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022-06-28曾筱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版块风俗传统节日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示“综合性学习”。本单元对综合性学习的教材编排是分三次呈现的,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古诗三首》的课后,明确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活动的途径和材料的记录方式。在《纸的发明》的课后,笔者提醒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前一阶段的活动做一个小结,并为成果展示交流做准备。在此基础上,在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要求。教材对内容的编排力求是有指导、有跟进、有交流、有展示。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制定简单的计划,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学生能主动参与技艺活动,并通过质疑解惑,切身体验民风民俗。

3.学生能通过边体验边记录的方式,积累素材,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4.学生试着策划并举办中华传统节日展示会,面向全班分享文化制品的制作心得及故事。

5.学生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也能够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参与小组评议。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主动参与技艺活动,并通过质疑解惑,切身体验民风民俗。

2.学生能通过边体验边记录的方式,积累素材,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受体验课)

(一)课前学习

1.传统节日找一找

学生用表格罗列传统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习俗。

2.传统节日查一查

学生向长辈问一问,利用网络查一查,某些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

3.传统节日拍一拍

学生把过往自己经历过的,或了解过的传统节日风俗的照片找出来,上传到班级圈。

4.传统节日问一问

学生完成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摸清学生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

(二)课中学习

版块一:传统节日猜一猜

1.从单元主题出发,教师通过图片与诗句,引领学生回顾旧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2.教师出示传统节日的时间、节日的风俗、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梗概,让学生通过平板抢答。

设计意图:课始的抢答环节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抢答一来活跃课堂氛围,二来摸清学生整体对节日风俗大概的了解情况,反馈课前研学的效果。

版块二:交流资料,形成分组

1.学生利用平板,进入班级圈,每组同看一台平板,组员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传统节日的资料。

2.教师根据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作小数据分析,补充出示相关节日的资料。

3.学生根据课前填写的调查表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按对相同节日感兴趣的学生聚集成组。

设计意图:1.“感受体验型”的课堂打破了过往由教师收集大量资料“塞”给学生完成认知的桎梏,改由通过“抢答、问卷”进行分析,在摸清学生前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下,再有针对性地补充资料。2.学生的分组打破了过往的随意性,能根据调查表的小数据分析,使学生研究的内容及分组均是有据可依的。

版块三:组内分工,制定计划

1.确定小组结构:组长、组员分工

2.小组讨论:在你选择研究的节日里,你最想动手尝试一下哪个风俗呢?

3.小組汇报。教师指出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并出示活动计划的样板,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4.小组展示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1.本环节是让学生制定计划并完成组内分工,使得后续的研究有条不紊。2.制定计划,也是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版块四:对照指标,开展评价

1.教师出示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计划表,指出“动手实践”阶段须准备的物品。

设计意图:评价指标是基于教学目标制定的,在评价指标的引领下,学生完成了“感受体验型”课型的表现性任务,并通过评价,检验学生的达成情况。

第二课时

(操作实践课)

(一)课前学习

1.小组根据选定的实践活动,准备活动用品。

2.小组向长辈或教师咨询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可以邀请家长及教师到班指导实践。

设计意图:基于本课型是技艺训练型,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沉浸式地体验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因此,准备好活动前的物品以及邀请教师或家长指导是必要的。

(二)课中学习

版块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1.教师给各组营造“我们来过节”的节日氛围,在过节的情境下,重新亲历过节风俗。

2.教师明确活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提醒小组要注意记录活动的照片以及组员个人记录活动的感受。

版块二:分组实践,合作体验

1.分组实践,根据学习单的步骤完成实践:

第一组:(春节)写春联(导师:陈冠宇)

第二组:(中秋节)灯笼制作(导师:张术儒)

第三组:(元宵节)煲汤圆(导师:曾筱洵)

第四组:(端午节)包粽子(导师:凌燕梅)

第五组:(重阳节)重阳节主题压花(导师:张术儒)

第六组:(七夕节)七夕粘土制作(导师:钟茵)

设计意图: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节日风俗。其中动手操作又不止于实践,是融数学(M)、工程(E)、艺术(A)、科学(S)、文化(C)、技术(T)于一体的跨学科的学习。

版块三:记录实践,开展评价

1.实践过程各组按计划分工,记录实践过程的照片,记录实践中的趣事与的感受。(附实践记录单)

2.填写教师在畅言平台下发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疑惑点或兴趣点。

3.教师出示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

4.作业布置:你在跟小伙伴的“过节”中,做了什么?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1.记录实践中的趣事与感受,是为后续达成写作目标服务。2.填写调查问卷,是为摸清学生学习困惑,生成下一节课教学起点服务。其中,利用畅言平台填写问卷,迅时高效,便于统计数据。3.表现性评价指标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契合,能反馈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

第三课时

(探究学习课)

(一)课前学习

1.教师根据学生在第二课时填写的问卷,进行小数据分析,归纳学生的困惑点及兴趣点。

2.收集学生在第二课时实践记录的图片,制作小视频。

3.教师对第二课时作业进行批改,筛选当中有趣的片段以备课中分享。

设计意图:1.“翻转课堂”理念下,着重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再利用,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起点。对于“探究学习型”课堂来说,探究的焦点在于学生的困惑点或兴趣点。通过问卷作小数据分析,能把准每组探究的焦点。2.根据第二课时实践的图片,制作小视频,能在较长时间跨度的综合性学习中作阶段性的回顾。

(二)课中学习

版块一:情境导入,回顾旧知

1.教师回顾第二课时的活动剪影。

2.各小组汇报第二课时的实践过程,教师相机选取技能实践过程中有趣的片段与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1.通过“过节”情境的延续,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风俗。2.简单汇报第二课时的实践过程,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3.有趣片段的分享,作为连贯几个课时的一个长作业,通过每一个课时间的连接、滚动,为最终成果展示的文章服务。

版块二:归纳问题,合作探究

1.教师根据第二课时的调查问卷,归纳并呈现课前各小组提出的疑惑。

第一组:(春节)1.春联有什么特点?2.如何区别春联的上联与下联?3.人们会在什么时候贴春联?4.春节还有哪些习俗与故事呢?

第二组:(中秋节)1.榫卯结构是怎样实现不用钉子使木头接合?为什么要用榫卯结构?2.走马灯为什么能“走”起来呢?3.我还想做一个热动力的小制作。4.除挂花灯外,中秋还有其他习俗与故事吗?

第三组:(元宵节)1.汤圆有了新式的食法,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吃汤圆吗?

有其它食用法吗?2.元宵还有哪些习俗、诗词、故事呢?3.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第四组:(端午节)1.粽子有哪几种包裹方法?在哪些地区比较常见?2.能列出各种包裹方法所需的粽叶数量吗?3.不同的地区粽子的馅料一样吗?4.端午节有其它习俗与故事吗?

第五组:(重阳节)1.王维笔下的茱萸还在吗?为什么同样是秋天开花,重阳节代表性的花不是桂花而是菊花呢?2.重阳还有哪些习俗与故事呢?

第六组:(七夕节)1.古代织一块布匹需要多长时间?2.谁发明织布机?3.利用织布机还可以织出什么?4.乞巧节还有哪些习俗与故事?

1.教师提出共性解决问题的路径,出示相应的学习单。

2.各小组利用平板上网、电子书等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1.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学生的,又不止于学生。是以学生第二课时对风俗的体验后生成的问题,与教师对目标的把握相结合而形成的。2.学生利用平板上网解决问题,体现了新技术对教学的支持。

版块三: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1.小组汇报二次学习的研究成果。

2.教师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1.每个组研究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虽然较为深入,但是毕竟视野有限。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节日风俗。2.利用平板上传汇报材料,便于教师课中筛选汇报的焦点。

版块四:练笔分享,开展评价

1.你在跟小伙伴的“过节”中,探究了什么问题?利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得出问题的答案了吗?写一寫吧。

2.请学生对练笔分享汇报。

3.各小组商议成果展示的形式。

4.教师出示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

5.作业布置:把过节过程中有趣的事,印象深刻的事,连接起来,好好修改。

设计意图:本课型对于“练习”有两个举措,一是课始对第二课时练笔的回顾与分享,二是课末通过练习,回味探究学习的乐趣。通过两次的练笔,连贯综合性学习两个核心课时,为以习作为出口之一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课时

(成果展示课)

(一)课前学习

1.教师根据学生前三课时的活动点滴,制作小视频。

2.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展示的作品及展示形式的排练。

(二)课中学习

版块一:回顾学习,明确目标

1.教师播放小视频,与学生一起回顾近两周以来的学习点滴。

2.教师向大家提出展示评比规则:

(1)小组合作展示。

(2)展示内容必须含有一篇关于过节过程或过节趣事的习作。

(3)展示内容能突出节日的风俗。

(4)语言流畅,能与听众互动。

设计意图:1.小视频的制作是对于学习时间跨度较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回顾,这不仅是一个学习项目,更是一个学习历程。2.提出展示的评比规则,在于明确目标,规范学生后续的展示。

版块二:各组展示,投票评比

1.各组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2.教师适当让听众与汇报小组进行互动。

3.学生利用平板投票,选出最佳汇报小组。

设计意图:1.各组的展示是呈现了前三节课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是检验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效的外显形式。2.利用畅言平台的投票功能,便于快捷统计。

版块三:推荐阅读,开展评价

1.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并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教师出示评价表,学生进行自评及小组评价。

设计意图:1.一个活动的结束是后续研究的开始,推荐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的。2.通过表现性评价,再次反馈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程度。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C-STEAM理念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JZN021)及广州市番禺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文本解读及与教学实施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PY09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版块风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