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档案内涵,传承校史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2022-06-28郝炳海

兰台内外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文化传承

摘 要:校史档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而且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挖掘档案内涵,开拓利用空间,传承文化精神,是激励师生踵继前贤、创新立德树人方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史档案;文化传承;育人方式;学校发展

校史档案不仅承载一所学校历经时代风雨发展变迁的轨迹,也记录一代代师生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历程,积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思想智慧,凝聚厚重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校史档案资源,提炼和传承学校优秀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实现以档育人、立德树人,还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源动力”,并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因子”。笔者以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为例,谈一谈学校在挖掘档案内涵,提炼校史精神,实现文化强校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1 编辑校史档案,梳理文脉精神,激励教职工踵继前贤,勠力前行

青岛第十五中学创建于1953年1月,是经华东行政区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创建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建校之初,条件有限,全校师生在黄树栋校长的带领下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许多教师在工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表现出新中国第一代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干劲。

在建校65周年之时,青岛十五中成立校史档案馆。馆内分单元、分时期以档案史料、图片、影像和实物等形式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历任领导、家风传承、荣誉称号、领导关怀、媒体关注、校园文创等内容,展现十五中人的奋斗历程,展示学校过去现在的辉煌业绩。青岛十五中校史馆筹建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其中,各尽所能收集各个历史阶段的资料,成立小组,筛选汇总、分类编辑、撰写校史、设计版面。在搜集整理档案史料的过程中,通过一张张图片资料,还原一段段历史,广大教职工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接触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老一辈十五中人的奋斗精神,深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深入理解这些档案资料的历史内涵,梳理十五中的文脉精神,并以新颖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

1.1 提炼家风

从一代代十五中人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感、审美格调和文化气质里,提炼出“家国天下、人文民主、开放求变、厚德博学、踏实奉献、敬业爱生、勤奋持恒、自强担当、行知合一”等九大家风。“踏实奉献”是全体教职工最寻常的工作底色,从建校开始,就有许许多多的老教师,默默无闻地、踏踏实实地为学校奉献了一生。在近70年的办学过程中,全体教职工秉承“敬业、严谨、育才、爱生”的优良教风,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教学,以稳步攀升的教学成绩赢了社会赞誉,获了青岛教育亮点之一——“十五中的老师”这一良好口碑。高培威、穆英琳、刘镜恕、桑达夫、毕元忠等一批知名教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如今已近百岁的刘文锦老师,在建校时,一个人管理图书馆,一干就是20年,从没说过苦,现在谈起往事,她依然很快乐。十五中的老师始终坚守“教育为民”的思想,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信任他们的能力,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老师们一边提炼家风,一边激励自己坚守教育信念,传承十五中精神,担当起新时代的教育使命。

1.2 征集校歌

语文教师王绯霞老师创作的歌词《臻于至善》高分入选。“昔傍海滨,今踞古城;粉墙黛瓦,旧貌新颜。勤奋文明,求实创新;弄潮踏浪,不辍歌弦。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立德树人,薪尽火传……驯虎山下,诚意正心;养德池泮,致知行远。为木如松,为草若兰;青松华茂,幽兰香远。乳虎啸谷,潜龙腾渊;明德修业,臻于至善……”校歌内容的第一段以学校历史和办学理念为背景,变化的是学校环境,不变的是“行知合一,人文固本”的人文情怀。第二段则是对学生的期许,希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坚定,有恒心,德业并举,“成为最好的自己”。古风古韵的歌词,深情优雅的旋律,交融十五中教师对学校、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深切理解和热爱,被称为岛城最具人文情怀的校歌。

1.3 拍微电影

学校师生集体演绎校庆微电影《请记住我》。这部电影以学校校友、老师为原型创作,讲述了十五中老中青三代追求理想信念、传承大爱、乐于奉献的故事。影片中发起农村支教的老师,是现实中获评“大国良师”的周加惠。他是十五中杰出校友之一,退休后办起“支教岛”。13年间,他免费为省内外偏远山区培训教师660多名,并带领城市教师深入农村,送教下乡954节课,15.5万余名学生因此受益,为实践教育公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筹建青岛市陶行知研究会,吸引有追求、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周加惠老师是十五中人的代表,也是十五中人的楷模,他的事迹感召着一批批十五中人追随他的脚步,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信念。

2 开发校史资源,创新育人方式,引领学子潜心求学、砥砺品行

2.1 新生入校,参观校史馆

每一届新生对于十五中都是基于了解而心生热爱。在校史馆,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领略十五中发展的历史,感悟十五中的文化积淀,惊叹学校发展的辉煌成就,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爱校情怀,进而思考自己该怎样成长进步以及为学校增光。校史馆体育荣誉展区,那一排排光彩夺目的奖杯总能留住学生的脚步。十五中是青岛市第一个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学校,一直是青岛市的体育强校。从1984年开始,十五中在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连续21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山东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中4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90年在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十五中6名运动员代表山东队,夺得6枚金牌、3枚银牌。1991年,十五中运动员又为山东队又夺得4枚金牌;1999年6月,以十五中运动员为主体的中学生田径代表队赴德国参加世界中学生田径邀请赛,分别获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数目第一……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中国首任奥委会主席钟师统曾来校考察,盛赞学校的体育工作,刘镜恕校长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等领导的接见。如今,青岛十五中继续推进体教融合,在各项赛事中依然连谱新篇。2021年7月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男足比赛中山东队勇获冠军,而山东队20名球员中有14名来自青岛十五中。校击剑俱乐部刘畅同学获得全国击剑冠军赛总决赛女子重剑U16A组个人第三名、全国各级比赛2枚金牌3枚铜牌,年度总积分第三名,并成功入選2018年国家青少年击剑集训队……这些成绩和荣誉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吃苦奋斗、勇攀高峰的优良作风。

2.2 成人仪式,向英雄致敬

在“家国天下”展栏中,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先生——张世欣老师。张老师在15岁时就毅然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中,潜伏到敌占区搜集情报,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张老师从事教育工作,用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用绘画作品歌颂祖国,为扶贫赈灾捐画义卖,交特殊党费。他身上所拥有的,就是青岛十五中一贯秉承的“家国情怀,天下之志”。正如他所说:“这是我们的骨气,这是我们的胸怀。”展栏中还有十五中的优秀毕业生丁一平中将、潘建新少将,为海军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78年,42名应届毕业生参军奔赴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周茂盛、房兆瑞、高连峰壮烈牺牲。学校把烈士曾经所在的班级命名为“周茂盛班”“房兆瑞班”“高连峰班”……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报国之志。

2.3 德育课程,从校史取材

老校友胡延森的事迹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自强担当。胡延森读中学时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他每天天不亮就从浮山所出发,走过大片的农田来到十五中上学,每天半夜才能走回家中。冬天十分寒冷,他就跑步上学,这样,既取暖又可以早到校读书。大学毕业后,胡延森回到青岛,把为家乡人民服务作为己任,从基层干起,担任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时,他依然不忘本色,关心民生,成为青岛本土口碑最好的领导之一。他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建设发展,几乎每年都回母校看望教师和学生。这样的榜样很多,他们的事迹激励学子们勇于面对困难,奋发图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勇担大任的志向。

2.4 生涯规划,向榜样看齐

2001届毕业生马达是受学生追捧的新星。马达上中学时就喜欢写小说,喜欢绘画,喜欢为学校的各种活动出谋划策,如今他已是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的创建人、青岛瀛森创意规划顾问公司创始人。他的《青岛城事绘》《包头城事绘》已热销全国。马达的故事让同学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的道理,要尽早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自主策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在体验中感悟,在行动中结果,实现自己的梦想。

2.5 校庆期间,招募志愿者

在母校生日、校友齐聚的日子里,在校学生作为志愿者都有一份分工,一份职责,或参观引导,或志愿讲解,或布置展位,或义卖文创产品……他们一边付出一边收获,在服务中加深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理解,也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2.6 特色节日,开展文创活动

比如校庆期间,设计每位校友的电子专属头像,让每一位十五中人都能把头像嵌进校徽里,带着专属印记的校徽头像走进校园,表达对母校的爱和专属于十五中人的情怀,彰显“十五的家,永远的家”校庆主题。还设计了校庆吉祥物,“十五宝宝”以“状元红”“象牙白”“人文灰”三种“十五文化色”来造型,充分体现十五中的人文特色。另外,在青年节、学科节、艺术节中,还会以学校变迁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人物故事作为素材,创作校史文化产品,以舞台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学校的文化与精神。

2.7 征文活动,讲述“我与十五中的故事”

征文中,有的写在十五中学习的趣事,诠释如何将人文融入自然、把生命活成风景;有的写十五中的“青年”故事,未必轰轰烈烈,却真真切切地将人生的梦想与现实紧密相连;有的写与十五中有关的情感故事,感受恣意挥洒的青春,怀念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重温历久弥新的师生情谊;有的写与十五中校史、校园建筑、典型人物、风物有关的趣味往事,体现丰富活泼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

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广大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史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深刻理解“前人的长征”与“青年的担当”,从而构建优良学风,营造文化氛围,潜心求学、砥砺品行,实现健康成长。

3 汲取历史传统,彰显办学特色,承载学校开放求变,开拓创新

3.1 继往开来,办新人文教育

近年来学校努力打造“新人文”教育,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中心,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并重,构建“学生为中心”“社会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植素质教育之基。青岛十五中以深厚的人文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扬起了岛城高中“新人文”教育的一面崭新旗帜。

3.2 行知合一,办有选择的教育

十五中在全面落实人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结合实际,确立了以“行知合一、凸显人文”为内涵的新人文课程体系。打破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打破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整合教材分层选课走班,一人一张课程表;打破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加强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建立23个实践学习基地,开发30多门学校课程,学生到曲阜、贵州、德国、法国去研学;打破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设击剑、马术、手球、游泳、橄榄球、棒垒球、书法、绘画、器乐、舞蹈、陶艺、古琴等37个俱乐部课程,“志愿者节”“体育节”“读书节”“诗歌节”“成人节”“礼仪节”“艺术节”等活动教育课程系列化。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脱颖而出。

3.3 六个百分百,办彰显个性的教育

十五中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六个百分百”核心素养提升计划:百分百的学生参加学校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参加学校社团、百分百的学生参加艺体俱乐部、百分百的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百分百的学生三年收听30场专家讲座。通过这一发展大平台,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保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青岛十五中为全体学生提供“有选择的、尝试一切未来”的教育,坚持“行知合一”的学习方式,最终定位于学生的幸福生活,使其彰显生命之美。十五中也因此获得岛城“第一个推行国家课程分层选课走班的高中学校”“唯一一个开齐五大竞赛学科课程的高中学校”“第一个开发VR超级课程并将VR技术运用到中学课程开发之中的高中学校”等闪亮的名片。

参考资料:青岛十五中校史、青島十五中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郝炳海,大学学历,青岛市教育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文化传承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