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有效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的思考

2022-06-28彭惠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双减教学研究政策

彭惠会

【摘要】2021年,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解读学校布置作业和校外培训辅导的有关要求,也对各项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也需要把握“减负”和“提质”两个原则,做好优化和调整。教研工作需要在“生本理念”下实施开展,为学生成长出谋划策;需要坚持课堂主要阵地,深入研究“双减”政策之下的课堂教学新路径;需要以多种教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育工作蓬勃开展;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前提,通过教研建设教师队伍;需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推动教学实际问题的破解;需要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有效评价保障教研成果和实效。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研工作;教学研究

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培训情况作了新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落地。在此背景下,各项教育工作都需要相应进行调整,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在汕尾市教育大会上强调:着力实施“决胜课堂”行动,加强教学科研指导,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教研工作之于教师,就好比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可以推动教师在专业领域走向新的高度;至于学校则是教学的“压舱石”,保持学校教学持续稳定、稳中有升。在“双减”背景下,教研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要求,坚持从服务学生出发,坚持围绕课堂教学活动,坚持以教师读书为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路径,以开展各类活动为促动教研开展的载体,坚持推动从问题生成到成果转化的实现,从而达成教研工作的目的。

一、“双减”政策对教研工作提出新要求

“双减”政策要求,约束和扭转学校布置一些过重的课后作业及学生课外补习的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素质教育落地,并且为学校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即要通过减少一系列不利于学生的负担,释放出学习的空间和活力,用质量去取代数量,用效果去衡量教育。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对教研工作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教研工作必须要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纵观过去的学校教研工作,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上课、评课、拍照……为了达到一堂课的观摩效果甚至挑选年级成绩较好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进行教学,不仅没有取得促进教学发展的效果,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负担。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必须要减少此类教研工作发生的情况,需要真正用“以生为本”的态度对待教研工作,不仅不能以教研工作的名义让学生多上课,多做作业,更加不能以教研工作的名义开展课后的集中培训、补习,而是需要通过真正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质量去推动学生减负,从而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去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腾挪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更多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二)教研工作必须优化,提高质量

学生减负,教师加码,而既要保证教学质量,且不能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更加努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以教学上的“优、紧、实”作为学生课后减负的基础。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狠下功夫。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把握学生有限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重点。课堂教学“增效减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教师需要明确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减什么”“增什么”,以此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育人目标。可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研工作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从而研究系列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二、基于“双减”政策指导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

根据“双减”政策对教研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出发点,明确教研工作的根本发力点,以减负、提质为原则,开展系列教研工作。

(一)要坚持以人的成长为“出发点”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样,教研工作也必须从“人”出发,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本质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研工作中,不能只着眼于工具和方法,而需要把关注点聚焦到人,即学生的身上,想方设法破解教学难题,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长,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第一,教研工作要破解学生的难题。在制定年度的教研计划之初,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开展面向学生的问卷大调查,以“学习中的难题”为主题,收集、了解、掌握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最大困惑,从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发,拟定各个学科的阶段性教研主题。第二,教研工作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通俗地讲,教研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研工作需要更加側重于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释放学生学习的活力、动力,让他们在减少客观负担的前提下,能够主观投入并深入学习。第三,教研工作要遵从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双减”政策对低龄段和高龄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研工作也需要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去设计阶段性的目标,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以生为本”的原则。

(二)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教育科研需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课堂教学作为检验教育科研是否出成效的标准。而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才是教育科研中最为生动形象,最能被感知认识的,最需被深入研究的素材。因此,教研工作需要既读懂“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的要求,更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第一,要探索研究“双减”之下课堂需要“减什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内的学习成为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课堂中为何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可以是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剖析问题,减少不利于课堂绽放活力的因素,可以有效推动课堂建设。课堂减负是增效的前提,只有深入研究如何减负,如何减去课堂中不适宜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才能为课堂“留白”,从而通过增加多种新教学方式“添彩”。第二,要探索研究“双减”政策之下课堂需要“增什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减负政策之下必要之举,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质量,注重课堂生成。如,可以对各种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开展研究,如,增加趣味性、情境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绽放活力,学习添加动力,从而以“减负增效”推动课堂教学的“提质提效”。也可以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新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信息化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开展研究,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总之,课堂教学成为“双减”政策之下最为关键的学习阵地,也是最为重要的教研对象,需要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校正、改进和优化。第三,要研究课堂与课后的衔接之道。如,当前学校已开展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探索。教研工作需要围绕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助力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从而如何让学生顺利从课堂走向课后,更加有效地利用好课后的学习时间,进行培优辅差。此外,“双减”政策之下,各学科作业“减负提效”也成为社会关注重点,教研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各学科作业的创新布置,以更好地巩固课堂的学习。

(三)要坚持以开展活动为“活载体”

开展活动是学校推进工作项目、落实工作任务、达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教育科研也需要形式丰富的活动作为载体,让教师从活动中成长起来,在比拼中历练出来。第一,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学校通过组织教学培训、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提升教学技能的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多读专业教学类书籍,了解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只有教师自身发展提高了,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才能具有开展教研工作的能力。第二,通过教研竞赛、教学竞赛、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在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氛围。学校需要常态化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多交流,取长补短,以此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将教师学习置于群体竞赛的环境中,可以起到“以赛促学”的积极作用,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教师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因材施教。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教师要在群体环境中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要坚持以教师学习为“助推器”

教研工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这些都将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高。读书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我校在教师间开展主题阅读、推荐阅读、专业阅读和兴趣阅读等活动,以此丰厚教师的理论沉淀,助推教研工作的开展,并收到积极的效果。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多次提醒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习是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不二法门”。第一,学校要向教师提供积极向书本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通过“诗芳苑”“诗韵校园”的阵地建设等,学专业、学理论、学技能,和学生一起成长。第二,学校要建设载体,帮助教师向优秀的人学习,如,打造“名师论坛”,让教师从周边的前辈、优秀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教育方法;推动“师生共读”,让教师向学生学,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第三,延伸教研竞技等活动的后续环境,促进竞赛成果转化,推动教师向“实践”学。在相关教研竞赛、教学竞赛之余,教师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之路,积累经验也补足短板,以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也通过实践为自己赋能。总之,教师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深入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助推教研工作。

(五)要坚持以生成问题为“切入点”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教育科研的关键。教师需要经常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思考,伴着问题投入工作,并引发探索欲望和研究需求。在教研工作中,把问题作为切入点,课堂问题生成后,教师们对问题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既是问题破解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第一,要建立定期汇总问题,交流问题的机制。在开展教研工作中,学校要建立定期的汇报制度,并在汇报要求中明确“讲问题”“说方法”,让教师时刻绷紧“问题之弦”,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推动教研工作的“法宝”。第二,要建立问题的督办机制。汇总阶段性教研工作的问题,形成清单,确定主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清单化管理和表格化管理,确保督办工作有重点、有对象、有反馈。针对教研工作推进中的薄弱环节和“硬骨头”,通过召开自查交流会、工作推进会等,分阶段、不间断推进督办工作,确保全程跟踪督办,以问题的切实解决来保障教研工作的实效。

(六)要坚持以成果转化为“达标项”

教育科研不是说拿出纸面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宣告结束,研究的真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双减”政策之下,在教育科研中需要尤为关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思考如何将“纸上谈兵”转化为“校场练兵”,让教育科研的成果落地,让现实教学开花。因此,开展教研工作成果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坚持以“跳出教育看教育”为原則,改变传统以教学要素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建立涵盖服务贡献度、目标达成度、机制保障度、教学开放度、师生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对教研工作从顺利度、深入度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保障教研工作落地。其中,服务贡献度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科实施某一教研工作之后,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国家人才需求。目标达成度是指对比教研工作总目标、子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如,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等。机制保障度是指产开展教研工作过程中,教师培养、经费保障、实验教学开展等一系列保障工作开展的情况,这关系到教研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推进。教学开放度是指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跨学科教师和专家参与的情况,联合育人的实施情况。师生满意度主要是指学生在对于学习、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获得感,以及教师个人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满意情况。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推动教研工作的实施落地和成果转化。

教研工作对于教师成长、学校教育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科研中需要重视方式方法,做到循序渐进、持续有效。“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研工作之路上深化探索,在不断地创新求变,尝新试错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通过教研工作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文琴.小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的科学途径探索[J].新课程,2021(34):240.

[2]姚丽华.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7):32.

[3]车益明.探究小学课程建设中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J].华夏教师,2019(13):2-3.

[4]张玲玲.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36.

[5]柳瑜鹏.小学教研活动方式漫谈[J].才智,2019(21):50.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双减教学研究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