻衍生的语法化过程。 随后这两个词义经概念整合形成新的词义——“长时间故意不回复(或不响应)消息”。 同时,经该词义又隐喻产生表达责备的附加义。

这一系列过程符合Heine,Claudi & Hunnemeyer[7]提出的范畴隐喻量表过程,即语言单位沿着“人—物体—活动—空间—时间—质量” 的斜坡(slope)发生语法化。 这一过程的推动力是隐喻。当词汇项进入语境(context)之后,便会不断被重新分析,从而在意义上越发虚化。 这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

四、“弧”的社会认知机制

社会认知转向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将语言问题与社会割裂开来,是难以对语言现象全面解释的。 新词“弧”的产生与流行,也实在地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认知机制。 具体来说,是识解(constral)维度的转变。

Langacker[8]认为识解观是说话人的一种重要认知策略,是在对某一事件进行描述或概念化时,选用不同手段表达同一意义。 识解观主要有五个维度——“视角(perspective)”“凸显(prominence)”“背景(background)”“认知辖域(cognitive domain)”和“详略度(specificity)”。 下面将基于视角、凸显和背景这三个维度,对新词“弧”的流行所反映的社会认知机制加以解释。

(一)视角

人们观察、描述事物的角度就是视角。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会为了实现特定的需要,选取一定的视角,对事物进行概念加工。 社会变革引导视角的改变,如科技文化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变革等。

上文中说过,新词“弧”的产生与流行离不开网络通信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交际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传统的面对面交际模式中,信息的交换是即时且可确定的;而在网络通信交际中,很难判断对方是否已经收到信息,或是否存在故意不回复(或不响应)信息的情况。 在网络交际中,依赖的往往是单一的模态,即纯文字形式,难以判断对方的真实态度。 如果我们不能真实地感知对方的态度,会使安全感缺失,从而想要提升对对方的控制度。 另一方面,上文中说过,应用新词“弧”的角色B 主要是情侣中的女性一方。 这也反映了在我国如今的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女性的心理地位提升,话语权更重。

(二)凸显

凸显是某一事件或物体中某一个成分因受到更多的关注得以突出。 上文中说过,新词“弧”带有[+时间晚][+故意性]的特征。 在实际语境中,这两个特征往往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对不守约的人及故意做不利于自己事情的人带有不满情绪,这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 而我们找不出一个能够在表达相应意义的同时,能够准确凸显出这些特征的语言材料,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有“弧”这样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原因。

(三)背景

背景是一组作为预设的意义(或结构),通过这组意义(或结构),去理解其他的意义(或结构)。 为了理解新词“弧”的意义,我们首先要知道“反射弧长”与“反应时间长”的联系。 这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背景。 这种科学文化背景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大众科学文化意识的提升。 新词使用者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更愿意使用这些知识,去能产地发挥创造。 新词“弧”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受教育人口基数之大。 而现如今,这种需要一定科学文化背景的新词(语)日益增加,这着实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五、结语

新词(语)是人类认知的“风向标”,也是社会的“晴雨表”。 在研究新词(语)的过程中,既可以对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加以验证,不断探索并实践新的方法论;也可以观察、分析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新词“弧”的产生与流行,彰显了我国当今社会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变革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彰显了当今我国社会的青春活力。 新词(语)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反映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研究新词(语)的重要目的,是要运用相关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指导汉语标准化实践。 我们要肯定并利用好新词(语)的现实价值,不断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详见教育部官网http:/ /www.moe.gov.cn/。

② 当年重复的不重复计数。 2017 年网络用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2019 年网络用语“不忘初心”分计两次;2020 年流行语“新冠肺炎”及当年新词语“新冠疫情”分计两次。

③ 即可以用PF 和LF 推导而来的SD。

④ 所得结果为2021 年4 月14 日的数据。 而我们在2020 年9 月16 日检索的结果为:“弧我”约3 200 000 个结果,“弧人精”约12 300 000 个结果。

⑤ UP 主即对哔哩哔哩网站视频作者的称呼。

⑥ 即催促视频作者更新的要求。

⑦ 完成体动态助词“了”的变体。

⑧ 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CCL 语料库,原文如此。

猜你喜欢

构式新词隐喻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