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金融对中国经济韧性的提升意义及路径

2022-06-28陆柏丞西安交通大学

消费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韧性金融服务产业结构

陆柏丞 西安交通大学

一、引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提醒我们经济发展可能遭受不可预估的冲击,增强经济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成为完善经济发展的新课题。经济发展遇到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病毒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干扰可能发生停滞甚至衰退,城市经济韧性表示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承受力和恢复力,意味着城市经济系统能否化解各种风险。因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成为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普惠金融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对中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单位产生实际的有益影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普惠金融也得到全面升级,形成了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限制,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与城市经济韧性存在紧密联系。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一)数字金融概念

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等将经济对象数字化分析,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加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科技,连接到了可靠数字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卡片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涉及大量最新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业务、以及金融相关软件等,并由金融科技技术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带来的客户沟通与互动的全新形式。尽管对数字金融服务暂时缺乏标准的界定,但有一个共识指出,数字金融服务涵盖各种商品、业务、技术和基础设施,使得个人和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消费、存款和信贷设施。

通过数字平台进行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为困难群体服务,实现减贫甚至脱贫,并为蓬勃发展中世界经济体的数字金融服务普惠性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2016)。所有的数字服务产品都有三个重要部分:数字交易平台、零售代理,以及客户和代理所采用技术设备中,最常用的是移动电话(CGAP,2015)。

(二)经济韧性概念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源于物理学,用来表示物体受到外力产生形变后,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能力。该词在经济学领域中意为“快速恢复的能力;适应力;还原能力;弹力”,在国内有多种翻译,如韧性、弹性、恢复力等。国内一些学者如孙久文、曾冰等认为,翻译成韧性更为合理,原因一是“弹性”一词易与经济学中已有的词汇elasticity混淆,二是从词汇本身意义来说,韧性一词更能表达resilience本身的含义,而弹性和恢复力过分强调经济体遭受冲击后的复苏能力与恢复能力,并没有表现出经济系统面对干扰冲击时,保持自身结构稳定的抵抗能力。

三、数字金融对中国经济韧性的提升意义

(一)减轻银行资金约束,推动经济成长

随着数字金融服务的到来,对解决传统银行资金约束问题有了全新的突破口。数字金融是指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大统计、数字技术对个人信息开展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类,从而实现数字信息与金融服务的全面融入。以大数据为纽带把中小企业经济信息系统和金融服务连接,具有拓展中小企业经济投融资途径、提升投融资效果、健全资信评级系统,减少消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双方投资成本的重要功能。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计至二零二五年,从国际角度,数字金融的发展将可帮助约十六万亿新增资金账户获得正规服务,为银行和个人创造约二点一万亿的信用供给、为金融机构及服务提供商筹集约四点二万亿的存款,从而节省约四千亿元成本。而据近期发布的中国数码经济发展报告表明,中国己成为了全球遥遥领先的数字化强国,移动支付交易量达到了一百七十一点五万亿,市场渗透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八,关键于数码信息的低风险投资额也排名在全球前三。二零一六年九月,国际经济性合作最高纲领《G20数字金融机构高级原则》的颁布为世界数码服务蓬勃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数码服务也开始成为银行业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基于数字金融服务快速发展趋势,针对其在信息采集、统计分析方面所具备的特殊优点,为解决银行资金约束开拓简单、有效新途径。

(二)刺激国民消费,推动生产总值增长

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直接的贡献。数字金融对消费有直接的传导路径,如数字化支付和消费信贷;同时也有间接的传导路径,如互联网保险和在线投资理财。

一是,数字化支付。数字化支付是对传统纸币支付方式的挑战,其在生活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人们,让人们摆脱了现金实体的约束,避免了没带钱包的尴尬,增加消费的可能性。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如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模式,数字化支付是网购平台主要依靠的交易方式,极大地方便和促进了居民消费,也增加了居民的消费频率。

二是,消费信贷。消费者们经常会有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出现,很多时候这种窘境是暂时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消费者们往往会去寻求信用消费的方式,但通过传统金融途径获得贷款的机会较小,可能会降低消费意愿。然而线上消费信贷的逐渐流行,居民更易接触和获得消费信贷,为此类消费者提供了解决流动性约束的新方法。线上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增加当期消费,还让消费者增加了未来消费的信心。

(三)突破区域限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36.3%。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网民的基数十分庞大,并且农村网民的数量正在持续增加。网民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数字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的涵盖半径,可以将原来依靠物理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也纳入到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突破金融服务的地域障碍,降低了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难度以及服务的边际成本,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交易不再受到金融网点数量与位置的制约,即使在农村地区没有营业网点,农民一样可以通过网络就获取到快速便捷的服务。在风险评估方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数字技术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交易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并且随着移动支付和5G技术的普及,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数据也慢慢并入到征信体系中来,金融机构能有效甄别客户的潜在风险,也能够为中小微企业、农村企业和有贷款需求的个人提供健全、有效的信贷平台。同时,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数字技术的普及可以更加方便金融机构了解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设计更加适合农村地区和符合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更加高效便捷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削弱金融排斥效应,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环境。

四、数字金融对中国经济韧性影响路径分析

(一)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基于数字金融相关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具体的影响路径示意图4-1为:

图4-1 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路径

如图所示,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市场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保证金融发展在维持经济系统稳定运行中效用最大化的重要抓手。数字金融的出现创新性地将金融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同时也将政府的力量有效地注入数字经济与金融的结合体中,使金融的受众群体扩大、服务质量提升。此外,社会中金融排斥现象的存在也将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人群、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此时,具有金融包容性质的普惠金融是应对金融排斥问题比较好的方法,使得金融资源更加普及。数字金融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使金融服务更快速便捷地被获得。并且数字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因此,数字金融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重要的“运输”工具。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满足偏远地区的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资金需求,为本地市场注入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使当地经济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增强韧性。

(二)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路径分析

数字金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数字金融具有普惠金融以及数字技术两个特征属性,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可以基于这两个属性加以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完善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中小微企业在我国产业部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因为资质浅、风险高,融资方面较为困难,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普惠金融正好能为它们提供借贷服务,为它们筹得较为充足的资金并且成本代价较低,缓解了金融约束阻碍新型产业发展的困境,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金融资源存在稀缺性,金融系统的有效资金配置会使附加值高、效率高的新型产业发展更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根据马歇尔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能够达到效益值最优。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尚且不够完善,大量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一些生产效率较高的行业因为达不到金融服务的标准而没有足够的金融资源流入,金融资源被浪费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普惠金融增强了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实现金融资源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水平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数字技术引入到生产结构中,会引发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因此,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数字金融也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经济系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如果经济体制和企业生产效率固定不变,的经济系统运行很大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相关。产业结构包含产业组织、主导产业、产业形态,三个要素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密切的关联。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部存在的内在关联,既包含因生产技术产生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企业集团等组织,也包产业单位的垄断和竞争等关系。垄断类产业单位的技术进步动力小因而可能会削弱经济的韧性。实现充分竞争的产业因为技术进步活跃可以提升的经济韧性。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在产业发展中有扩散效应,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带头作用。主导产业的不同定位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通常来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韧性较差,以智能化、人性化、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韧性较好。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产业结构形态的一种,是产业组织和主导产业的综合体现,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改变的是产业组织和主导产业,这种改变进而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韧性产生影响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抑或发生下行趋势时都能够扩张产品和劳动力需求,并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下,促进关联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经济韧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数字金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的韧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数字金融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基于产业组织的联合发展、充分竞争以及主导产业的革新影响经济韧性。

(三)通过城乡收入差距路径影响经济韧性

如果一个农业部门提高了生产效率,就可能会大大增加其就业的机会,进而可能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在农业生产中,初始资金的投入会影响农村部门的产出,农民的初始财富积累较低,所以借贷融资是增加农民生产资本的主要渠道。数字金融能够提供较低的借贷利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减少农民的借贷成本,为其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提供了更多元的资本积累方式。获得贷款融资的农户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人均收入和整体产出。同时,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下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也会增加总产出。数字金融带来的借贷福利也为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众所周知,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更高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高工资。所以,大部分从事传统农业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但生产技术比较初级的农村人口都会想通过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增加收入。但是这些人口自己拥有的财富积累较少,只能通过借贷行为获取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数字金融不仅提供了借贷机会并且降低了借贷成本,所以会促使很多农村人口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进而提升了农业部门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部门总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自然而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就业方面,数字金融引发的农村人力资本变化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就业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对于农村部门来说,为农村贫困人口创造了更多的劳动机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减小。

(四)通过创新创业路径影响经济韧性

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的创新创业水平。金融资本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支持,金融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金融体系提供的融资是间接融资,对风险比较敏感,通常不会选择风险概率高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投融资,这种信贷配给的观念不利于提升的创新绩效。中国政府大力推行的数字金融政策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移动技术等数字技术融入传统金融行业中衍生出新的金融业态。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能够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拓宽服务领域等,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短板,显著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企业能够得到有效的借贷支持,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同时,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企业获得充裕的现金流,激发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活力,烘托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此外,数字金融涉及的金融包容性理念有助于缓解经济不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以及中小企业用户金融服务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金融可得性,能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可以使不断地从现有的专业工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发展更加多样化的经济,随着多种新形式的活动和新技术的开发,新的比较优势得到发展,经济的抵御力就会增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得到重新运转,增强经济韧性。

五、结语

我国普惠金融仍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均衡,数字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现象,缩小金融缺口。目前,我国数字金融在支付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数字贷款、理财和保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仍面临挑战。数字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与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平衡创新与风险,以技术制约风险,解决数字金融在推广潜在的困难。

同时,加强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差异性需求。针对不同特征的目标群体,不断优化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进而将更多的群体纳入正规金融体系,逐步实现数字金融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优化中国经济的韧性。

猜你喜欢

韧性金融服务产业结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