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udue4&5拓展阅读课绘本Kind Emma教学设计

2022-06-28梁海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意图绘本文本

梁海珍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选材背景

本课为六年级上册Moudue4&5拓展阅读课。在通过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4 Past Experiences和Module5 Changes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一般过去时,学会如何谈论过去的经历及现在与过去的变化。在本课时,教师引入了绘本Kind Emma帮助学生丰富谈论过去经历及变化这两个主题的内容,并把Kind Emma的故事情节发展引申到做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二)文本解读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系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标准研制” 实验用书。大猫英语分级阅读系列绘本主题丰富,精准对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话题,符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需求。绘本Kind Emma是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六级里的一本故事类读物。

1.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Kind Emma这本绘本的主题是人与社会。主要讲述了善良的Emma独自住在森林小屋里,没人相伴,没有人可以谈话。在一个雪夜里,Emma听到敲门求助的声音,Emma开门让Tinny thing进屋取暖和吃东西。第二天起床,她发现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最后,她还有了朋友可以跟她聊天。

2、Why——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Emma和Tinny thing的故事,引导读者认识到人要乐于助人、善有善报,培养了学生的的价值观,通过阅读故事发展人文素养。

3.How——文体结构和语言修辞

本绘本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以一般过去式的形式对Emma和Tiny thing相互帮助的故事进行讲述。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够逐步区分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初步的科学定义,但他们仍然离不开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支持。他们对童话类、故事类、科普类、科幻类、侦探推理类阅读等都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于未知的世界有相当高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创造机会,指导学习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通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sight words有一定积累;学生已经系统学习phonics,有较好的拼读能力;学生能够大胆参与英语课堂的活动,乐于体验,能主动构建文本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采用图片环游教学法,Shared reading和Guided reading的教学方式。

2.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故事情节的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阅读动机。通过封面、主题图等启发学生主动观察、预测、思考、分享个人的经验,并意义建构故事。在以上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阅读策略,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心理,联系个人生活,探究故事含义。

3.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活动层次“学习与理解——应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教师设计连续性的教学活动“理解故事——品读故事——联系生活”,活动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阐述、评价、分析等思维能力。

4.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师采用了“KWLM(already known—want to know—have learned—know more )”学习模式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绘本,通过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W”和“M”两个环节,让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

(五)技术准备分析

学校能提供互联网、WiFi、一体机等设备的多媒体教室和“科大讯飞畅言智慧课堂”。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教材要求和课时情况融入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熟练“畅言智慧课堂”教师端(平板)操作技能,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比较熟练地在学生端(平板)上运用软件进行学习、练习、拍摄、上传作品等操作。

二、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

(1)能听、说、读绘本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

(2)能根据图片和文字理解故事内容、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3)能在任务中正确运用语言。

2.学习能力目标

(1)能用Phonics拼读新单词,根据上下文理解单词、短语及重点句子。

(2)能根据图片和文字,提取相关信息并整理信息。

(3)能根据板书图文提示复述故事。

3.思维品质目标

(1)能根據图文推测故事的情节发展,并为自己的推测找到合理的理由。

(2)能根据本身的经验推测和解读故事。

(3)能结合自身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评析。

4.文化品格目标

(1)能感受“助人为乐和善有善报”的高尚品格。

(2)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理解文本,基本正确地朗读绘本。

(2)能根据板书的图文提示复述故事。

2.教学难点

(1)能根据本身的经验推测和解读故事。

(2)能结合自身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评析。

三、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

(一)Pre-reading

1.Warming-up and leading--in

Free talk:What changes do you have?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While-reading

1.Cover reading

问题预设:

(1)What can you see on the cover?

(2)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谈论故事封面,激活学生的已知,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

2. Shared reading (Read 第2-7页)

问题预设:

(1) What do we know about Emma?

(2)What trouble did the tiny thing have ?

(3) How did Emma help the tiny thing?

设计意图:绘本图片环游,通过观察图片和提问,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共建文本。

3.Guided reading (Read 第8-15页)

Pupils read the book and fill in the blanket.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提取信息,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Shared&Guided reading (Read 第16-21页)

问题预设:

What did the tiny thing do for Emma?

设计意图:Shared reading与Guided reading相交互,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并猜测故事结尾,培养学生逻辑、分析等思维品质。

5.Read aloud

Pupils read the book aloud.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平板等技术手段的辅助,学生完整地朗读全书,进行发音纠正;引导学生根据句子语音语调,注意情感表达。

(三)Post-reading

1.Retell the story

Pupils retell the story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板书中的故事地图对绘本故事内容进行复述,内化本文主要语言形式。

2.Comment the story.

问题预设:What changes did Emma have? Why?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深层解读故事的含义,结合自身理解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分析,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3.Connect with their own life

问题预设:If you were Emma, would you open the door for the tiny thing? Why?

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the dialogue?

設计意图:从故事迁移到生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辨性的发展。

4.Summarize

(1) 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the story?

(2)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在绘本中所学,主动提问想对绘本知道的更多信息,引发学生对绘本进一步的深度阅读,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五)Reflection&Assessment

Homework:

1.流利地朗读故事,录制音频上传。

2.选做:读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六级绘本Arthur's  Fantastic Party。

设计意图:巩固拓展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及时评价反馈。

五、板书设计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学会2011年教育科研课题“融合教科版小学英语主教材的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1383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意图绘本文本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绘本
绘本
绘本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