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处理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

2022-06-28梁宝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处理策略问题行为

梁宝珊

【摘要】父母离婚,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处于心理弱势的离异家庭子女,在“特殊”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潜滋暗长出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绳”和“砺”来为他们“矫形”,用爱与诚来驱赶他们内心的阴霾。而这种“绳”,这种“砺”,就是教师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感化手段。

【关键词】离异家庭;问题行为;处理策略;教育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单亲离异家庭。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内心缺乏关爱,缺乏正确的引导,有时会有一些不良行为,如何引导这部分学生走上正常的轨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浅谈如何处理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荀子·劝学篇》有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此中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息——人的性情是可以改造的。对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用“绳”和“砺”来为他们矫形,用爱与诚来驱赶他们内心的阴霾。而这种“绳”,这种“砺”,就是教师所采取的行而有效的教育、感化手段。

二、个案回放

小灏(化名),今年读六年级,自父母离异后一直寄居伯父家,母亲偶尔回来看看他。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情感滋养,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小灏渐渐变得“与众不同”——通过私藏文具的方式捉弄同学;给班上的小女生写“情信”;经常在家恶作剧;不尊重自己的伯母,等等。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成因

“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不良行为。如,逃学、早恋、撒谎、打殴、偷窃、沉迷网络甚至犯罪等。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呈现多样化,而且趋向年轻化。据了解,全国妇联曾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所小学进行了广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儿童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社会的心理。他们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容易激怒、闯祸等。他们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容易产生愤恨,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甚至暴力行动。我国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儿童自卑感强、孤独、悲伤、抑郁、情绪低沉、胆小、精神紧张。

在这些孩子的潜意识中,很多问题行为也许都算不上是“问题”,他们钟情甚至享受行为过程带来的快感,再加上 7—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自我的约束意识非常淡薄,这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离异家庭孩子问题行为的泛滥和传播。

四、对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除了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传道”“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笔者应该“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以使他们摒除陋习,向善发展。在广纳百家之言后,笔者初探出一套处理策略。此策略不仅适用于处理小灏的个案,而且只要对策略的“枝叶”稍加修剪,还可用于处理其它类型的“问题行为”。

(一)摸清梗概,换位思考

不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学生的性情特点,一切努力都只能是“海市蜃楼,南柯一梦”。而把梗概摸清后,我们就该把换位思考放在战策重点来思索。用四川一位优秀教师的话来理解,“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具备儿童的思维和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迁就和纵容,而是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对于小灏的行为,笔者并没有急着去解决。在纵观其学习成绩、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之后,笔者也尝试着进行了换位思考——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为了掩饰对缺陷的自卑,往往会千方百计想从其他方面获取心理补偿,以换回那可贵的“孩童尊严”,小灏之所以有一些不良行为就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或者引起他人的注意,强调自己的存在。这样一换位,笔者就对小灏的心理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笔者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换位思考不仅有助于主体通过转换立场和角度来发现新问题,导求新答案,而且能避免走进先入为主的误区。而从伦理学方面看,换位思考则可帮助社会主体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来了解他人的需要,培养起仁爱、平等、欢容等美德。故在摸清梗概后进行换位思考,可获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二)触其心扉,对症下药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当被告知自己的行为是有违常规时,孩子内心的不安是随之而至的。这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实现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以前,已经能够对大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作出反应,鼓励和赞美可以使其变得勇敢和自信,羞辱和打击则可为其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因此,面对7—12岁的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身为大人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在对他们给予评价和引导时,需谨慎对待,做到触其心扉,但不伤其心肺。

我们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挫折情境进行认识改组,即引导他们用另外一种好的动机和行为来取代原来的不良动机和行径,帮助他们重新估价原来的挫折情境,这样可减轻他们的焦虑,也能更顺利地引领他们踏回正道。

我们也可引导学生采取“自我心理提示法”,当意识到自己离“问题行为”的旋涡越来越近时,学生要在潜意识上进行自我提醒,避免重蹈覆辙。对于小灏,笔者便是指点他采用这种方法的。笔者从小灏缺乏父爱、母爱这一点着手,从骨子里唤醒小灏对爸爸、妈妈那份深沉的爱。多次跟小灏的妈妈沟通,让她尽量每周回来一趟,陪小灏吃吃饭、聊聊天、逛逛街。笔者还经常鼓励小灏说:“你这周的表现有进步了,老师一定会在你妈妈面前表扬你,你可不要让老师和妈妈失望哦。”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有了对美好的向往,小灏真的慢慢变乖了,而且学会采用自我心理提示的方法约束自己,他曾跟笔者说:“以后有不好的想好时,想想妈妈正站在后面看着我,我就绝对不会再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了。”笔者欣慰地看到,这种心理提示法在小灏身上奏效了。

(三)春风化雨,消除阴霾

对于有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绝不能放任自流,妄加鄙视。相反,要如春风化雨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和重视,为他们设定一个期望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亚布森等人曾以实验证实: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并诱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此,这些学生也就容易取得如教师期望的效果。当然,笔者觉得教师的期望值应该立足于学生,要注意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而设定恰当的期望目标。

于是,笔者对小灏作出了承诺,只要他不再犯以前的错误,笔者就把他那“灰暗的一页”从记忆中撕掉,至于以后要展现怎样的印象图片,决定权全掌握在他的手中。他欣然地同意了,笔者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和教育小灏,比如,班里有扶贫助学的名额,笔者主动帮他填报资料,虽然补助金额只有一千元,但却饱含教师对他的关爱与鼓励;周末给学生们布置了写作任务,题目为“感恩的心”,笔者私下引导他关注伯父伯母这些年来对他的养育恩情;“停课不停学”居家线上学习期间,笔者多次通过微信与他沟通,还在网上给他颁发电子奖状,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小灏的喜人变化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在處理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充分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对他们给予关怀和期望,不仅有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阴霾,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五、结语

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虽然比较普遍,但鉴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只要教师及家长能给他们以恰当的指引和帮助,用“绳”、用“砺”来为他们矫形,用爱、用诚来驱赶他们内心的阴霾,笔者相信“受绳”之木必定会直,“就砺”之金必定会利。

参考文献:

[1]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陈安福.学校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处理策略问题行为
请你们关心我
浅析财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药源性心绞痛的处理策略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